文/赵老师 不得不说,有些父母的讲话水平真的让人捉急。 昨天,一位已经报名寒假走心的妈妈跟我联系,倾诉烦恼,说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沟通,引导她向上。 孩子今年高一,成绩每每下滑,据妈妈说,孩子似乎已经放弃学习,而且逆反的厉害,父母都不能特别的说,说多了怕走极端。 我很好奇,到底怎样走极端呢? 妈妈说,上次,她爸爸说她,说得她急了,冲着自己的爸爸说,你管我那么多,我活到30岁就行了! 爸爸抬手就打了她一巴掌。 姑娘恨恨地指着楼下说,你等着吧,明天你看楼底下是什么?! 意思就是她要跳楼。 妈妈很担心,问我,老师,她现在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呀!先不说学习如何吧,一个16岁的孩子怎么对生命一点都不珍惜?你说你学习不好吧,补一补就可以了,你这人生态度这么消极,可怎么办呀? 听完妈妈一通话,我倒松了一口气,我给她分析道: 1、 孩子上了高一,上课听不懂,分数不断下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自然有气,又烦,这种状况看到父母眼里,就是逆反,放弃,父母开始忧心忡忡; 2、 于是父母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想要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想来,在爸爸这次沟通之前,已经有过无数次类似这样的谈话,暗示,但无非都是一些要努力,要多做题一类的老生常谈,对孩子非但没有实际的帮助和触动,反而因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激怒了她,甚至动手。 于是孩子口不择言,反击父母。 3、 很明显,这个孩子思想比较简单。 大凡思想简单的孩子,说话、做事就会容易冲动、走极端。 当然,她的本意并不是要怎样怎样,不过在父母步步相逼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放个炸弹:我死了,看你们怎么办! 综上所述,冲动、要挟的成分大于真心。 不过,我跟妈妈讲,以后不能再这样跟孩子讲话了,更不能动手。 反而,我们要反思一下,这么一个女孩子,不坏不混,单纯朴素,其实还是很好引导的,为什么闹到鸡飞狗跳? 因为孩子长到16岁了,但16年间,作为父母,我们却根本没有学会该如何跟孩子讲话,所以,她今天才会思想简单,行为冲动。 父母的讲话水平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 毫不夸张的讲: 父母的讲话水平,几乎就决定了你教育的成败!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那天爸爸要是这样讲话呢: (面带慈爱的笑容,坐在孩子跟前,认真、郑重却温和地) “女儿,爸爸知道你最近心里烦,功课重,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 爸爸呢,没有什么文化,也帮不上你什么忙。 你看你有什么需要,爸爸能做的,尽量帮你安排。成绩掉下去没关系,它还可以起来。只要我们全家一条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方法走对了,我女儿一定可以搞定它! 怎么样,爸爸今天亲自下厨,想吃什么尽管说,给我宝贝女儿补一补......” 你看,短短几句话,一个父亲的宽厚、疼爱、期待、支持、勉励,就尽在其中。孩子听了,不但会动容,也会动心。 那么你想,如果是这样一幅情境,孩子还会急躁、极端、口不择言、处事冲动、消极、封闭、不计后果吗? 一定不会。 相反,内心深处,她一定会有一种深深的惭愧和感激,并且生发出一种向上的动力! 父母们,一定要记住: 我们的讲话,我们跟孩子的沟通,一定是有目的的。 往小了说,你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这点小问题。 但是,你不能立足于此,立足于此,当下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以后的问题更解决不了。 教育永远是以点带面,从当下的这一点点小问题,来解决未来的事。 小问题可能是学习,可能是分数,可能是玩游戏,可能是早恋......而未来的事是什么?是人的成熟。 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走向思想成熟的一个契机和桥梁。 我们今天跟孩子沟通这件事,是要以小见大,来给孩子启蒙,来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是要传递方法论,引发孩子的思考。 而父母的讲话就是搭建的这座桥梁,你搭建的是吊桥、小木桥还是长江大桥,这就是你的水平。 如果你今天讲话,就只为了解决眼前这一点点事,那么就好像喂孩子吃饭。 今天给孩子一点饭,不讲究营养,不讲究美味,只是填满肚子,那么,哪怕孩子塞满了肚子,饱是饱了,眼下的问题看似是解决了,但没有营养,没有美味,ok,时间久了,还是发育不良,疾病缠身,后患无穷。 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呢,思想也很单纯,大多数时候是解决小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手段就极端了,要么给施压力,要么简单粗暴地禁止。只要看到暂时震慑到孩子,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但,这不是教育。 这是警察管犯人的方法。 这样长期养出来的孩子,就会营养不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依然形不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面对事情,就只会有情绪,只会去讲极端的话。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种种幼稚、冲动的表现时,回头看一下镜子,镜子里有你如出一辙的神态:只图一时痛快的神态! 还是那句话:
文明引发文明; 野蛮带来野蛮; 粗糙影响粗糙; 极端导致极端。 说到这里,想起一件极端的沟通案例。 有一个女孩子,跟自己的男朋友出去呆了一晚,一夜未归。 爸爸非常生气,他找到孩子后,立马带她去医院,要去检查。 女孩跟自己的父母讲,他们只不过坐了一个晚上,聊聊天,什么也没做。 爸爸不信,各种脏话骂女儿,什么不要脸啦,脏啦,破鞋啦,什么难听骂什么,拉回家,关上门,拿鞋丢她,拿皮带抽她,逼问孩子做了什么! 这位父亲生气我很理解。 但是,拿各种脏话羞辱孩子,鞭子抽她,我就想不明白了,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孩子自杀明志,还是想要打怕孩子,还是想要让孩子羞愧难当? 我想,他根本的目的,是想要女儿受教,成熟起来,成为一个自律、自爱、自尊的女性。 但是他做的,却是相反的,他正在用极其野蛮的方式,想要教会女儿文明,用极其暴力的方式,想要教会孩子自律,用极端羞辱的方式,想要教会孩子自尊。 这可能吗? 很显然,不可能! 化解野蛮的,是文明;化解轻率的,是文明;如果想要一个自尊、自爱的女儿,那么,你就要用有尊严的方式去教导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个未成年女孩,夜不归宿,多么冒失、危险的行为,她没有自律,她没有思虑周全,为什么? 因为我们之前跟孩子讲话的方式,一定就跟今天一样,是不文明的,是气急败坏的,是粗暴、龌龊、满怀攻击、充满人格羞辱的。 所以,你觉得你在惩罚她,重重的惩罚她,想要让她学会自重,而你现在所做的,恰恰在教会她反面: 不自重 今天的结果,是你之前不当讲话,不当教育的结果! 你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决定了他的成长路径。 话,可以是毒药;话,也可以是养分。 端看你怎样讲。 赵老师曾经在家做了5年主妇,带着两个相差不过3岁的孩子。 一位邻居看我怀着二胎的时候,就撇撇嘴,跟我讲: “也就你家儿子啦,文质彬彬,看我们家那个土匪,我说,我给你生个弟弟吧,他讲,你敢生下,我就敢把他从19楼扔下去!” 这个孩子才3岁,操着手,站小区里骂人一口气10分钟,不带歇的。 为什么? 因为他妈妈就是这样骂他的。 电梯里,他毛躁了点,他妈抬手一耳光,恨恨地骂:你个兔崽子,让你乱动! 一电梯的人,被这一耳光,扇得目瞪口呆! 孩子一个踉跄,脸通红,捧着脸,一声不吱。 13岁的他会怎样,我不敢想。 跟孩子沟通时,我们往往认为口才越好,越占便宜。但其实不是,我见过的很多父母口才一绝,骂人功夫一绝,讽刺孩子一绝,但是立意低了,层次低了,口才再好,孩子也不会心服口服。 什么叫立意? 立意就是:我今天讲一通话,我的目的在哪里?是急功近利,还是着眼未来? 立意就是:我是要语言施暴,还是要讲道理,讲文明? 你用文明的方式跟他沟通,他才会用文明的方式呼应你。他学不会文明,他不自律,是因为你一直在用不文明,不节制的方式教他学文明,学克制。 赵老师小儿子,从小调皮,顽劣,与哥哥大不相同,喜欢满嘴跑马,惹人发笑,自己也颇为自得。 偶尔玩笑过头。 我会沉默,认真地看着他的眼,跟他讲: “憨憨,妈妈跟你讲,这个世界上,有些玩笑开得,有些玩笑开不得,你要知道。” 看我一脸严肃,他会敛容,羞涩地讲: “好的,妈妈。” 我继续问他: “你知道什么玩笑可以开,什么玩笑不能开吗?” “不知道。” “3种玩笑开不得,一是生死,二是是非,三是尊严。” 然后我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给他讲,为什么? 讲完以后,温和地一笑,问他,记住了吗? 他认真地点点头,记住了。 他今年5岁,爱调笑,浪荡,有点小聪明,人人都爱他,于是忘乎所以,所以,我要让他体验到,何为郑重其事,何为敬畏? 记住: 当你跟一个孩子讲话的时候,你不止在讲话,你还是在用你的话,为他的精神世界、灵魂深处舔砖加瓦,在塑造他这个人,此时,之前: 空荡荡的,充实了; 混乱的,清晰了; 存在的,升华了; 旧的错的,更新了; 每谈一次话,他都像蜜蜂采蜜,在吸收,在生长。 人家讲,文章千古事。 古人知道讲给后人的话很要紧,所以,写一个字,都要慎之又慎。 我们今天讲给孩子听的,也不能破口而出,脱口成章,这么草率,怎么能育才呢? 最后,依然推荐给各位一部讲座《今年寒假,阳明在线培优将会怎样改变孩子的学习?》,作为“考试帮”2018年开年讲座,赵老师特意邀请了我们李波老师、王晓华老师、杨婷老师,一起为各位剖析父母的教育之道,以及孩子的学习之道! 周末无聊,不如一起来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