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关注丨碳市场启动 服务温室气体减排

 蕴德悦茗斋 2018-01-16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近日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明确以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为突破口,并逐步扩大到其他七大重点排放行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中心目的是为温室气体减排服务,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决定了其与股票、期货等有实际交易产品的市场不同,需要严加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初期交易产品为配额现货,条件成熟后再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其他交易产品,从而平衡碳市场平稳运行和碳金融适度发展的关系。


不过,碳市场能否起到减排作用,关键还在于配额。《方案》提出“配额总量适度从紧、价格合理适中”的要求,对于激发企业减排潜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尤为重要。



配额适度从紧


碳市场的源头是配额,碳交易发展的一大挑战便是配额分配。“配额过松会导致碳价持续低迷,几乎体现不出碳成本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影响,碳市场成为摆设。过紧的配额又会提高参与碳市场企业的成本,成本最终传导到社会,将影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发文称。

 

如何做到“配额总量适度从紧、价格合理适中”?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裁张杲告诉记者,此前湖北省碳排放配额总量是根据国家给湖北下达的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要求和经济增长预期综合确定。“在企业历史排放数据的核查基础上,适度提高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减排的潜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基础数据的统计、核查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配额分配的合理与否。国家发改委正在按照《方案》要求,着手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以及碳排放数据报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结算系统,加快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同时,抓紧开展2016年~2017年历史数据的报送、核算与核查工作,有序推进配额分配,加快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深化完善期”的 “三步走”战略,从发电行业开始,尽快建立三项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进行配额模拟交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碳金融审慎开发


按照《方案》要求,碳市场初期的交易产品仅为配额现货。“碳市场的本质是一个政策性的市场,碳金融的发展也要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说,我们不是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对金融创新的容纳程度无法与股票比拟,但是可以在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一些金融创新。

 

张杲说,虽然全国碳市场初期仅允许配额现货交易,但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仍然可以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为国家探索开展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现货远期、气候债券等金融产品业务。不过,碳交易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实行统一管理,不再参加地方的区域碳市场活动。这也符合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统一碳市场平稳过渡的要求。

 

国家对碳金融的审慎态度,让银行、证券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参与碳排放权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保持观望态度。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王科接受采访时说,第三方金融机构可以和实际参与配额考核的企业合作,帮助其核算每年买入卖出碳资产的时间点,使得企业全年碳资产交易的收益最大化。这不仅符合建立碳市场的初衷,也能够提升市场流动性。

 

张杲表示,第三方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于企业碳资产管理、节能降碳投资等方面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也可以与主管部门、登记结算机构、交易机构形成联动,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各类市场风险。

 

正如李高所说,无序的发展、过度的投机,对于碳市场来讲是一种失败;一潭死水,也是一种失败。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平衡,就要在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为碳金融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反过来,这些碳金融的发展,也能够为碳市场的建设增加活跃度,促进碳市场的发展。



以发电企业为突破口


《方案》以发电企业为突破口,并提出发电行业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为重点排放单位。其中,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其他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

 

全国碳市场为何先期启动发电行业?李高解释,发电行业良好的数据基础、相对单一的产品特性、相对规范的管理等因素让该行业数据核查更容易,配额分配也简便易行。同时,发电行业排放量很大,一旦启动全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给发电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重点企业又该如何参与其中?北京京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桥热电”)总经理安振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全国碳市场启动给公司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作为北京市能源供应企业,政治保电和民生保热任务重大,机组长期低负荷率运行,能耗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升高,公司将承受环保成本和碳排放成本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同时,作为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公司排放较低,如果配额核定时,不考虑现状和成长空间,容易形成对排放较低的企业配额更低局面,造成‘鞭打快牛’的结果。此外,在整个碳市场主体中,发电行业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且目前金融管制较多、监控不完善,规则尚不明晰,想在未来全国碳市场中获得较高收益还存在较大挑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京桥热电相同性质的企业大多存在上述担忧。张杲表示,企业要想实现碳资产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做好碳资产管理,测算企业减排成本,在了解碳市场走势的同时,确定好价格预期,控制好履约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降低履约成本;同时也可采取分批次逢低购买的方式,尽量避免在履约期前后集中购买。其次,企业可以开发或购买CCER产品,运用价格较低的CCER产品抵消一部分排放量用于履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也对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说,管理水平高、单位产品排放低的企业,生产越多获得的配额相应就会越多,获得的发电市场空间也会越大。相反,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单位排放又相对较高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来源: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