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娃从读绘本过渡到文字书,你要用这招

 吉雅5c46sopma5 2018-01-16


这个阅读方法,不仅是对文字书,连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都管用。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国家宝藏》我也在跟风,就是还没带芊看因为她喜欢重口味血腥的东西,寒假要去澳大利亚,最近提前带芊做功课,每周拿出一定时间研究澳大利亚,每天晚上读一本澳大利亚的书,第二天接着读时她都让我把昨天比较“血”腥的事重读一遍,诸如建筑工从海港大桥掉下来,大鲨鱼吃人一类。



所以《国家宝藏》这种我一般都是慢慢“洗脑”策略,比如我自己看的时候故意开的很大声,她要是感兴趣就会奔过来看,好几套BBC的纪录片她就是这么上钩的


不过我的同事们都已经纷纷带娃看起来了,而且娃都很喜欢,尤其是《国宝的前世故事》那个版块的把历史事件演出来,对娃来说把书上的文字换成了有画面,有声音的呈现,接受度高,记忆也很深刻。


而且在《国家宝藏》第1集中,在讲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妞们还记得吗,宋徽宗出了一道题:若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该如何作画?



这道题难住了所有大臣,因为其他都容易有画面感,但是香味并不好画,而这道题只有王希孟做出来了,他呈现香味的画面,就是马蹄边围绕着飞舞的蝴蝶。


节目里面没有呈现这幅画,芊妈也去度娘那里把这幅画也给找来了,看,是不是很妙。



今天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就是为说咱们的第二个阅读策略——阅读中的画面感。


1、什么是画面感?


我们的大脑因为左右脑处理信息存在差异,左脑是用语言来处理信息,把感官感知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来记忆,而右脑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图像,就是图像化功能。


画面感(俗称脑补),就是把左右脑链接起来,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把文字变成图画,在脑海里展现出来,而且画面会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就好像在脑海里放电影一样。



2、画面感有什么好处?


阅读时使用画面感的阅读策略,主要有三个好处:


① 从绘本过渡到文字书更加顺畅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就是给芊开始读文字书《爱丽丝梦游仙境》当时爱丽丝从一个三脚桌上拿了那瓶魔法药水,我念完这句时,当时有点没反应过来,跟了一句“三脚桌?”


芊马上接过我的话茬,用手在空中给我勾画了个三脚桌的模样,还重点强调了下三个腿的布局,她比划的轮廓就是这样滴 ↓



所以读文字书时,可以脑补画面是非常有助于对文字的理解的。


② 能为娃以后学诗词歌赋打下基础


芊上小学后,我看到语文书的第二页贴了这样一张纸 ↓


可见学诗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芊诗都背的很溜,但是好多都不明白意思。可是有一年春天,我们去公园玩,路过了一颗桃树,芊当即停下就给我背了一句诗: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如果脑海中有画面,就能帮芊很好理解诗意,反过来进入到那个桃树的画面,还会想起诗。


而且我们公司同事也都有给娃画诗的习惯,比如我们的i陪娃家族的旖旎姐姐,在8岁多的时候,就画了一整本的诗,这是其中的一篇,画的是高鼎的《村居》,每句诗都用画面呈现出来。



还有这篇汉乐府的民歌《江南可采莲》,鱼戏莲叶间的生动跃然纸上,就像看了一个动画电影,连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也能用画面表示出来。



这就是无形中用了画面感这个阅读策略,能帮娃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


3、《画面感练习》包括哪些内容


说了这么多画面感的好处,那么画面感到底从哪里来呢?给娃又该怎么练习呢?


会画画的大娃,运用画面感这个阅读策略时,可以把脑海中的画面画出来,不会画画的小娃,也可以说出来:“闭上眼睛,我看到了......”


而到底该脑补什么样的画面,也是有套路可寻的。一个是运用五感作为脑补的角度,一个是运用文字提供的线索信息来脑补场景。


① 五感词语练习


五感词语就是与五种感觉器官——眼睛、鼻子、手、耳朵、嘴巴对应的词语,用来描述一件事物看、闻、摸、听、尝起来的感觉。


阅读一段文字时,有了这些词语的带动,读者好像真的看到、闻到、摸到、听到、尝到,很容易产生联想,画面感也就由此而来。


五感词语的练习有三个,都需要配合着绘本进行:

——五感词语泡泡图,包括一页词语归类练习和一页读绘本找词语练习。

——五感画画,先找出五感词语,再把这些词语带来的画面画出来。

——五感眼镜,读书前后,根据已知的五感词语画出两幅图,再进行比较。



② 文字线索练习


除了五感词语之外,还有一些语句也是能带来画面感的,咱们统称为文字线索,帮娃识别文字线索,也能快速的形成画面。


文字线索的练习也有三个,第一个已经给出文字段落,后两个都需要配合绘本做练习:

——预热练习,给出四段文字和四首古诗,让娃画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照片墙,让娃读完书后,画出开头、经过和结尾,并描述出来。

——电影镜头猜书名,让娃闭上眼睛听故事,事先不告诉书名,听完书画出四个印象最深的画面,再猜书名。



4、《画面感练习》的汁源怎么获得?


《画面感练习》的汁源一共有16页,包括一个概念图和6个游戏,都需要用A4纸打印,汁源都是彩色的,妞可以彩打也可以黑白打印,当然彩打的颜值更高,娃做练习时也就更有兴趣。


其中,五感词语泡泡图的归类练习,是需要把词语小卡片剪下来的,其他的汁源都不需要剪贴,用普通的80克A4纸就可以了。



想要获得这套《画面感练习》的PDF电子版,在公号首页回复阅读02”。



5、用《画面感练习》怎么给娃做练习?


6个练习咱们i陪娃家族的跳跳(6岁)和妈妈一起都做了一遍,接下来给妞挨个说说。


① 五感词语泡泡图


包括一页词语归类练习和一页读绘本找词语练习。


 词语归类,给出了10个词语,让娃判断这些词语是五感中的哪一感感知到的,目的是帮娃区别用来形容看、闻、摸、听、尝的词语的差别。



比如,“叮叮咚咚”是听到的声音,而“毛茸茸”是摸起来的触觉。



 读绘本找词语,读一本绘本,找出其中的五感词语,写在对应的感觉器官的泡泡里。



跳跳找出了绘本《菲菲生气了》中的五感词语,让妈妈帮忙写在了对应的泡泡里。



② 五感画画


找出由绘本中的语句想起来的五感词语,再把由这些词语感觉到的画面画出来。



这次,跳跳读了《田鼠阿佛》,按照看、闻、摸、听、尝去感受书里的话,找到五感词语,并把由这些词语想到的画面画了出来。比如,阿佛在采集阳光,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这让跳跳想到了妈妈拥抱她时的温暖,所以画了妈妈拥抱着她的画面。



③ 五感眼镜


读书前,先根据封面和标题,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画在左边的镜片上,五感词语写在镜框上,读书后,根据书中的五感词语在右边的镜片上再画一幅图,比较一下两幅图的差别。



用这个方法读一些书名和结尾有反差的书最合适了,不过得是娃没读过的书,跳跳妈选了《石头汤》。刚看到书名和封面时,跳跳就问用石头怎么能煮汤呢?妈妈让她把想象的画面画在左边的镜片上。等读完了书,真正的石头汤是什么样的呢?她把有很多食材的汤画在了右边的镜片上,还把五感词语写下来。最后,两个画面一比较,差别还真不小。



④ 文字线索的预热练习


之所以叫预热,是因为这是读绘本做练习之前的准备练习,汁源中已经给出四段文字和四首古诗,让娃听这些文字,找出其中能够激发想象、形成画面感的语句,记录下来,并把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画出来。


四段文字分别来自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法布尔昆虫记》和《我想去看海》,四首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王维的《画》、张志和的《渔歌子》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跳跳听妈妈读了朱自清的《春》和杜甫的《绝句》,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找出了文字中那些让她想起这个画面的词语和句子,还描述了一下自己的画,妈妈都帮她记录了下来。



⑤ 照片墙


让娃读完书后,画出开头、经过和结尾三幅画面,并用上文中出现的文字线索,把三幅画面都描述出来。



里欧·李奥尼的《小黑鱼》是跳跳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她自己看了一遍,然后合上书,按照开头、经过和结尾,画了三幅画,还给妈妈讲了一遍:“开始的时候,一条又大又饿又凶的金枪鱼把小黑鱼的朋友们都吃了,只有小黑鱼逃跑了,它自己逃到大海深处,害怕、孤独、伤心极了,后来小黑鱼找到一群小红鱼,它们一起配合游成一条大鱼的样子,把其他的大鱼都吓跑了。”看来,用这个画面感的阅读方法,还能让娃复述故事。



⑥ 电影镜头猜书名


这次让娃闭上眼睛听故事,先不告诉书名,听完书后,让娃画出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四个画面,并给配上“字幕”,就是文字线索,最后猜猜书名。



跳跳妈这次拿出了一本新书《公主怎么挖鼻屎》,不让跳跳看到封面,也不告诉她书名,让她闭着眼睛听,然后把印象最深的画面画下来。


画完后,妈妈问她:为什么想到这样的画呢?把她的回答写在画面下面的字幕里。最后,给这个电影取个什么名字好呢?跳跳一下就说出了“公主怎么挖鼻屎”,因为故事里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了,小动物们都在猜测公主是怎么挖鼻屎的。



这几个画面感练习,都可以在妞给娃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之后再进行,而且千万不要一股脑的都给娃做了,每周挑上一个时间,读一两本书,做上一两个练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同时还要保证娃的阅读兴趣不受影响,妞要把握好度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