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消

 蜡笔小新哥LHX 2018-01-16

1 拼音

zhōng xiāo

2 英文参考

middle consump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middle warm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stric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ddle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1])为病名[2]消渴的一种。又称消中痟中消脾[2]。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1]。可见于甲亢糖尿病[2]

4 中消的症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

中消患者多食易饥口干欲饮,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3][4]

5 证候分析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3][4]

6 中消的辨证分型

6.1 中消·胃燥津伤证

中消·胃燥津伤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damage and stomach dryness[1])是指津液耗损,胃失濡润,以消谷善饥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干少津,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6.2 中消·气阴两虚证

中消·气阴两虚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气阴亏虚,脾胃失养,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淡红,苔白干,脉弱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6.3 中消·湿热中阻证

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1])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7 中消的方药治疗

中消治宜清胃泻火,滋阴润燥[2]。用白虎汤抽薪饮黄连猪肚丸生地八物汤调胃承气汤等方[2]。因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游于胃而成中消者,宜八味丸[2]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3]

可用玉女煎[备注]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黄连栀子。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益肺胃之阴,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热下行。如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备注]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黄润燥通腑,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3]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3]

8 中消的针灸治疗

8.1 方一

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中消加胃俞中脘内庭三阴交;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6]

8.2 方二

[4]

治法:清胃泻火,调中养阴。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足三里、胰俞。

随证配穴:嘈杂善饥者,加中脘、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益胃以布津液。胃俞、内庭清降胃之虚火。胰俞为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

9 推拿疗法治中消

[7]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中脘、梁门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每穴约1分钟。搓胁肋1分钟左右。用指按揉中脘、梁门穴,每穴约2分钟。

10 艾灸疗法治中消

10.1 方一

[8]

选穴:梁门、中脘、内关、脾俞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10.2 方二

[9]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中消证,胃热较甚者,加大都、脾俞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11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10])为病名[11]。《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11]。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3]。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7]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1][6][1][10]。出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1]。《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1]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1][6]。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4]。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6]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3]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3]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4]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4]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6]

详见消渴条。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4. ^ [4]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7.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0. ^ [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治疗中消的方剂

治疗中消的穴位

治疗中消的中成药

中消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中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