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Fern 告诉你孩子:学习好,本身就是最高级的奖励。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01 地铁上,两名学生在对话: 小男孩:“我爸说了,一科100分,奖励100块;两科100分,奖励300块;三科100,奖励500块……” 小女孩:“我妈说了,只要我考进班级前5名,就带我去迪士尼乐园。” 临近期末考,父母为激励孩子能考好成绩,都使出了“杀手锏”。 我认识一位冉冉妈,最近因“奖励孩子”而困扰。 她说,女儿冉冉的成绩犹如“过山车”,老师找她去问询原因。 她突然想起女儿有天上学前问起她的:“妈妈,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么奖励我?” 她觉得女儿现在的成绩还不错,就随口回答:“没有奖励。” 女儿气鼓鼓地说:“那我就随便考考了。” 原本以为女儿开玩笑,没想女儿“说到做到”。 从一年级开始冉冉妈就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她,考进前30名,请她吃大餐,考进前10名,奖励溜冰鞋,考进前3名,奖励电话手表。 为将电话手表收入囊中,有段时间冉冉的学习干劲十足,打了鸡血一般。 看到分数满满的成绩单,冉冉妈暗自庆幸奖励方法的成效。 但很快就出了问题。女儿俨然已把奖励作为是否好好考试的“方向灯”,有奖励有就好好考,没奖励就应付了事。 孩子好好学习,只为一双品牌鞋,一套名贵衣服,学习的意义早已变了味。 02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明明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最后却能让孩子自动放弃,这中间只隔了“奖励”。 老人成功地用“奖励”毁掉了孩子们的兴趣,找回了之前的宁静生活。 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们,早已忘记当初的兴趣,而只记得自己是为了利益而踢。 家长们用奖励的方式刺激孩子学习,想想,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在有奖励的时候,孩子们可能卯足了劲,战斗力十足。而一旦没了奖励,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 03 很多人不解,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或是最好的解释。 有一天,他召集了一群人来解答了自己的智力题,最初的实验是所有人都没有奖励。 后来,他把这群人分成两组:一组是解答问题有奖励,另一组依然没有奖励。 一段时间后,他告诉两组人,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 结果是,有奖励的那组人,在能获得奖励的期间,确实非常努力,但好少能在休息的时候还继续答题,他们答题的兴趣明显减弱。 而没有奖励的那组人,休息的时候答题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对答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奖励改变了人们做事的动机,从最初的体验乐趣,演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在付出努力。 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为家长的“奖励掺和”,让孩子变得功利,对“没利可图”的学习再也没了兴趣。 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称: 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内生动力,一种是外在动力。 这两种动力就像紧挨在一起生长的两棵大树,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 兴趣就是最好的内生动力,奖励则是外生动力。一味地奖励,会让孩子失去了真正的兴趣。 正如《奖励的惩罚》一书中指出的: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04 遗憾的是,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已成为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的共识。
山东的一位孔凡静妈妈说过自己的经历: 一天,儿子回到家里,问她:“妈妈,我考了100分,你怎么奖励我?” 妈妈一惊,从没有说过考好就给儿子奖励的她,很疑惑儿子为什么会这样问。 儿子说自己的同学们考好了都有奖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称赞,他告诉儿子: 考得好妈妈很开心,但是我从没有想过给你什么奖励,因为学习好本身就是最高的奖励。 是啊,学习好,父母高兴,老师赏识,能够进入好学校,遇见优秀的人,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界和思维…… 凡此种种,何尝不是最好的奖励? 蒙台梭利说,奖赏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 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完美无缺,没有一种教育方法一劳永逸,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孩子的成长,精神上的富饶,比奖励带来的物质丰裕更胜一筹。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