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 宣纸会画成这样? 第一次见, 惊呆了! 这是宣纸吗? 揉揉眼睛, 不敢相信。 真的是宣纸上画出来的? 真的? 真的!!! 我们熟悉的宣纸, 原本是这样的啊: 水墨点染, 云淡风轻。 浓墨重彩如李可染, 如黄宾虹, 不也一眼就能看出是宣纸吗? 怎么这里的宣纸就画成了这个样子! 冲击视觉, 颠覆认知。 像不像油画? 有没有金属的质感? 颜料是不是要飞出来了? 但它们都是中国宣纸上的绘画。 古老的宣纸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效果, 和无比奇妙的美感。 这些奇特的宣纸绘画的画者, 自然一定是奇特的人。 他隐居在北京郊区一个叫“云归处”的地方, 离群闭门, 不出头露面, 不进入市场, 终日沉浸在笔墨世界。 他所做的, 就是“誓让丹青做折磨”, 想把传统的宣纸画出不一般的模样。 这位奇特的隐逸画家, 名叫徐冬冬。 他绝对属于那种天才少年, 十几岁就把传统国画画得苍茫老到, 到故宫临摹古画, 他说是和古人的“雅集”。 这幅他16岁时的画作, 很早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深秋里,一只翠鸟栖息在枯荷上仰天长叹, 如是苍凉的八大山人的笔意, 引起了大作家萧军的共鸣, 萧老题诗一首:“一茎撑天地,风云凭来去。息罢一展飞,去住双无迹。” 此时的徐冬冬,不过25岁。 张爱玲女士说, 成名要趁早。 他绝对当得上此话。 不到30岁,中国美术馆就在主厅为他主办个人画展, 艺术大师吴作人前去观展, 为这位后辈捧场。 29岁,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联合国在日内瓦万国宫为他主办画展, 他的这幅作品, 被联合国收藏, 并收入联合国藏品选《人类文明的进程》一书, 他成为第一位作品被联合国收藏的当代中国画家! 他也绝对狂放不羁, 在唐古拉山口写生的某一天, 忽然想到要让自己的画集, 代表中国文化和世界对话。 朋友们听了都说这是“狂想”, 但他用5年时间, 走遍亚欧美, 把别人眼里的“妄想”, 创作成了名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 一本《徐冬冬画集》, 放在了全球1700多家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的书架上, 他的画集成了美国总统老布什的珍藏。 当这些光环照耀着他, 他可以高调进入日渐火热的中国艺术市场, 把自己的画作“炒”出一个好价位的时候, 2003年, 他忽然开始了隐居, 而且一隐就是十几年。 陪伴他的, 只有千年的宣纸, 千年的毛笔, 还有, 云归处一个个冬去春来的花谢花开。 宣纸, 被揉搓, 被翻卷, 在颜料和水的浸泡中, 呼吸,颤抖, 反复,再反复, 直至融化在宇宙四时的气息里。 毛笔, 在宣纸上, 跳跃,渲染,滚动, 有时候, 干脆把笔扔了, 颜料, 就这么整瓶整盆地泼洒上去! 有时候, 窗外的夏雨, 庭院的冬雪, 混杂着风霜尘埃, 直接放到了宣纸上! 古老的宣纸, 就这样发生了惊人的嬗变, 展现出未曾有过的美感。 新思想孕育新画技, 新画技产生新画风, 充满现代感的中国抽象绘画, 在传统的宣纸上卓然而立。 而徐冬冬的追求, 怎会止于“技”? 他说, 画画不是目的, 问道才是根本。 画画是由“技”入“心”的过程。 “技”的创新, 是为了完美地表达“道”的感悟, 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对宇宙生命的感思。 当看似柔弱的宣纸展现出无限张力之美时, 这是生命的张力; 当薄薄的宣纸浸透着色彩饱和之美时, 这是生命的色度; 当纸与笔、色与水融会出千变万化之美时, 这是生命的质感。 他落于宣纸的笔触, 有春夏秋冬, 有四季变换, 但这不是眼中的四季之景, 而是画者灵魂在四季更替中与浩渺宇宙的交融。 徐冬冬的中国抽象绘画, 让观者沉入到不可言说的唯美之中, 去感受, 去沉思, 获得自我对生命 更深的悟 与更浓的爱。 他说, 最大的美, 在善。 古老宣纸上那充满惊艳感的色彩流淌, 正是徐冬冬对生命至善的理解与热爱。 他将坚守 中国文化传承千年的毛笔与宣纸, 矢志探索 中国人情感与生命的当代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