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专家如何解读共享时代志愿服务

 玖玖家政 2018-01-16

赵晓明



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公众在互联网的各个节点上被链接成为一个整体。放眼望去,出行不便,有共享汽车、共享单车来帮忙;手机没电,共享充电宝提供放心支持;外出旅游,共享民宿给你一个安心的“家”……现如今,共享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共享时代,扑面而来。在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共享出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共享时代,如何整合分散的志愿服务资源?让志愿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精准匹配,使志愿服务更加高效有序?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专家与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探讨。

1
问题一:根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日前发布的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我国志愿服务尽管在2016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志愿服务健康发展。请问影响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魏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经过长期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首先,志愿理念尚需进一步普及,公民志愿意识尚待提升。其次,部分志愿组织的行政化色彩较浓,自主性较差,自身管理也有待完善。从志愿组织的本身属性来看,非营利性、自主性、公益性、民间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再次,部分志愿组织发展不规范,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最后,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亟待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条块分割局面比较突出,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来整合。

张祖平(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志愿服务统计面临困难,第一,信息系统封闭造成统计困难。我们现在信息系统比较多,缺乏统一的标准,全国各地各组织开发了200多个大大小小的系统,对应的是200多个规模不同的志愿服务数据库,而且数据信息互不连通。好在现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已经开始运行,后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覆盖面还要进一步扩大。第二,指标理解有分歧,阻碍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我们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每个组织志愿者来参加活动,什么时候到这里,什么时候离开,怎么来进行记录?还有组织管理者也是志愿者,他的时间怎么记录?西部志愿者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时间怎么算?如何杜绝志愿服务时长上面的造假行为。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要一一解决。


2
问题二:从《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等可以看出,国家将志愿服务工作已经纳入了国家工作的大局之中。在共享时代,如何整合各地分散的志愿服务资源?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志愿服务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志愿服务,美好生活才能更充实、更丰富。在实践中,志愿服务是一个集知识、理念、行为、能力、制度、政策、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在共享时代,要着力避免内容单调、形式陈旧的志愿服务方式,通过建立平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为志愿服务高效有序运转提供支撑。

张佳鑫(北京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很多人工都会被代替,但是科技再发展也需要人文的交流,需要志愿服务与人的沟通,这是我们社会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要整合的资源,更是一张美好的名片。我们青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仅从志愿服务的角度把好初心,把服务做好,还能将一些商业化的模式进行探索,从创业、社会影响力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公益品牌。

覃青(爱氧星互联网公益传播平台创始人):共享时代外联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公益机构最难招的志愿者是什么?第一是传播,第二是劝募。志愿者要主动出击,加强跨界资源的优势整合。一定要走出去,除了专注项目以外,需要主动对接外部资源,要学会发声音,学会创造价值,这样才会有更多资源回馈到组织自身。


3
问题三:面对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志愿服务需求,如何为有需求的一方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让志愿服务的使用更加高效有序?

王忠平(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已经到了深水区,只做大的活动、大的论坛,不能解决志愿服务现在深层次的问题。希望通过线上的方式实现供需对接,能成为政府平台有效的补充,在微观层面持续发力。例如,社会组织、企业通过我们的平台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且实现志愿服务的有效互动。

卜长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新时代为志愿者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理性分析。凝聚各界力量,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推进志愿者服务最大化惠及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共享时代的志愿服务资源过程也就是社会资本支持网络的构建过程。未来志愿组织的发展也应利用社会资本,开发、投资社会资本。利用社会资本整合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

潘敏(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志愿者协会会长):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合作、互通、共建理念,加快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线上线下贯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志愿服务网络互联、平台互融,实现跨地域、跨领域、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汇集、资源共享、供需匹配、管理协同,让一份份看似微不足道但蕴涵无限潜能的爱心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让散落城市各个角落的志愿服务存量资源充分汇聚起来,使志愿者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使优质服务通过“精准滴灌”的方式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打通社会共建的“最后一公里”。



推动志愿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是一种以传统志愿服务为主体,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促进志愿服务资源对接、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的载体。伴随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推动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要探索建设“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志愿服务信息资源,完善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网络构建和资源对接,以实现二者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资源整合:
实现志愿服务的效益最大化

在志愿者资源、志愿组织资源、互联网资源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资源中,“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处于各种资源交汇点的位置上。通过平台,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可以实现重新整合,志愿服务双方可以获取经过智能化匹配的个性化信息,志愿服务的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整合志愿者数据库资源。以江苏省为例,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全省各类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除此以外,一些高校、志愿服务机构、志愿组织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但各类数据库均是分散建设、各自独立封闭运行,使得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严重交叉重叠现象。通过整合志愿者数据库资源,建立“同人同城同库”的全新志愿者数据库,不仅可以有力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使“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的运行更加畅通、有力。

整合新媒体资源。建设“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促进各志愿服务平台新媒体资源的整合,集中优势力量设计出一款有市场、有潜力、符合当下志愿者需求的新媒体终端产品,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志愿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志愿服务实体网络的局限性,弥补实体网络受时间、空间制约的缺陷,进一步促进志愿信息资源的对接,让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可能。

整合管理服务资源。“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核心是为志愿服务双方提供即时信息,推动志愿服务资源的高效对接,从而满足志愿服务双方的需求,促进志愿事业发展。志愿服务平台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是为志愿服务双方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据信息的审核和管理上。建设“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科学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减少人力成本,避免“多头管理”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规范服务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培训:
有力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培训是加强志愿者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志愿者的基本需求之一。培训可以促进志愿者精神与技能的共同提升。志愿者对志愿常识、专业技能、活动策划以及交流沟通等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学习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志愿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还能有力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培养价值伦理。拥有明确的志愿服务理念,有助于志愿者对自身形成准确的定位,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式开展服务。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对志愿者的价值伦理进行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平台动员优秀志愿者分享自己的事迹、开展志愿价值的伦理讨论、组织志愿常识的理论学习等。

增强动机教育。帮助志愿者全面了解志愿精神,树立对志愿服务的端正态度。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及时帮助志愿者处理服务中遇到的挫折,同时还能在线开展对志愿者的动机教育,另一方面,平台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功能也可有助于志愿者及时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培训专业技能。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注重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第一,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将线下的集中培训与线上的个体培训相结合。对于一些必须集中开展的培训内容,聘请社会工作者进行亲授辅导,帮助志愿者掌握服务知识和技能。而在遇到培训经费不足、场地条件受限、志愿者难以集中等情况时,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尝试进行线上培训,如开通网上培训课堂、录制培训视频、请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用视频直播教授技能。第二,在培训内容上,要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针对不同志愿者的需求,拟定培训方案,对志愿者在服务介入理论的模式和技巧、突发问题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方案中的培训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还可以尝试在线进行培训内容的讨论、交流、演练与相互学习。

实时督导:
为志愿者及其团队增权赋能

督导通过对志愿服务进行指导培训、组织协调和策划评估,为志愿者及其团队增权赋能,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对志愿服务的督导来自于社会工作领域中的督导制度,包括带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开展培训交流、管理监督志愿者服务质量、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咨询等。依托“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对志愿服务的督导会更加便捷、有效。第一,可以通过服务平台,传播更多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的志愿者强化志愿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技巧;第二,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使对志愿者的管理更加精细、科学;第三,可以通过平台在线分配志愿者任务,记录并指导志愿者服务,监督评估志愿者服务质量;第四,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咨询。

及时评估:
帮助志愿者发挥自身潜能

评估可以让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更有参与感。通过评估,不仅可以随时监督、调整志愿者的行为,还可以及时了解志愿者的状态,帮助志愿者发现和解决问题,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求,起到关怀志愿者的作用。

依托“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和志愿者的行为,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由于“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及时交流的平台,因此特别适合用网络互动的方式进行评估,可以通过与志愿者对话的方式,探讨如何改善他们的表现,听取他们对志愿服务的建议和不满,及时了解他们的状态和问题,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对于关怀志愿者和促进志愿者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共享时代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


王怀远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认识志愿服务事业,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来谋划志愿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来推进志愿服务,以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来确定志愿服务的工作方向和资源整合目标。

志愿服务是一个体系、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志愿服务条例》开宗明义,其立法宗旨是:为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包括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服务内容和目标,这里每个要素都有丰富内容,即有众多资源!

志愿服务事业还在发展中,远不能说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细则化加之人们的理念、行动、自身能力、客观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协调运转,都在快速发展中。如何整合好诸多资源,使志愿服务相关系统运转良好,使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崇高目的?

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举办的志愿服务交流会、项目大赛为例,这是一次整合资源的良好举措和实践,志愿服务以项目化来落地,按项目管理的分析方法来讨论整合问题,从“捐赠者-组织者-执行者(志愿者或组织机构)-受益人”等参与主体的角度讨论整合问题,笔者认为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整合了更多的志愿服务主体。在团中央的组织协调下,动员有关中央部委、企业、社团、基金会、专家、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朋友圈”越来越大,整合主体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动员了更多社会资源支持、资助志愿服务事业。采取专项基金模式,通过各社会主体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可以通过政府来进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来吸引国资委、金融类和各民主党派等多种志愿服务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这些都是为了搭建更大的资金资助平台。按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运作规律确定资助、引导机制,更好地鼓励、规范和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特别是采用专项基金模式,发挥基金会和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完全有可能获得党和政府、企业及社会化组织以及广大爱心人士的广泛支持,青年志愿服务获得的政策、理论、资金保障更强大,使志愿服务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要通过多种形式聚合志愿服务资源,在志愿服务领域携手同行,开展广泛合作,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不断实现志愿服务领域的资源有效整合,以此集聚和放大社会正能量,让志愿服务更多、更好服务社会公众。

(作者系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项目管理部部长)



移动互联和共享时代延展了志愿服务的能力


 


当移动互联和共享时代来临,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标配。随着更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的生长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变革时期。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共享经济、自体赋能这些多出现在商业领域的关键词也开始向社会组织渗透,对直接面向一线社会终端的志愿服务、志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跨界资源、革新技术、创新思维、复合人才等软硬件让志愿服务有了迭代升级、焕发新生的更多可能,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系统、个人、团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工作绩效和运营优势创造了条件,从而能真正高效地回应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共享时代,志愿服务的迭代升级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计划性、中心化管理控制转向持续迭代试错

原来在志愿服务组织里常用的计划管理控制已然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因为那需要有个前提——就是在做一件相对确定的事。在“互联网+”和共享时代,需求、人员、目标、问题都在发生变化,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周期性计划制定管理体系达到既定指标。志愿服务组织也应向企业学习从原本的理念升级成为更加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方式,那就是持续迭代试错。

利用互联网公益服务产品,帮志愿服务组织提升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的综合运营能力不足是全方位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大量涌出并参与其中,在网上形成巨大传播效应,中国进入全民公益的发展时期。短短几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能力缺失明显,主要包括:第一,组织能力建设短板太多,项目策划、联动资源、运营能力、绩效评估和信息跟踪都存在不足。第二,组织对长期战略性投入没有科学规划意识,尤其体现在人力架构体系、财务管理能力、组织内部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第三,公共关系能力薄弱。志愿服务组织普遍缺乏品牌构建意识,和政府职能部门、媒体、企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能力都不强。线上、线下陆续出现的各种公益运营及信息服务产品或服务平台帮志愿服务组织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品牌形象,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补了短板,盘活了更多社会资源,吸引了跨界人才并开始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新技术、新媒体为志愿服务组织做品牌和传播层面的赋能

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富创意的内容输出、低成本、低门槛让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更方便高效地进行组织价值、活动理念的倡导。远的如冰桶挑战,近的如“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没有政府和商业的绝对传播力量驱动,却在社交媒体掀起狂潮,这是新媒体赋能为志愿服务带来更好的传播机会。

共享时代,外联和传播在志愿服务组织公共关系能力构建中更为重要

志愿服务传播的利益相关方,并不只有公众,还有志愿者、捐款人、企业、政府等,这些都是其价值传播的对象。因此公共关系很重要,却又恰好是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的短板。这种短板主要体现在和利益相关方的低效互动上。总结来看,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业内缺乏具有公共沟通战略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二是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思维,没有以传播和劝募为目的的顶层设计智慧,三是对利益相关方的整合力度、深度和服务专业度都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为志愿服务组织做迭代优化和赋能?

设计系列针对专项能力的教育培训课程,给志愿服务组织做能力框架的重新梳理。共享时代,专业的公益传播和运营知识针对性更强,效能更大。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掌握以下多项专业能力:新媒体传播、公益营销、企业劝募、公益众筹、公益危机公关、决策心态、公共心理学知识等。

培养专业的公益传播和公共关系人才。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兴趣,但不知道如何介入。可以把他们下沉到优秀的志愿服务机构甚至企业里,通过实习的方式,交由专业的师资(业内专业老师和多领域跨界的老师共同组成)为他们打开视野、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训。

加强跨界优势资源整合,主动出击,推广自我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要走出去,除了专注项目以外,需要主动对接各类型外部资源,学会发声,学会联动资源,学会为更多第三方创造价值,才会有更多资源回馈组织自身。

从有形的能源增值变成无形的信息和能力增值。在追求规模、书面成果和数据绩效的同时,要延展思维到无形的信息、服务和能力增值。从趋势而言,无形服务的价值会快速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价值增值来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展思路,多思考,多学习,求变求新才是常态。

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已经并仍在颠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共生时代让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知识成为可能,而志愿服务也在新时代、新经济的变革中与更多的资源链发生化学裂变,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爱氧星互联网公益传播平台创始人)



让志愿服务享受共享经济红利


李秋瑾


在过去的一年,“共享”这个词非常热门,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快速步入共享时代。共享经济倡导的是信用、互助、节约、效率。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是在整合社会资源,进行资源的第三次分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志愿服务不谋而合。因此开展志愿服务在共享时代是有优势的:第一,社会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流动性也随之变大。第二,整合社会资源变得更加便捷,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

互联网是共享时代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例如很多社会组织没有网站、不能给捐赠人推送项目进展、不能披露财务状况,不能高效发动群众。如果志愿服务想要享受到共享经济的红利,开展志愿服务的主体也就是社会组织要先融入共享时代。

2017年是慈善法颁布实施之后的第一年。这一年,公众的网络捐赠热情被调动起来,参与捐赠的同时也发出质疑。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10年来,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除了技术更加先进、资源更加丰富,还有更大的使命和担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下,社会组织除了分配资源传递爱心,更重要的是社会信任的重构和社会价值的倡导。因此,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中,要能体现并传递出价值观,通过价值观唤醒公众,这比我们直接捐赠钱和物更重要。

今天的志愿服务对象也在发生着改变,除了自然性弱势群体,随着社会发展或社会政策形成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在快速增加,除了人口流动带来的打工子弟、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失独父母、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产后女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环境的不断恶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把眼光转移到社会性弱势群体上。

开展志愿服务除了一颗善心,还需要懂经济、政治、人文。优秀的青年人是行业的希望。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看到社会问题,没有抱怨而是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这一代人在慢慢成长起来,更有担当也很有创新性。在人工智能时代,我相信他们能够守得住良知,运用技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江苏灵山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 霄
设计:谢 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