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观点 借鉴 解读 思考 本文字数 3216字 阅读时间 15分钟 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由边缘走向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究竟教什么,如何教? 从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实践看,它不仅要遵循创新创业规律,还要遵循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三种视角融会贯通,才能够描绘出它的逻辑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创造价值观与创业人生观启蒙,起于创新思维与创业领导力训练,达于创业智慧与企业家精神养成,成于事业加速与团队可持续发展,构成有力的四级跳。 一、基于创造价值观与创业人生观启蒙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几门课程、几项活动那样简单。它是一个伴随大学生在校全过程,逐级递进,循环上升的发展过程。 在通识教育阶段,它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不使一个人落伍。它是对全体大学生走向创造者、创新者、创业者、创变者的发动和启蒙,而远不仅仅是对创办新企业的动员。 能够开创自己的企业,进而由大学生转变为创业者或企业家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所有大学生,无论将来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而且,只有在通识教育阶段牢固确立了创造价值观和创业人生观,才能够确保在专业教育阶段有更多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所以,前两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范畴,目标是提升全员创新创业素养,为他们成长为各类创造性人才,指明方向,开辟道路,提供支撑。 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体师生的事,而不仅仅是个别师生的事;是大学行为和国家行为,而不仅仅是院系行为和专业行为。 缺少了这个通识教育领域,大学就不可能很好地成长为创新型大学,更不可能成为创业型大学。 二、起于创新思维与创业领导力训练 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到大学二年级,进一步表现为创新思维和创业领导力训练。 在继续强化创造价值观和创业人生观基础上,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跨界思维、问题解决思维等高级思维训练,提上培养日程。 国际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证明,创业基于创新,而创新基于思维模式转型;创业指向问题解决,而问题提出与解决,都依赖于跨界思维;创业意味着与众不同,而批判性思维是其中最为得力的支撑;创业与创造的共通之处,就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创新思维不可或缺。 如何由知识教育与智力教育,进一步发展为思维教育或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这不仅是在为学生发展加大油门,而且是在换档。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为大学生注入创造价值观、创业人生观、创新思维这些精神营养之外,还必须进一步为他们植入创业领导力。 创业领导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造、创新和创业,如何有效地创造、创新和创业,更要让学生身先士卒地冲到创造、创新、创业最前沿,时不我待地举起一面旗帜,带领伙伴和团队,在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战场上奋力冲杀。 历来,创业艰难百战多,九死一生家常事。而创业领导力,提供给大学生的,恰恰是勇于担当的品格、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敢于冒险和甘于面对失败的气魄、为改变世界而行动起来的实干精神。 三、达于创业智慧与企业家精神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大学三年级,就可以考虑适当加入一些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因素。比如创业方法论、商业计划书、创办新企业等等。 对于那些有商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这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商学院通常会有一个专业,专门教授创新与创业。它会系统地训练学生开办新企业所需要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商学院的大学或专科院校而言,引入创业方法论课程,或引入相应培训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外,创业通常在一定行业领域内进行。任何创业方法论,都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本学科、本专业、本行业的创业方法论,才更有实际指导意义。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转化为实践和行动。 我们在不少高精尖学科专业,看到许多大牛学者。他们和他们的博士生研发了不少很好的技术,但迟迟不能商业化,或多年达不到量产水平。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一个既懂科学技术,又精通领导管理的CEO。 最好的产生机制,就是这些科技精英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兼修创业领导力课程或专业,使自己在成长为一位科学家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领导力素养或企业家品质。而企业家与科学家的重要区别,就是具备鲜明的实践思维、市场导向、入世情怀。 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这些科技精英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系统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是为了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企业家,而是为了在这些跨界交流中,结识未来企业家,找到志同道合者,结成创业联盟。 这样来看,高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创业者,而且是让那些掌握技术发明专利的科技精英,找到创业伙伴,促进创业团队诞生,加速创业项目孵化。 我一向认为,志同道合的人不能够走到一起交流合作,这是人类的重大损失。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失。 四、成于事业加速与团队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到了四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就要旗帜鲜明地对创业者进行专门化的培育——开小灶,配教练,辅导方法,对接资源。 这一阶段,各类创业加速营、CEO养成班、高级研讨班等,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更为专门化的主题。比如商业计划、运营模式、市场营销、团队建设、行业战略、融资兼并、知识产权等,都会使学生获得更加精专和深入的洞见。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所搭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向我们展示了帮助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的多级阶梯。 它的大学生创业项目“ParkHere”——一款自助泊车传感器系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个故事开始于2013年。那时,慕尼黑工业大学一年级学生Felix,参加了创新创业中心开设的系列讲座课程“创新企业家”。在这个课上,他听到了许多管理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受到激发,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1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大学二年级的Felix向自己成为一名创业企业家迈出了关键一步:他参加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开设的“管理 ”培养计划。这个培养计划学制1.5年,持续3学期,主要在寒暑假进行。每学期都从慕尼黑各高校各专业选拔大学二年级及其以上优秀学生20名,加以精心培育。在这个班上,Felix获得了创业领导力的系统培训,并结识了同学Clemens,相互分享了各自的创业理想。 2015年3月,大学第三年,Clemens 和Felix参加了创新创业中心开办的硕士生实验课程“思考·制造·创业”训练营。他们在14天的训练中,设计出了自助泊车传感器的最初原型。之后,他们又参加了“商业计划高级席明纳”课程。在此期间,他们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原型设计和商业计划。与此同时,另一位热心创业的大学生Jakob加入进来,正式形成了ParkHere创业团队。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ParkHere在大学提供的“创客空间”完善了原型产品,并寻找到自己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和合作伙伴,如RMW、Deutsche Bahn等。他们还成功加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创业者”创业加速计划,参加了它主办的2016年春季路演及商业计划大赛。 最终,Clemens、Felix、Jakob和他们的团队,赢得BayStartUP创业计划大赛,从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毕业即创业。 专注双创教育 把握创业脉搏 聚焦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改革 双创路上,你我同行! 来源:师道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