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如何教?怎样育呢?

 二氧化硅2012 2018-01-17

【邵长宇专栏】

教,育

原创作者|邵长宇(北京雨仁法治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


教育,教和育,一个词,两件事。如何教?怎样育呢?


让我们从造字的角度了解一下“教”和“育”。

俗话说:“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引申为生产并抚养,爱护和养育。


从造字的本源和古人要表现的寓意看,先人可谓良苦用心。“教”是从孝的起点去教育孩子,用孝的高度去对待老师。“育”是像呵护孕妇和女人一样养育孩子。如果回归字的本源,老师从“施教”和“养育”的层面去理解认识、组织从事教育工作,这也许是古人和当今社会、家庭所期待的。


何谓“施教”和“养育”呢?在《礼记》《学记》篇中记载: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说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长养学生的善性,补救学生的过失。《说文解字》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告诉我们:教就是老师给予示范性影响,让学生效仿。育就是要怀着一颗对待孕妇的心,去教育孩子和学生,使其养成一种向上向善的品格。不难理解,教是外在的接受,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需要“施”;育是内化的修炼,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需要“养”。


细细读来,古人对教育之道有着深刻理解,把“做人”作为教育的定位,是根本;把“作善”作为教育的目标,是方向;把“长救”作为教育的内容,是核心。“手持教鞭”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严谨,“月上有子”展示了古人对教育的态度。一笔一划充分展示了先人们卓越智慧,至善之境。


如何“施教”和“养育”?教的是成才的知识和技能,育的是成长的潜能和个性。教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施教活动。重点是传授基础文化及其理论知识、生产生活知识、技能技巧等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为后天的学习和成长打下的基础。如果说教是传授知识,那么育就是立德树人,树造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品格和修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这一层面,通过“教”得到的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育”收获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当前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落实好三维目标是相吻合的。


“施教”和“养育”是贯通的,是相融的,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教是为育而存在,育是为教而升华。教中润育,育中寓教。教按照育的设定目标来进行施教,育根据教的规律来定位。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培育思想和品德的过程。相反,在教化学生树造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也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教是育的开始,育也是教的开始。教与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说明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是孕育生命生长的事业。教育者,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教师,每天直面的是鲜活各异的生命,每天都浸润在生命生长的气息中,每天都在目睹着一个个生命,在教育的影响下一点一滴的生长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生长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卢梭所言: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有意识的从人的整体生命生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发现开掘人的生命潜能,进而把潜能转化为现实,使人成为人。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生长既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教师的辛勤耕耘,都要围绕“生长”这个原点展开。如此,当我们端着课本,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才能在黑板上绚写生命的光辉。


“施教”和“养育”,好比教师的左手和右手。教师把手张开给予孩子的是梦想,用手托举给予孩子的是力量,双手相拥给予孩子的是温暖。


养育施教,共同生长。

作者近照

(本文为邵长宇老师原创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