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方科学把科学的前提假设建立在原子说之上,整个物理学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还原论道路,即用机械运动来描述整个世界。电磁学也是这样,当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光的传递只可能是粒子的线性运动了。当然也包括电流,它只可能被视为电子的定向移动,这里的电子就是想当然的粒子。 电子的概念出现得很早,它与科学家们对阴极射线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在1858年进行低压气体放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稍后,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实验室里研究闪电现象时,也发现了这种射线。这种现象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当在阴极和对面玻璃壁之间放置障碍物时,玻璃壁上就会出现障碍物的阴影;若在它们之间放一个可以转动的小叶轮,小叶轮就会转动起来。看来确实从阴极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而且很像一种粒子流。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射线的庐山真面目之前,只好将它称为“阴极射线”。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当时在国际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英国物理学家(如约瑟夫·约翰·汤姆逊)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的粒子流,因为它可以被电场或磁场偏转。汤姆孙等英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还测得阴极射线速度比光速小2个数量级。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得知,阴极射线甚至可以穿透薄金属箔,据此他们认为阴极射线不可能是粒子流。不过,在汤姆孙完成了他那闻名于世的测定出电子比荷的实验之后,阴极射线终于被科学家们公认是一种粒子流,这种粒子叫电子,电流也被定义为电子的定向移动。 现在的问题是,电子真的是稳定的粒子吗?如果是的话,很多现象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如超导,电子在空间中的匀速运动,电子在原子空间的行为,电流也在很多情况下呈现出递进波动的性质。或许我们可以用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来解释,但这种解释是机械的,因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两种格格不入的性质,至今也没有有机地统一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从东方科学的角度如何来解释电子和电流吧! 东方科学的根基是气一元论,它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中存在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 站在气一元论基础上看电子,电子就一定不是粒子,因为如果是粒子,那么它就会在空间中运动时受到阻力,自然不可能匀速运动。既然电子不是粒子,它又是怎样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呢? 何为粒子?从气一元论的角度,它不过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何为波?从气一元论的角度,它不过是由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的能量包运动。如果把这种粒子性看成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电子的本质就显现在我们面前了。电子不是稳定的粒子,而只可能是一个依赖粒子的生(有序)死(无序)变换传递的能量包。 一旦理解了电子的本质,西方科学中大量难以理解的现象都可以上升到科学高度进行理解了。 第一,对电流的认识。过去视电流为电子的定向移动,其实,电流只可能是依赖连续在空间或者说原子空间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来传递的,它是一种能量包运动,而不是不变的粒子穿过虚空而运动。 第二,对原子空间的认识。过去视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做圆周运动,可如果真的是这样,一是电子必然会向外释放电磁波,二是这种变周期运动需要能量,可没有这样的能量输入。如果我们把电子视为原子某一层次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三,对电流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超导现象。当这种周期运动得到了引力波的激励,就会对外表现出超导现象,如果受空间干扰较大,电阻就较大。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实现常温超导。 第四,如果电流是连续媒介的周期运动,那么空间中连续着物质,它们必然也可以实现电流的传导,即无线电力传输。只是阻力较大,需要超高电压才行。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受到了引力波的激励,就可以克服阻力,实现无线电力传输,损耗很小。 推荐旧书:《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下面微信支付30元,留言地址即送书上门。(个别汇钱的还没有收到书的,请重新在右下留言,也可直接加微信号zhaolao126联系) 内容推荐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是第一本从系统科学角度来认识中医、气功以及特异功能的专著。此系统科学非西方的系统科学,而是在中国气一元论基础上重建的系统科学,用它不仅能够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也可以使中医走向科学化,如果你想学好中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书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