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任何一位严肃认真的学者,都不会认同这种观点! 历史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错儿的可能性一定存在,就像我们在数学上的误差一样,你只能想办法缩小它,却不可能消灭它!误差、错误,能等于篡改吗? 历史,不过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记录者所记的,只能是自己所见闻的事情,这就存在不是那么全面的可能性,但不见得就有篡改。我们知道,篡改是有主观意愿在里面的,明知这件事是这个样子,却故意写成另外一个样子,这叫篡改。提这个问题的题主不知看过《史记》没有?如果他(她)发现《史记》中有这样的实证,可以提出来。仅有提问的这一句话,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在编写历史中,出于大家都能理解的愿因(这个原因现在表现得更为强烈,对不对?),作者可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故意不写某些东西或者用了曲笔,这能不能等同于篡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于先辈们的一些历史记录,有的可能因为新的文物(或资料)出现、或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前辈们无法看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资料、无法运用我们现在所能运用的技术手段,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掌握着前辈们不曾掌握的史料”,他们只能按当时的条件进行叙述,因而可能说了错话、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恐怕也不应该算进篡改的范畴当中去吧?你比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战国帛书的出现,就有可能会产生这种情况。 上面说的是我们能看到,而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看不到;它的另外一面就是,同样因为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司马迁等古代学者能看到的一些材料,现在的我们,却无法看到了,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呢,就是“前辈们掌握着我们所没有掌握的史料”。这主要是因为古书等资料的散轶和湮灭造成的。人总是是己非人的,自己没法看到的东西,就认为别人也看不到;自己弄不明白,就认为一定是别人错。比如《史记》中的商世系,在殷墟发掘、甲骨文出现之前,许多人确实是怀疑的(但也没人说司马迁篡改!)。后来,甲骨文出土了,殷墟发掘了,根据这些新出的材料,王国维先生考证出《史记》中商世系的可靠性,从而证明了司马迁的记录是正确、准确的。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王静安先生据此认为:以司马迁的治学态度,当时一定看到了我们今天所不能看到的材料,言有所本,才写出商世系和夏世系;既然商世系现在被证明可靠,那恐怕夏世系也不能无端怀疑。
王国维在中国的史学界及古文字学界,其贡献是巨大的、地位是崇高的。后来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或多或少都和他有些渊源,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是他的再传弟子。比如先秦史专家徐中舒先生、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等人。他们都是蜚声中外的学者,同时也是严肃认真的学者。 大家都知道,王国维、杨树达等人都对《史记》浸淫很深。还有史学家钱穆先生,他对《史记》也很下了一番功夫,并考证出《史记》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们,以上这些卓有成就的大家,也没有一个人说过:司马迁篡改历史! 难道提这个问题的人比上面这些大家还了解《史记》、还熟悉司马迁?!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个肯踏实做学问的北大教授李零先生,他是张政烺的学生,也是《史记》的爱好者(可以这样说:你要想研究中国的学问,不管是哲学还是史学还是文学等等,《史记》,都是你绕不开的关口!)。他不仅和裘锡圭等先生一起翻译了《史记》(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推荐大家阅读《史记》的文章,题目就是:《史记》,好在哪里? 他为什么不说“司马迁大量篡改了哪些历史”呢? 李零在文章的最后说:“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 放眼这个世界,能让学问好、脾气倔的老头儿李零佩服的人,有几个呢? 这个问题能提出来又被悟空推送到这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此,我想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抄在这里,碰巧的是,鲁迅也是李零所佩服的一个人。(某些爱喷的人,鲁迅的这段话你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就不要往下看了吧)有心真想做学问的朋友不妨琢磨琢磨,看看鲁迅这话说得是不是在理: “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见氏作《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 对于悟空问答这个平台,我们要爱护;对于我们的祖国、我们祖国的历史、我们祖国历史中的伟人,我们更要爱护!抹杀了我们的历史、掏空了我们的先贤,我们中华民族,还立足何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