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强e城市

 山下不长树 2018-01-17

12.13.2017

作者:杜书伍 (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

 

  未能免俗的,还是先恭喜在座毕业同学顺利毕业!毕业后,在座大部分人将进入职场或继续念书,但都可视为「生涯的重大里程碑」。尔后,即将面对的就是「自作自受的生涯」,也就是你所有的决策判断的结果,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自己承受。

 

  在座的同学虽然以相近的成绩进了交大,今天也将同时起跑,开展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生涯长跑」。根据过往的经验,长跑的结果将会是「南辕北辙」甚至「天差地远」,套用一句流行用语来形容:「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虽然每个人的职涯历程将会「南辕北辙」,但人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年龄岁月,而且年龄数字对于生涯抉择,像是「魔咒」一般,当下会带给同龄者相似的心理、生理的影响,而不自觉的做了重大决策,指引到迥异的生涯方向。往往年龄数字到来、时光流逝,恍然惊觉年龄带来的意涵时,失去的再也唤不回……

 

  人生中「千金难买早知道」!此时此刻提醒大家了解「年龄数字的魔咒」,对大家应该有帮助!

 

  像今天大家毕业20来岁,这是年龄的第一个魔咒。有些人想「还年轻慢慢来」,有些人要寻找「人生的无限可能」,有些人则是「要玩趁年轻」……;但也有人选定方向、开始埋头苦干!一晃过了25!心想:还是20几,不急着做决定。渐渐到了28,有人开始感知30快到了,而赶快定下心,专注在职涯的道路上;但有的人还沈迷在2字头,继续自我洗脑:「人生有无限可能」。

 

  30到了!这数字对所有人都是震撼,没有人再敢说「时间还早!」时间开始在心理产生急迫感与压力,这是年龄的第二个魔咒。对30之前就已经选定职涯全力投入者来说,职涯已经略具基础、甚而已是组织的干部,正要快步向前迈进;有人在此时则是被迫死心,开始注重职涯的选定,但是已然落后。当然还是有人依然陷入迷惘,仍在摸索、尝试,寻找那「人生的无限可能」。

 

  过了35,看着40就不远了。有准备的人,职涯已累积了10年的基础,逐渐独当一面,正朝中阶主管迈进,前景满怀无限的希望。起步较晚者,有些会因为自知落后,而加紧脚步急起直追;但有些反而陷入惶恐急迫,甚至会病急乱投医,结果欲速而更不达。但还是有人硬撑着,坚持寻找「人生有无限可能」。

 

  到了40这个「不惑之年」,却有一箩筐的人感到「疑惑」。40是个重要的数字,因为刚好是职涯的一半、生涯的中途;球赛都打完上半埸了,赛局结果如何?几乎每个人在此时此刻,都会回头思考与自我检视。

 

  有的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有的人对工作感到乏味无趣,惊觉「我不愿意这样子过一生!」……一堆的不安、疑惑、不满、沮丧弥漫心头,因此也是触发「中年危机」效应的危险期。因此,40岁这个年龄魔咒,造成相当比例人的职涯大逆转,也发生很多家庭的所谓「家道中落」。

 

  在40这个关键数字,微笑、带着高昂的士气向前迈进的有之,中年危机而冒险转换跑道者有之,仍陷于自我催眠、梦想「人生有无限可能」者有之。但是大家都不可避免开始面对生理特征的转变──「老花眼」。

 

  年龄走到4550,时间好像越走越快,也是人生际遇的挣扎、翻滚与定调的关键时期。面对「半百」的逼近,有些人早已蓄势待发,努力跻身高阶主管的层级;有些人则是渐渐有「知天命」的「认命」;有些人甚至已暴露在「结构性失业」的危险中。

 

  年届「半百」的这个年龄魔咒,「人生有无限可能」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的内在原因、表面说法,高喊要去寻找、开创「人生的第二春」。

 

  50过了!有人顺利接班主导企业经营,满怀壮志迎接开展无限的未来;有的人则认为工作也将近30年,总算看到6字头的「职涯终点线」,「退休」的字眼逐渐浮上心头,渐渐形成「待退心态」,不思积极学习改变,只求不犯错而能「安全下庄」。但是环境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用既有过时的能耐想要撑到退休是很困难的,因而反倒会不预期的、被提早请出职埸。

 

  最后,终于盼到60的职涯终点线,你却赫然发现,这超长的职涯马拉松赛跑的终点线,却是会往后移动!这都得怪医学太进步、寿命太长,退休年金无法支应,法定退休年龄只好往后移。这时你才会真正了解、体悟到,甚么是真正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以上的描述,一则是我走过四十年的经验与观察,一则是经营管理中看到现阶段各年龄层的心理生态,提供给各位参考。简言之,职涯的上半场决定下半场,第一局影响第二局,第二局影响第三局、第四局。虽然可能败部复活、反败为胜,但是基于机率,最好还是尽早做足准备,不要走到那种情境;期望大家一路走去,能产生「早知道」的效应。

 

  未来的世界,没有人可以预知它的变化,但变化一定是比过去要来得快、来得大,「M化」效应必然会更加明显!来得快去得也快会是常态,一不小心就会从高峰瞬间跌到谷底。所以,尽早开始累积扎实的实力,才是应变之道。(本文为杜书伍先生2013年在交通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