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的精神发育离不开古诗文的滋养

 ThinkfunQd 2018-01-17

昨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悉,就语文学科而言,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这一变动引起广泛关注。

大幅增加古诗文的比重,这背后所传递的一种价值指向就是,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们需要让古诗文更多地参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通过那些古典的文字,我们才能读懂一个古典的中国,才能进一步将自己的灵魂与那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连接起来。

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曾对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人意料,“古代文学”高居第一。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古代文学能够陶冶情操,养成气质。那么,对正处于精神发育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古诗文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在一些中学生眼里,古诗文成了艰涩难懂的“第二外语”。去年年初,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爆红网络。明明是中文试卷,上面白纸黑字写的是汉语,但一些内陆网友表示“居然一道都不会做”。究其原因,跟试卷里有不少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古典意味较浓的词语有关。比如,给僦居、啖、齕等词语找近义词,给羁绊等词语找反义词等,显然,对我们的高中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同样存在一定难度。

事实上,如今作为大众畅销读物存在的一些经典普及读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作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读本而存在的,冯友兰的《新世训》,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的部分章节,最初都是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这似乎说明,如今大众的经典阅读水平较之过去已有所下降,而提高大众的古诗文素养,当从学校教育开始。

高中语文新课标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也可以看成是扭转这一现状的一种尝试。例如,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如果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脱不了娱乐明星、星座运程之类的话题,或者总是处于言情、穿越、玄幻的包围之中,思考能力会随之降低。缺少厚重的经典阅读,一个人的内心难免会变得苍白而贫瘠。

当然,我们不能为背诵而背诵,不能让孩子在应付考试的机械背诵中,稀释甚至消解了古诗文的价值。如何避免古诗文教育流于形式、避免新增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考生的负担,如何让一个人通过古诗文获得更强健的精神、更美好的生命人格,值得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细化与完善。

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如果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脱不了娱乐明星、星座运程之类的话题,或者总是处于言情、穿越、玄幻的包围之中,思考能力会随之降低。缺少厚重的经典阅读,一个人的内心难免会变得苍白而贫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