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心得|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8-01-18

《论语》学习心得|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

通读两遍“学而篇”,参考身边有的一本《论语》通译和微信读书里的《论语》全鉴,觉得和南怀瑾老师的讲解还是有出入,相比较更喜欢南老师的观点。

但我目前还没有考证的想法和能力,也就仅仅在这部经典里撷取一两朵浪花,指导我思考和生活罢了。

注意到了“学而第一”中关于学习修身的几句,很受启发。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觉得,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去温习,就会获得内心深处的满足和喜悦。”

这里的学习,应当不仅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包括生活中各种各种的生活实践。正所谓生活处处有学问,时时温习长见识,书本之外的大千世界可供学习的知识简直太多了。

山川河流,自然风光,日月星辰,还有那春夏秋冬,无一处不让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一刻不使人有获得知识的冲动。

人情往来,世态百相,辛苦劳作,还有那玩耍嬉戏,随时随地都令人长见识,方方面面都叫人开阔眼界。

所以说,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足够敏锐,足够好学,你便可以时时刻刻在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毫不死板,非常灵活。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可以说,孔子是反对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状态的。那样的人既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又增长不了真正的技能,反而有可能走火入魔,陷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是开放性的,不狭隘的,他的观点对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人更是有着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作用。

试想这样让你完全融入生活的学习方式,怎能不让你从内而外的感到愉悦呢?

在这场盛大的学习中,你修习得法,德高望重,你如兰花一样馨香,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定会远道而来,你们知己相逢,惬意融融,人间乐事也不过如此啊!

当然,有些人在这场人生的修习中没有达到你的高度,或者说和你有不一样的见解了,你会不高兴吗?不会!因为你是君子,你知道思想的百花园里,人人都有盛开的权利,你和他人不同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体现了你的睿智你的宽容,唯有如此,你才是众人眼里胸襟开阔气度不凡的君子。

这样的人,谁不膜拜?

不禁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人生路,空有一番铿锵志,却并没有认真领悟学习的要义!书本没学透,打着读书的名还耽误了从生活中去学习。近乎胸无点墨,生活中也笨拙不堪。

感觉自身没有底气,于是本着藏拙的目的,不能完全放开的与朋友相处,所以只能自作自受的经常陷于孤独。

更糟糕的是,经常听不得不同的声音,缺少了胸襟,错失了欣赏各种美的机会。

如今用圣人言参照自己,汗颜而又惶恐不安。

为了让自己的所学能够很好的指导自己的生活,我们该怎样做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我的学问时时温习了吗?”

曾子提到的这三省,至今仍给我们以为人处世方面的警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深思。

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脱不了与人的关系,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会需要你伸以援手。若都能尽心尽力,敢情是最好不过了。真诚是人们相处的前提条件,让人寒心的莫过于你尽心尽力帮别人,而对方在你的事情上敷衍塞责一味推诿。更恐怖的是因为对方的态度,影响了你对人对事的态度,你也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如此恶性循环,世间值得人去坚守的美德还会有多少呢?

假如每个人做事之后都能进行正面的反思,修己正人,那么何愁我们生存的大环境不会清风明月浩然正气呢?

人的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惯性,如果能经常保持警醒,提醒自己不要犯不该犯的错误,那么就很容易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如果无视自己偶尔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一任它蔓延下去,那么就会成为习惯,就会觉得那样做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以后也不用管了。

穿一双干净的鞋子,走路时你会很小心很注意,尽量不让泥水脏东西污染了鞋子。可是一不留神你一脚踩进水坑了,鞋子脏了,前面还有一大截路要走,这时你可能就不会再那么小心翼翼了,你会想,反正已经脏了,再注意还有什么用?

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了,自律的人尚有经常被“脏了鞋子”的危险,不自律的人那就更不必说了。

愿我们能够谨记曾子的“三省”,做自律的人,过幸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