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事治疗第八讲第二节

 自然阳光947 2018-01-18

好,我们回来了。前面那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亲密关系的。那家庭治疗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当中要如何运用叙事的技术,首先第一点就什么我们在做孩子的咨询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不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放在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上。你不能说他是一个问题孩子,而我们说他是被问题困扰的孩子。我们在和家长会谈访谈的时候,我们谈话的焦点,谈话的对象都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是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把孩子和问题分开。看看孩子遇到了什么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这个事是什么,然后这个事的历史,讲出一件关于这件事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然后评估一下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家庭成员的影响。然后论证评估,大家会注意到这就是外化对话技术使用的过程。然后紧接着做下一步的改写。

但是在孩子的咨询当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单独给孩子做咨询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孩子根本就不来,我们的工作室在接待关于接待亲子关系的这个咨询都是家长来咨询,是家长觉得孩子有问题了,所以家长来求助,如何改变他们的孩子,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是这样的咨询,最好是放在家庭治疗里面来做。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光是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愿意来说明人家孩子现在还可以,还承受得了,是家长承受不了了,所以家长来我们应该怎么样和家长说这个事情。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其实对我们是有期待的。他会期望把教孩子,教育孩子或者是修理孩子的任务放到我们的身上。有时候父母想把他们的观点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在这里就要提醒各位了,我们需要随时觉察,这个可不是咨询师的工作,我们有时候可不能在这个方面做了父母的帮手了。那孩子不会配合我们治疗的,因为即使是他们一家人都来了,我们会发现家长和孩子他们是对立的。他们都希望我来帮助他们去对付对方。在一个家庭里也是有话语权的。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不要去干扰他们原来的这种家庭里的话语权,我们不要试着去改变他们以前家里的这种秩序,这是不对的,这样风险很大。

作为咨询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位置,因为我们不是调解员,我们也不是判官。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只是在场的一个促动者,我们会触动家庭当中这些权利关系的扰动。重新平衡家庭当中话语权利的分配。如果孩子以前没有说话的机会,我们怎么样在这个关系的扰动当中来让孩子表达的机会多一些,如果以前父母就听不见孩子说话的声音,我们创造一些机会来让父母听到孩子说的话。

米希尔福柯说过:语言是有权利的。

当这个专家的知识被掌控的时候就会赋予一些人特别的话语权。在家庭治疗当中他们都会说:老师你说我说的对吧?孩子也会说:老师你看我爸我妈特别不理解人吧?他们都会把我们拉在他们的一方,他们认为我们是专家。尤其是父母,父母认为自己在家里的这种话语权被孩子抵触了,抵抗了,他希望来借由我们来重温他们在家庭当中的话语权。

因为在家庭里专家的话权利是来自家长的,父母在家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说因为我是你家长,他说我是你爸,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会害你吗?所以我们说家庭观念也是有背景的,我们要看的是目前的这个困扰,目前带给家长的这个困扰的观念来源是哪里,所以在亲子关系当中,我们首先要掌握一种方法就是要帮助孩子走出问题的控制。

当孩子被问题控制时,我们要教会父母学会如何去回应,也就是教他们如何去和孩子做沟通。那么这个时候咨询师的任务就是示范给父母如何去回应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放下我们固有说话的方式。要倾听而不是开口说话。不是指责,不是教育,也不是帮他分析原因,我们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先让孩子有一个充分的表达,看看他是怎么样看待父母所说的这个问题的。所以说在亲子关系的咨询当中我们要注意一下,一个是在亲子关系的咨询当中一定要注意开始不谈论问题。要先列举孩子的一到三个优点,再解决问题。而且在列举优点的过程当中还要尽量让这个优点尽可能的具象化。

在亲子关系当中安全岛的使用非常重要,大家还记得安全岛技术吗?我们在创伤治疗当中讲过的。那么安全岛操作流程和那个是一样的。在亲子关系当中也要先使用安全岛技术。这样一来孩子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就会被重建。孩子就会有信心。他会相信原来老师也是向着我的。否则首先孩子在来的时候他会抱着一个观念,他会认为老师肯定是站在家长那一边的。当我们先使用安全岛技术的时候,孩子就可以意识到,我自己的价值感在这里能够体现出来。我的声音在这里有表达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我一定要注意,我们要观察到我们在家庭治疗当中会发现,父母的问题,他会说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他一定的指向都是父母的问题。他们自己都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要有一个准备,我们的外化过程是会反复进行的。而在提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使用探问的方式。我们前面说过了,探问就是要试探着问。小心翼翼地问。

探问除了是开放式的问题之外,一定要特别注意语气。这样来访者才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在咨询进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注意,先跟后带。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先贴着他走,先让他有一定程度的宣泄。然后我们在来谈,我们在来引导,引导到我们想要谈话的方向上来。具体的实施步骤就是第一个要使用安全岛技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先使用安全岛技术,尤其是当父母来而孩子还没有来的时候,也一定也要注意,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意识到他忽略了孩子的哪一部分。

然后再聚焦到这个问题当中,具体实施的是第一步大家要注意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问题,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我们要帮助家长也重建一个谈话的目标,就是孩子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我们也要帮助家长重建这样一个目标。

第二步是外化,这个步骤前面讲过,四个步骤,大家回忆一下有什么?界定问题,命名,这是个什么问题呢?然后,进行多维度的探讨问题的历史,再来评估问题的影响,最后一步是论证评估。我估计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于这个流程现在已经很熟了。问题的关键是当论证评估完了以后是不是他们的价值观就出来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一步,顺着他的这个价值观我们进行改写。

改写的步骤和刚才一样,对他新的这个价值观显现来问他。那么刚才你说你是在意这个事情的,他的价值观一定体现的是他是在意什么的。你在意的这个一般是会通过什么来体现呢?当他一说他这个在意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时候,这个就是对于例外事件的具象化。在他具象化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说,具象化完了以后他的这个例外故事就会越来越多,我们是对他例外做了一个改写,顺着例外的线索进行探讨他的具象化的,所以例外的线索就会呈现的更多。他就会重现一个新的例外故事而不是问题故事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谈论,这个对你生活的影响是什么呢?当你拥有这样的价值的观的时候,当你的生活当中出现这么多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会影响你怎么看待,你是什么样的人呢?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们运用见证技术。就问他:你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还有这样的一面。你的生活当中有谁知道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呢?你做了什么事情是能够让她看到,她认为你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呢?见证技术来巩固。

所以你看其实我们技术的运用流程非常简单,可是这里我们要掌握的就是我们的问话的技巧。还有就是我们在家庭治疗当中还要注意提醒家长要观察情绪的变化,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因为我们的情绪是会变化的,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这些让我们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一致的,那么让家长能够了解一些情绪的作用,让家长能够了解我们也是人。这样家长的焦虑和愧疚就会有一些减弱。我个人的经验是在亲子关系的家庭治疗当中,我们也可以外化情绪。当我们外化了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来讨论一下,这个情绪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然后按着这个线索,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期待是什么?也能够让家长了解到我们不能以情绪的宣泄来代替问题的解决。等我们外化这个情绪或者是问题的影响的时候,就会教会孩子和家长如何与情绪和问题相处。这个是有利于我们亲子关系的维护,而不是阻碍我们的亲子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通常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这样。如果是不对的,我怎么能支持孩子的行为呢?那不是放纵吗?而家长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我比你的人生经验多,我考虑问题的方向和答案也一定比你对,所以我们有时候还要做一点引导家长思考问题归属的问题,这就话我说的是不是有点绕。意思就是是谁将对这个问题的产生负主要责任,因为对很多父母都会混淆问题的归属。我在咨询当中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他们也会为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而承担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而现在当我们在我们的谈话当中使用外化对话的技巧时,那么亲子关系当中的双方同时都离开了问题的限制,都不再拥有问题了。这个时候这个家庭所自然而然做的就是同仇敌忾,父母与孩子就会携手来面对问题的影响了。下面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关于倾听。如果家长要是没有倾听,他们的回应通常就是无效的,当然他们不知道他们做了无效的回应的。我们通常因为在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时候,从来都是想当然的认为,我们说的是对的,做的也是对的。因为没有谁会希望我们自己专门去说一句错话,废话。去做一件错事。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告诉他的父母,说他这次考试考得不太理想,学校老师说的话也带给他一些困扰,他说我不想上学了,我讨厌老师,而且我也讨厌学校,那里很无聊,他们只会教一些没有的东西,都是一堆垃圾。孩子就这样说。

我们来假想一下,我们看看我们的家长通常会怎么样回应孩子这样的问题,有可能会这样说:你是我的孩子,不可以退学,我不会接受的。这是命令。家长觉得我不能接受。

还有可能说:如果你要是退学,不上学了,以后你就别想花我一分钱。这是在威胁孩子,而且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你是在为了我的钱,在为我上学。这是在和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在说这样的话。哪怕是气话。

还有可能这样说,学校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我那时候可没有你这条件。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呢?也是在教导孩子,其实也是说明了上学似乎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需求的。

还有可能会这样说,那你为什么不给自己定一个考得好的计划呢?你就是这样子,什么事情都只是抱怨,没有计划。我们看看前面那半句还在提建议呢,还在提供解决的方法,后半句就是指责了。就在贴标签,就在否定。

还会说将来你就不会找到一个好工作的。你要知道,现在一个高中毕业生,压根就没办法生存,一个大学本科生都没办法生存,还别说你了。这也是在以自己的生存经验在教导他。

还有可能有的家长会这样说,你真是鼠目寸光,你的想法太幼稚了。这就好像在嘲笑孩子。也是在评判他。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这样说,你能学好的,你看曾经多优秀啊,你以前考得多好啊。这个话说的是对的,但是怎么就感觉好没有力量。好像说了句废话是吧?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说了一句无用的对话。

还有可能会这样说,你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个小混混一样,你是不是就想成为那样的人?这是在羞辱孩子。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是我在说气话,当你说气话的时候,你的孩子不一定认为你在说气话。你的孩子可能认为,恰恰你在这个时候说的才是你最想说的话。

还有可能家长也这样回应,你之所以害怕学校,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这是你在野蛮分析,做一个野蛮的判断。我们现在学心理学,也不能够野蛮分析,尤其是学精分的。他这就是在对孩子进行一种野蛮分析,当然我不是从精分的角度来说的。

我知道你的感受,等到了高年级了,你就会觉得好了。这个好像还是在安慰孩子。

还会说什么?不上学你打算干什么呀?不上学你将来怎么生活?这是质问,而且是放大了这个问题的。

以上所有的这些回应都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这些回复有的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有负面的影响,那么他当然就会损害亲子关系,他们会带来什么风险呢?就会让孩子停止继续讲话,让孩子开始自我防御了,自我保护。

还有一些话会给他们一个理由,让他们可以与我们争论,并且以此来反击我们,这就是我们会觉得:我也说不过他,他挺有歪道理的。这是我们给了人家歪道理一个成立的基础。我们的话给了他歪道理的成立基础。

还有的话会让孩子有怨气,还有的话会激起他们的愤怒,还会让他们有负罪感,就是让孩子的自我认同,自我感觉特别差。让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

有一些话就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解决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发发牢骚,孩子找了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自由的一个空间只是说说而已。而我们有的家长他给的回应方式不合适,反而阻碍了孩子跟我们进一步的交流。

还有一些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无理取闹一样,很沮丧。有些质问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我是犯人一样,你在审犯人。

有些回应还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兴趣。我们会发现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家长要快速的掌握话语权,他很有表达的欲望。

当孩子说我不喜欢我的老师时,我们的父母通常都会说:你不应该讨厌老师。或者说老师也已经尽她所能了。当我们给了这样的回应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为什么会说他不喜欢这个老师的时候,我们就给了这样的回应。我们想想我们的孩子还能说什么呢?

我去年接待了一个母子俩,因为孩子离家出走,再这样下去家长害怕他考不上高中,所以妈妈就带着孩子来咨询,认为孩子出了心理问题了。孩子来了就不说话。我就向孩子来了解这件事情,我想了解离家出走这件事情。我问孩子:你那天跑了,是怎么回事?

孩子不说话,然后我就又问他:那你今天到这里来你想说点什么呢?

孩子说:我没啥说的,我妈让我陪她来,那我就陪她来呗。

我只好继续问,那你觉得你妈妈为什么到这来,她怎么了?

孩子说:那我咋知道。

我问他:那你妈妈是怎么跟你说的呢?让你愿意来陪她的呢?

他说:我妈说她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和我交流,让我来看看我们咋交流,咋沟通。

然后我说:哦,咋交流,咋沟通!那你和妈妈以前是怎么交流的?现在出什么问题了?

好大家注意,我说那你和妈妈以前是怎么交流的,这句话是问以前的交流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问题的具象化的提问方式。现在出啥问题了,这句话我省略了一个词。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现在的交流出什么问题了。而这是一个外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我不想我的表述方式让他们听起来不自然,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不是给大家说我这样问是正确的提问方式,而是说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在问的时候,我是想了解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他们之间交流的模式是什么?一个是这个模式带给他们的影响是什么?我是带着这个目标或者是这个方向来提问的。而不是说只有这样提问才是对的。

而这也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我说具体案例的时候,一定是由这个案例发生时当下的场景来决定我的工作目标的。

然后这个孩子就说:咋交流?就没交流!都是他们说,我只有听的份。你让她说,看她是和我咋交流,咋沟通的。

我们注意,孩子说的没交流,其实是说他们的沟通方式就是没交流的,是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交流的模式。是问题的具象化。这个时候我就要问回妈妈了。我就问,你怎么看刚才孩子说的?

妈妈说:咋没跟你交流?给你说了,让你再坚持几天,等我联系好了学校,咱就转学。你当天就跑了,不光跑了还一晚上没回家。你啥时候学成这样了。

大家注意,妈妈这句话两个意思,第一个确认了孩子说的,孩子没在口头上给予回应,确实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单向交流。这个既是没交流行为方面的影响。也是第二个命名出现了——就是“跑”。为什么说第二个命名出现了?她说:你当天就跑了。你咋学成这样了。这样是啥样?就是跑了这样子。所以第二个命名出现了。

然后孩子说:我问我爸了,我问我啥时候能不去这个学校了?我实在受不了了,能不能先不去上学了。我爸说学校又不是我开的,你敢不去上学我打断你的腿。而且当时在车上就和我翻脸了,我看他当时就想打我一顿。

孩子刚才这一段话说的是没交流的具象化。我说了你们不听。

妈妈就说:那你就跑?你知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一晚上都没睡觉。学校现在不要你了,你还别说不去了的话。这句话在说“跑”对妈妈的影响,不是没交流对妈妈的影响。跑对妈妈的影响就是担心,学校不要你。

我们再看孩子怎么说。孩子说:那我不跑,我还等着老师继续羞辱我?你去尝尝吃扔在地上纸巾的滋味。孩子的表达是反向的,是说当我采取跑的离家出走方式想表达的是,我不想受羞辱了。是“跑”对孩子的影响是好的。能让孩子远离被羞辱的这个情境和场景。

他妈妈在旁边听到这里,我能感觉到她的情绪发生变化了。因为他妈妈前面跟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第一次是她一个人来的,没有带孩子。她的表述是:现在孩子上学的是一个补习学校,学校管的比较严,可能会体罚学生,人家学校当时也告诉她了,但是又想想以前对孩子太娇惯了,想着吃吃苦也是锻炼,可能这孩子就受不了了,人家学校还有那么多学生呢。这是他妈妈以前的表述。

这个时候我看到他妈妈的这个表情的时候,我就问妈妈:你怎么看孩子刚才说的这个,你怎么想?

妈妈说:我以为他瞎说的,学校老师怎么可能这样做?我以为是孩子不想去学校了瞎说的。

我们看家长为什么错过了了解事情的原委的机会呢?就是因为家长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带了预设。什么预设?学校说过他们会体罚,家长也接受了学校的说法,孩子说的似乎也是体罚的事。但是没仔细听这个体罚的事的具体体现,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当孩子现在当着妈妈的面再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而妈妈在此刻,才真正听到孩子说的这件事了。所以妈妈就感同身受的伤心的落泪了。这个时候她感觉到她孩子太不容易了。可是哭着还是说着:那就算这样也不能不回家呀。你以后难道就准备在外面混了?

听出来了没有?妈妈的担心是什么?孩子以后就都会以这种模式与他们对抗了。或者说孩子以后就这样学坏了。就这样离家出走成习惯了。这个是“跑”的这个事情,带给妈妈的影响,是不好的影响。我们前面说了,对孩子的影响是好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么回应的:我本来也没想跑。只是想着反正都要挨打,那我不跑,我爸还得送我回学校。我跑了,反正挨打是躲不过了,那他就不敢送我回学校了。只能让我待家里,或者是找其他学校。

听到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孩子的离家出走是为表达他已经无法在这个学校待下去了。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父母没有听到孩子的心声,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所以孩子来用行为再告诉他们,我怎么了,我需要什么。那么通过前面的对话,我们会了解到,没有交流对于家庭的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完全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用自己的预设替代了孩子的表达。孩子用离家出走的表达方式,又让家长认为孩子成为了离家出走的孩子了,就开始无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似乎孩子就这样随波逐流,自毁前程下去了。

因为时间原因我们要省略一些对话,我们看看我下来还会怎么问,在后半段了。

快结束了,我就问孩子:那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要怎样和爸妈说清楚你到底遇到了什么呢?

孩子还是说:不清楚,他们总是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

我就问:那你觉得你今天是怎么说清楚的呢?妈妈怎么今天就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孩子说:那她相信老师是对的。相信老师总是对的。所以她想让你说服我,是我错了。

我们看看这个孩子的觉察力,是不是特别厉害?那么我现在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我现在心里想的是,怎么让孩子意识到他还一种可选择的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式。

我就继续问孩子:那你觉得今天在这里说话,和你平时在家里说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他说:我今天在这里有机会表达我想说的,而且有你在场,我妈就能听进去她儿子到底说了什么。

然后我就接着问:那回家之后,还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提醒你和你妈妈,让你们能够像今天这样来进行交流?或者能够提醒妈妈爸爸,让他们像今天这样能够听见你到底说了什么,你觉得会有什么办法呢?你想也一想?

然后他就想了一会儿说:哦,对了。当她不听我说话的时候,我就说那天在高老师那你忘了老师说的话了?你先听听我到底说了什么。这是孩子自己说的话。

然后我又问:那如果他们还是不听你说话呢?你还会跑吗?

他说:我傻呀,跑了,又冷又饿的,还得挨打。代价有点大,我下次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我说:还有什么办法呢?你还有可能会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表达你想说的话呢?

然后他说:其实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还没想到,但是有一点我倒是觉得也可以说,就是以后和他们再有什么说不通的,我就和他们说我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心疼钱,就会好好听我说话了。如果非要让我听他们的话,那就到这来说说,看看到底谁对,到底应该咋做。

这个时候我在做什么?是因为前面的咨询现在有了结果了。有关于离家出走,孩子只是临时起意。原因是由于关于上学,在这个学校上不上学的问题,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是无效的。无效的原因是父母有预设,也就是说在孩子上学问题上,也是考虑了自己的需求。自己找学校很难,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就要完全满足孩子需求,满足孩子完全不上学的愿望,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在这个咨询当中,家长才意识到了孩子在这个学校为什么待不下去了。这个学校确实挺恶劣的。

后来,家长验证了孩子说的这个事情以后,他们找回学校,学校给他们退了钱。如果不答应,他们就会把这个事情告诉教育局。这家的家长也是蛮强势的。

我并不是说在这样的咨询当中,让家长一定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要考虑到,看到是什么把孩子困住了,为了什么不愿意去上学了,为了什么一定要离开这个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然后我们就会让家长看到,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在这里确实受到了屈辱,确实也没有受到尊重的时候。那么家长就能够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了。而且也就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了。

那么这个时候,当孩子愿意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先自己来学习。给他们一段时间再去找下一个学校的时候,家长反而认为孩子其实还挺听话的,挺配合他们的。所以我现在要做的是强化他们在家里要注意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要学习采取有效且代价小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且要具体到他们行为层面的一个预演。

比方说我就问了: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提醒,你们在家里也能够像今天在这里一样,这样互相能够好好的说话?这就是我在强化他们如何去把他们在咨询室里的这种沟通模式放在家里面。

我后面再问:那如果他们还是不听你说话呢?你还会跑吗?这个是验证孩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他还会跑吗?他自己说了,如果他们实在要不听的话,我就告诉他们那咱们去找心理医生。起码在孩子来说,除了跑之外,还有一条选择是可以和父母来沟通了。

因为来找咨询师是父母来找的,那么孩子就看到了,如果你要认可这种方式,我也来用这种方式。我们在一个都可以待的一个平台上,我们来对话。我其实是要做这样一个工作的。而且也进行了预演。

这个预演是什么呢?虽然到这里来做了咨询了,但是他们回到家里,有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或者是交流无效的问题有可能还会重现。那么他们要去觉察,要意识到我们现在进行的是无效的交流,我们如何停止。因为我们曾经进行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们看一下当时我们是如何回到有效的交流沟通的这个平台上来的。所以这就是我后面要做的工作。

好,这个案例我只是才演示了由于家长没有倾听孩子说的话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后面的作业题会越来越难,大家在这里有什么问题,关于作业的或者关于今天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我。

西安心灵地图独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