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僧同榻而眠(故事) 作者:马长洁 话说清康熙年间,在山东的莱州府有两位秀才,一位姓张叫张文明,一位姓李叫李儒风。俩家是多年的世交,所以经常在一起谈诗论画、把酒欢歌。 两家各有一位公子,年纪也不相上下。张家这位公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明过人,知书达理,对所学文章更是过目不忘,十分讨人喜欢。而李家那位公子哥就差远了,从小就不思上进且非常顽劣。上房掏家雀、下河滚泥巴是他的营生,打架骂人更是一把好手。说个屁嗑骂句荤话,不用老师教,张嘴就来。若是让他上私塾和先生学习就一蹦三尺高,一百个不愿意。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这孩子长到十一、二岁依然不学无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 这一天,李儒风有急事要找张文明商量。来在了张家门外轻轻一叩大门,就听见里面一位少年应声道:“谁敲我家的柳木门啊?”李秀才一想,总听人家夸张家的小子有出息,正所谓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今天我要趁机考考他,看看这孩子究竟如何? 此时只听吱呀一声院门开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年从院里走了出来。他一看见李秀才,忙一揖到地说:“不知伯父到此,小侄有失远迎!”把个李秀才喜得半天合不拢嘴,不由暗自称道:“好一个温文儒雅的美少年啊!果然如大家夸赞的一般知书达理”。 及至进得院内,见一老妪正在树荫下用纺车纺线,李秀才随口说道“老人家真是身板硬朗、红光满面啊!”那孩子随口道“这是我家好饭好菜供养的结果。”再往前走,又见树下栓着头驴,他赞道:“这驴子真是膘肥体壮啊!”少年答:“全靠精草细料喂养的好。”李秀才心中更是赞叹。他又问:“你爹爹呢?”少年恭恭敬敬地回答:“家父去寺庙与老僧长谈。”再问何时归来,少年说:“早则归来,晚则与老僧同塌而眠。”。 回到家后,李秀才越想越生气。想一想张家的公子小小年纪就知书达理,与客人见面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再看看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就知道招灾惹祸,心中这气儿就不打一处来。他把儿子叫到近前好一顿教训,并且把今日所见所闻之事一一道来。他点着儿子的脑门儿说:“你这个败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赶上张家公子一半儿,你老子也就脸上增光了。”那小子听了嘴上不说,心里却是一万个不服,他把小脖子一梗,心想不就那么几句话吗?谁还不会说啊!还把他捧得像个天上的月亮似的,哼! 事也凑巧,过了不长时间,张秀才的夫人要绣对儿枕套,找遍家里所藏亦没有一副可心儿的花样,于是她决定去找李家妹妹讨要一张。来在李家门外用手轻轻一敲大门,碰巧是李家少爷在院内玩耍,他张嘴就问:“谁敲我家的柳木门啊?”张秀才的夫人想:“都说李家少爷不长进,成天招灾惹祸的,听他这话却也十分文雅,一定是大家讹传把人家孩子的名声给糟蹋坏了。” 进得门来,见李秀才的老娘正在树荫下做针线活儿,张秀才夫人见过礼后随口赞道:“大娘身板儿真硬朗啊!”还没等老人家开言,李家少爷在一旁就接上了:“那是好饭好菜供养的呗!”再往里走却见一匹马拴在马厩里,张秀才夫人说:“呦!好壮实的马啊!”李家少爷也不含糊,顺口答道:“都是精草细料喂养的呢!”张秀才夫人摸着那孩子的头连声夸赞:“你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李家少爷摇头晃脑,十分得意。 张夫人又问“你母亲现在哪里?我找她描个花样儿。”李家公子也不用脑子想想,开口就说:“我母亲去寺庙与老僧长谈,早则归来,晚则与老僧同塌而眠。”把个张夫人惊得嘴巴大张,半天都没有合拢。 1346字
|
|
来自: 漾濞彜乡文学园 > 《中短篇小说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