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上)

 老玉米棒 2018-01-18

「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中,宇宙自然为大,人为小。人虽渺小,却也是一个世界。大、小两个世界在本质上相通,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与外界变化紧密相连,生生不息。四时气候变化不一,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态也随之更替。这样看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揭示了四季变化的特点,也是日常养生保健的宝典。

所谓「养生」,即「治未病」,指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手段强身健体,防病于未患病之时,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在历史上渊源已久。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便有「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之说,详细描述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简单来说,依据节气时令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里的三个月,是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时节,也是由冬日严寒向夏日酷暑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段时期里,气温乍暖乍寒,气压和降水等气候条件也极不稳定,因而老人儿童、体弱多病者常常在春季旧疾复发或罹患新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春季六个节气中,防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趋避「温热毒邪」。以现代西方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要消灭疾病传染源,同时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在传统中医视角下,春季防病则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

立春

此时气候忽冷忽热。在北方不应急于脱去冬衣;饮食方面,应多吃牛肉、羊肉、韭菜、萝卜等温性食品;南方初春阴雨连绵,因此饮食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可多吃薏米、茯苓、绿豆、冬瓜、山药、玉米、猪肚、牛肚等。此时节还应注意护肝,可多吃小米、海带、菠菜等护肝食物。同时,应注意保证睡眠,每日喝足1500毫升水,以帮助肝脏代谢排毒。

雨水

此时春燥渐褪,养生保健应以祛除湿气、调养脾胃为主,立春时的祛湿健脾食谱仍可沿用。由于天气阴晴不定,易引起人的心情波动,这时还应关注精神休养,日常尽量保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并适当丰富精神生活。

惊蛰

此时自然万物渐趋活跃,人体肝气正旺,易动怒伤脾,因此要多吃些健脾的甜味蔬菜,如山药、胡萝卜、韭菜、芹菜、荸荠、白扁豆、柿子椒等。对于肝病患者、肝火旺盛者、孕妇儿童来说,羊肉等「性热」的食物此时便不宜再吃。体质虚弱者若需吃羊肉补气,也要尽量搭配冬瓜、白萝卜等凉性食物,以免因滋补过度而上火。

春分

该日寒暑调和,昼夜平分,人体也应顺此天时,在饮食、作息上追求阴阳平衡。应极力避免偏寒、偏热的饮食习惯,例如在烹调和食用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尽量伴以葱、姜、蒜、酒、醋等温性调料;稍微晚些睡,早点起,适当增加晨练。

清明

雨水增多,天气阴凉,人们也易因触景伤情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此时无论是精神养生还是身体保健,关键依然是调节阴阳。此时还应当趁节假举家外出春游,这样不仅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还能放松大脑,舒畅身心。

谷雨

气候愈发湿润,此时是风湿病和各类神经痛症状的高发期。为祛湿散寒,可多吃姜、枣、红糖、薏米、核桃等食物,并在睡前以热水泡脚。各类神经痛患者则应多吃舒经通络的食物,如黑豆、绿豆等豆类,以及山楂、葡萄、柠檬、凤梨等水果。由于气候逐渐转暖,人们在白天常常会感到困倦头昏,这就是所谓的「春困」。在北方民间,有生食白萝卜可解「春困」的说法,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规律起居作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

夏天的三个月,气候特点可概括为两个字:「热」和「湿」。因此,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观点,夏季养生保健应着重于消暑、祛湿。

立夏

这是一年中人们心气最为浮躁的时候,因此要特别注意养护心脏。应多吃杏仁、花生、薏米仁、燕麦等坚果谷物,加速胆固醇的代谢;在烹饪时尽量选用橄榄油,补充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饮食以低脂、清淡为主,降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小满

气候湿热交加,中医称之为「热邪湿邪」。在这种湿热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引起风寒、风热和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小满前后也是皮肤病和过敏症状的高发期。因此,在此时期的饮食搭配中应避免海鲜、菌类等「发物」,多吃芹菜、莲藕、冬瓜、荸荠等清热利湿的蔬菜。在起居方面,切忌不可贪图凉快而睡卧在地板上,以防寒湿气趁虚而入。

芒种

南方开始进入梅雨季,食物、衣物发霉,蚊虫滋生,因此尤其需要注意预防水痘、痢疾等季节性传染病。此时的饮食应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为主,应多吃苦瓜、黄瓜、木耳、萝卜;喝水时可适当加入糖、盐,以补充人体中流失的微量元素;闲暇时可以菊花、金银花、罗汉果泡水服用。此外,还需警惕现代都市生活中特有的「空调病」:使用空调时空调房与外界温差不宜超过7摄氏度,若是久留于空调房内,需注意定时通风换气。

夏至

顾名思义为阳极之至,人体内部也随之进入阳气最为旺盛的阶段。夏至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着眼于保护阳气。应多食用具有清补功效的苦味食物,例如苦瓜、苦菜、苦荞、莴苣等,还可适量摄入鸭肉、泥鳅等清补类补品。由于天气炎热而出现的食欲不振现象,可服用生姜缓解。为解暑降温,除凉白开外还宜喝些绿茶、绿豆汤、酸梅汤;可以适当安排午睡,这样既能避开正午的炎热,也能缓解日间的疲劳。

小暑、大暑

暑湿之气极易侵入人体,因此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化湿、解暑功效的食品,如绿豆、鸭肉、百合、薏米、黄瓜、冬瓜、豆芽等。在注意补水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正午及午后时分的户外活动。此外,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素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即小暑、大暑时节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若是在这段时间里遵循医嘱进行调养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