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记》是假的?情商高的人心中都有一座楼

 xiaomanmanjun 2018-01-18



公元1082年秋、冬,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面对黄州附近的赤壁,先后写下了千古流芳的两篇《赤壁赋》。后人查证,此赤壁非三国古战场的赤壁,为区别,称文赤壁。


好歹苏先生眺望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更邪乎的是另一位北宋大文豪范仲淹,根本没登岳阳楼,却洋洋洒洒撰出一篇《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予”就是我。当时范仲淹正在河南邓州,距离湖南的八百里洞庭湖大约600多公里,真是千里眼啊!不仅如此,连“霪雨霏霏”“春和景明”的盛景都一并阅览。


为什么假装登楼,写了篇气势浩荡的“记”呢,文中交代得十分清楚,“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原来受同窗滕子京的邀请。


滕子京与范仲淹曾同举进士,被贬岳州后不但经济上治理有方,还主修了岳阳楼。进士当然学富斗量。楼建好了,滕子京凭栏远眺,心潮澎湃,填词一阙: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


情景交融,气韵横流。但他还是自谦,给范仲淹写信并寄上一幅《洞庭秋晚图》做参考,恳请范兄赐文。


范仲淹少时在洞庭湖畔生活过,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早有一座高楼拔地而起。


为什么这样讲?要从范仲淹的情商说起。




若您感兴趣,请继续阅读


那是对乡土情怀的深深眷恋。


虽然洞庭的湖光山影只停留记忆,但情感的波澜始终未歇,并且推延到对家、国的强烈热爱。


情感拾级而上,必然高瞻远瞩。“衔远山,吞长江”之外,见到的景物如拨开云雾,自有一番人造的仙境。


那是对兄弟情义的殷殷首肯。


面对同样抱负难施的滕子京,尽一己之能帮扶。老弟呀,哥哥我也挨整了,做不了别的,仅替你点个赞吧: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那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


宋朝文学家朱熹在诗中说,“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孤即幼年丧父。


两岁失去父亲,跟随改嫁的母亲讨生活。所以小时候即深谙百姓疾苦,志存高远,奋发读书。“进亦忧,退亦忧。”即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忘忧国忧民。


那是屡败屡战,古仁人之心不改的坚忍。


范仲淹的性格像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


进京当官后,宋仁宗大张旗鼓地携百官给太后祝寿,他觉得不妥谏言;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觉得铺张浪费谏言;宰相结党营私、讨伐西夏等等他也上疏谏言。




若您感兴趣,请继续阅读


那个时代当朝为官,言多必失。虽多次被贬,但决不屈服。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什么叫情商?

一个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力方面的品质。


这样一个有情有义,高风亮节又百折不挠的人,凭借他卓然的情商,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一叹三咏?


心楼之上,范仲淹凭眺尘世的烟波和人间的冷暖,那是一个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沉郁和执着无悔的践行。


所以说,范仲淹独上心楼,瞭望的并非自然风物,而是心中纷繁情愫的视角,命运云诡波谲的险象,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这才是岳阳楼铭传千古的海拔高度。他心中跃然的万丈豪情,只差一个命名,一个载体而已。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我们因景生情,范先生因情生景,活出了人文色彩、济世情怀。这样解释,我们还会纠结岳阳楼只是三层小楼,没什么风景了吗?


最美的风景不是目力所及,而是心力所至。


所以单纯的“到此一游”弱爆了。旅行中,下游游情景,中游游情绪,上游游情商。


心中的高楼之上,我心风雨,远方如晦;我心开花,满眼皆春。


摄影栖云




若您感兴趣,请继续阅读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