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海峡,位于中国台湾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之间,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中国与菲律宾分界的海峡。海峡平均约185公里宽,水深一般在2000-5000米之间。这是一条繁忙的国际水道,中国进入西太平洋一般走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 巴士海峡和菲北海峡在中国台湾岛和菲律宾吕宋岛之间,有一片宽约370公里的海域,最窄处95.4公里,最深处5126米,为连通太平洋与南海的重要国际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域,船只航行非常繁忙。 菲律宾的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将这片海域分隔成三部分,自北向南分别称为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其中以巴士海峡最宽、最深、最重要。 巴士海峡不仅是日本、美国石油航线和日本输入战略物资的必经之地,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其远东地区南北航线重要通道。海峡正面宽、水深大,适于舰船和潜艇水下活动。 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特殊水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巴士海峡海水的温度、盐度垂直结构分为黑潮表层水、亚热带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五个性质各异的水团。巴士海峡终年存在着强度较小、上界深度较深(50-150米)、厚度较大(50-150米)、较持久稳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跃层,极利于潜艇的水下通信和躲避水面、空中搜寻的潜艇隐蔽行动。 据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指出。早在五、六千年前,当汉移民远远尚未出现于台湾时,浩瀚的太平洋上,已以台湾为可能的扩散点,出现一支以相同语源联系彼此的南岛语族。这支族群在罗盘、卫星定位系统、现代造船技术皆尚未发明之前,便以海洋为道路,操舟划桨,逐岛跳跃,驰骋于太平洋上;其中紧临西太平洋的巴士海峡,正是该族群广大的迁徙范围内,从台湾出发,向南航行的第一道海域;而就在分踞海域北、南两端,相距仅七十五公里的台湾兰屿与菲律宾巴丹群岛间,近百千年来他们在海上无数次的相逢与互动,也恰是整部南岛文化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