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提示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推动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扩大学术交流,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法规文件的规定,自2017年第1期开始,凡投稿至本刊的教育教学论文,需提供150字左右摘要、3~5个关键词。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另外,所有引文必须加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给出详细出处。 此外,来稿请务必在稿件上留下姓名,电话,单位,邮编,邮箱。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2016年10月20日 ![]()
沙龙形式:网络圆桌 活动时间:2017年3月30日 沙龙主持人:牟楠(四平市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案例回放 《师说》教学实录(节选) 张玉新 化繁为简的“减法式”问题整合 课堂预备(幻灯片出示学生预习本课时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一起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 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问题很重要,通过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对问题做减法。本文风格是什么?我们有可能要探讨到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意义?这样问题重复可删去一个。 师:文中出现两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用是什么呢?再往前看,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也很重要。 师:最后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从哪方面论证的呢?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从师?我想今天我们就从这问题入手。 诱思解惑的“减法式”问题解决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从师呢?文中有没有相关的议论呢? 生:有,第一段。 师: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作者第一句话就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由此我推导出“今之学者却无师”,这就是文本给我们的信息。(随机板书)老师是传道的,授业的,解惑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肯定有疑惑,那就要向老师学习。有专家认为这种论证的方法叫顶接,就是它的后一句紧紧地承着前一句。你能说出哪句是中心论点吗? 生:不能。 师:所以要归纳。以往更关注文本的信息,没有看到文本深处的唐代社会的信息。 师:第一段明确要写什么? 生:强调师道的重要。同时也强调拜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道”为标准,而不是以“长少贵贱”为标准。 师:文中两次出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用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看这个问题,首先同学们注意这段中有两个感叹,一叹什么? 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二叹呢? (生找原文) 师:看一叹从哪来,是突然就叹了吗? 生:不是。 师:下面作者说了“古之圣人”有什么特点呢? 生:比一般人高明多了。 师:但从师的态度怎么样?古代圣人那么聪明人家都谦虚从师,可是我们今天的一般人在智商上要比圣人差多了,并且在从师的态度上和圣人比也差多了。在这对比中,论资质不如圣人,论用心不如圣人,那我们还剩什么,只剩下愚蠢了。 师:韩愈说的“今之众人”指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相当于指责同僚,指责同类,你说说有没有风险。 生:有。别人会指责他。 师:所以,他的立论是要有勇气的。通过古之圣人和当今士大夫相比,突出古之圣人强调从师,今天的人反倒不从师,把矛头指向了当代的不学之人。 他还举例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主语是什么? 生:家长,父母。 师:家长主要是指哪些家长呢? 生:高官。 师:好,他说的仍是当时士大夫。所以,比我官小的不行,让孩子拜师自己不学,孔子之师又停留在浅层次,学句读,不学道和业。 师:还有什么样的人?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他们是有专门的生存之道的。而士大夫呢?他首先是贵,有了贵的人,有了尊的人瞧不起卑的人,作者通过类比尊者和卑者他们对于从师的不同观点,反映社会问题。 …… 师:下面,我们要重点地解决为什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个文段里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无常师。” 师:何以见得啊? 生:孔子的老师还不如他。 师:就是说其贤不及孔子,这是一个方面,还有没有呢?比如说“圣人无常师”这是此段的观点,那怎么证明这一观点呢? 生:举例。 师:对,举圣人的例子。“圣人无常师”举的例子,既有圣人的言论又有圣人的行动。行动大于雄辩,而孔夫子的言论来源于他的行动。 师:这样我们把全文做个归结,重点看这几个问题(师指着大屏幕上的问题),我们改变序号。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从论述的角度来讲,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从师的重要与从师的标准(师板书)。 师:从师就是师道吗?同时他也在批驳一种社会现象。正好是与他相对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是我写到黑板上的今之众人,那么今之众人的特点呢? 生:耻学于师,不肯从师(师板书)。 师:实际是在批驳耻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这是第一大部分。第二部分举古之圣人、举士大夫、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等,反复地对比,多重地对比。对比为了什么呢?是不是进一步地突出应该主张从师啊? 生:是的。 师:主张从师现在却不能从师,所以他是在进一步地说—— 生(齐):师道的重要(板书)。 师:从方法上讲,他又用了多种的对比(生小声跟说“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就在于比出孰优孰劣,第三部分,“圣人无常师”这一部分是什么呢? 生(齐):术业有专攻。 师:专门指出他的小分论点就是—— 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夫子的言行,证明孔夫子践行了,自然也证明了韩愈的观点。那实际是正面论说师道的重要性,只不过是角度不一样了。 师:圣人都那么做,常人却不那么做,最后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目的的核心是什么呢? 生:嘉其能行古道(板书)。 师:同时也在指责别人怎么样呢? 生:当时的士大夫(说不下去)。 师:对,指责当时的士大夫师道不传或师道不复都可以。 之所以我们不能找到某一句是中心论点,是因为他有一个隐含着的批驳的观点,全文通过表面的立以及暗地里的批来表达师道的重要。 那么本文的风格是什么呢?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呢,论证上比喻的地方很多,还有顶接的方式,逻辑思维严密,一层一层地进行论述。其实还有,比如说他以“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这篇文章谈论的一个核心的提纲,前面大部分是在谈论着传道和解惑,后边的才说授业,这样的剪裁是非常合理的,各有侧重。这种错落是非常的经济实惠的,它不是平铺的。 可以说,本文的风格涉及唐宋古文运动,尤其韩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在唐宋八大家当中他是第一位,这种风格可不是一篇《师说》就能说明的。所以这个问题只能是部分的解决。将来还要随着同学们的阅历的不断增多,再进一步解决。 …… 师:本文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对今天有什么影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地讲解了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但不学习恰恰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流。所以我们学习韩愈的这篇文章,他的现实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习得养成的“减法式”教法前提 师:今天,我还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最好是有所懂,不能完全不懂。语文课堂绝不能是零起点的。最好是什么状态呢? 生:似懂非懂。 师:最好是处在似懂非懂之间。我们把“似”和“非”都擦掉,做到尽量“懂”。比如说,这篇文章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样进一步理解唐代社会,这堂课我们也没时间去讲历史背景,只能从文本出发获取相关信息。而其他的则靠同学们不断地课外阅读和人生积淀,所以语文学习,既不是开始于课堂,也不是终止于课堂,它和我们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 ……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研读了《师说》,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主,用减法式一个个往下减,最后,我们留下一个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想和同学们达成一个共识:在今后的语文学习当中我们尽量自主地养成预习的习惯,至少自己要先把古文读懂了,包括读书下注释,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注意不包括看学案和教参。我希望同学们学习的时候,把课文自己先抄写下来,再做批注(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批注,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我们谈的问题就更能突出重点,课堂效率也会高,而你们的收获也会更大。下课,同学们再见! 执教感言 教研员能否到课堂亲自“操练”,对我这个从事20年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给自己的课定位。通常请我上课的学校都要定位成“示范课”,这自然有出于礼貌的因素,但我都要更正为“研究课”,因为研究的价值是巨大的,而所谓“示范”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没有谁可以给别人“示范”。 我的“研究课”要给大家当靶子,不是立标杆。上课就是我的家常便饭,如同茄子炖土豆一样的家常菜,未必名贵,但是下饭,有营养。我上的课被听课者概括为“原生态”,主要指的是不过分修饰,自然也不够精细;这种称呼无关褒贬,是大家对我课堂教学风格的直观描述。我上课之前从来不写所谓“教案”,但并非不备课,而备课也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想法,更多的依赖课堂的生成。 我在2012年4月17日上的这节课,可以体现出“原汁原味”的特点。接到长春市第七中学邀请的时候,正在外地,没教材,先从网上下载了课文,在飞机上开始批注,这就是备课;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查工具书,结合注释通读课文,然后把疑问提交,强调不许看各种导学案和对课文的分析之类的教辅资料,这就是前置性的学习。因为学生准备的时间很短,作业提交得比较晚,到我上课的时候,打字员还没有把问题打印出来,我只好先与同学交流预习情况,检查诵读情况。我与听课的教师同时在课堂见到的这些问题,根本来不及去分类。于是就把分类当作课堂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当场完成,我也借此机会思考。这就是被大家概括为“化繁为简的‘减法式’问题解决”,并认为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这恰恰是被“逼”出来的,是面对突发事件采取的突变手段,竟然收到了突破性的成果。应该说我与学生的思维是同步的,这节课能走到哪里我不十分清晰。但这样的真实场景让我痴迷,我不喜欢让学生认同我既定的结论,喜欢学生推翻我的预设,从而师生共同达到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我喜欢“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我也不认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我更希望课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希望课堂激发了新的问题,以引起课后的思考和继续解决。这节课有半个问题没能解决,我感到很好,有价值。 “减法式教学”应用的前提是什么?这个问题关乎语文教学之道。其实, “减法式”问题教学,如果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肯定没有抓手,大家更多的是想着怎么去教,不想怎么教他学,加之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便意识不到习惯的重要性。 “化繁为简的‘减法式’问题解决”,追求的是简约,在追问哪些问题可以先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反复阅读文本,寻找可以减掉问题的理由,就是自主探究问题;因为问题比较多,必须对问题进行分类,分类要掌握标准,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因为问题是全班同学提出的,因此总有一些问题对于提问者并不陌生,处于相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对同伴的问题更能理解,于是现场对问题进行化减,本质上完成了合作学习。 这所学校是普通中学,学生群体自然不如我当年从教的那所著名的重点中学,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即便如此,因为学校尤其是任课教师对我的过度介绍,使得学生没见到我的时候就觉得我好像挺有水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任课教师调动起来,课前就自行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达到了“愤悱”的境界,动机被点燃,于是课堂的交流就比较流畅。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在于,大家若都能在自己的课堂激活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必然充满灵动,学生的灵性一定能被启迪。 当然这节课并非没有问题,比如,教师的“气场”太强,给学生造成了压力;因为没有时间(这只是客观因素)做精细准备,没有经过细致打磨,这就是一节毛坯课,是“家常课”,所以一些环节可以优化但没有做到,一些语言应该精练但现场没有意识到,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知识应该落实,也没有得到关注。比如,上课的学生没有我自己带过的学生那样的习惯,即在我上课之前自行解决字词问题,我忽视了这个问题,课堂几乎没有解决字词等基本问题,主要关注了学生提出的关于章法等问题。但是这里也有一点需要申明,以字词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有无文学性,有无审美?是否沦为大学古汉语专业课的具体而微?学生讨厌文言文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字词等纯记忆性的东西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有些老师说我们文言文学习缺少环境,缺少氛围,怎样形成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是走进或达成比较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几乎都是老师领着读一遍就开始让学生翻译,而学生的翻译也往往是无效的,是借助各种参考书的复制,并不是真正的通过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更多地给学生是词义的结果,并不是文化性的阐释,这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弊病。即便是认真地讲解了字词,学生仍然不能对高考陌生文段的翻译答得很好。所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目前首要做的事,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让学生自己现行解决字词障碍,我坚信不超过一个学期学生这个问题一定会过关。 (吉林省教育学院 130022) 网络圆桌 牟 楠:各位都通过网络观看了张玉新老师的《师说》教学,课堂中那些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灵动的瞬间,是他一路走来厚积薄发的体现,本节课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希望我们能够在“观剑”、“观言”——读了他的教后感言—— 后有所思考,积极研讨。 李跃庭(东北师大附中):张老师这一课中颇为值得称道和赞许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采用了化繁为简的“减法式”问题探究讲解方式;第二,非常注重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第三,体现出教师扎实的“内功”,即“非教学性备课”深厚积淀;第四,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随机应变地运用教学智慧,处理细节问题;第五,在课上呈现了自身针对《师说》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范例,虽然限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第六,的板书纲举目张,主次分明。 李崇崑(吉林大学附中):张老师运用减法教学式,含蓄巧妙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真正的“惑”,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更加深入分析文本,寻找答案。进而,“结”已“解”,惑亦非“惑”了。 牟 楠:张老师的“减法式”问题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原初体验为教学起点,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为驱动,以文本阅读为途径,以教师的追问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出智慧的取舍和判断,做问题减法化,进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在动态生成的合作中完成学习。“减法式”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提出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学定教”作为“减法式”问题解决的基础,我们就以这篇《师说》课例为依托探讨一下“减法式”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李铁平(梨树县实验中学):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取舍。一、抓准文本核心,拣选精当的课程资源。张老师与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心拣选,抓住本文核心,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从哪些方面论的?”“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从师呢?”“本文写作的风格是什么?”,等等,纲举而目张。二、精简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和课堂结构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张老师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师生互动,质疑问难,相互讨论,思维碰撞,最终生成新的东西。 刘 洋(通化市教育学院):减法式教学的精髓在于以减为加,即通过删减整合学生的问题,以及精简问题解决的过程,凸显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这种以减为加分别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领。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删减整合学生的问题,使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得以凸显,即掌握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写作目的,这即符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也把握住了文本的独特之处。在学生的角度,师生共同删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方式得以整合的过程。学生课前预习时获得的学习体验是芜杂的,个人化的,而在梳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体验得到了整合,在个人化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班级共同的学习体验,并在这一体验的基础上习得了解读此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了解了如何养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 牟 楠:其实对于“问题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余映潮 “主问题”教学策略的提出,对于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所说的“减法式”问题教学策略与主问题教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何 淼(四平市实验中学):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设计”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或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核心提问或问题。张老师的“减法式”问题教学以学生的困惑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其智慧的潜能。两种教学策略都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自主探究以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高金英(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减法式”教学中学生设疑没有任务指向,比较分散,而主问题教学比较有规矩。实际上,“减法式”教学整合问题的过程就是把分散问题归为主问题的过程,但这个主问题可能与教学重点有偏差。所以主问题教学可以和减法式教学结合,由老师确定提问方向,即以主问题为方向,为任务指向,让学生围绕主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做减法式教学就可目的明确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了。 牟 楠:大家看到张老师“减法式”问题解决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凸显,充分关注“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减法式”问题解决是否可以应用于其他文体教学呢? 李铁平:我认为“减法式”问题解决同样适用于小说教学。以往我们的小说教学除了被精简到骨髓的小说三要素之外似乎已无可教……不仅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且严重损害了小说本身的审美价值。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重点研究叙事技巧,叙述者,叙述视角,叙事时序,叙事节奏。二、切实把握空白点,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小说阅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空白语言,这些恰恰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情感的再现,是文章意味和旨趣之所在,能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因而对小说空白点的理解领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能使课堂教学积极有效。三、重新界定“三要素”内容。过去分析三要素说仅仅停留在小说提供的客观层面,没有深入到小说的叙事技巧层面,对体式的理解过于单一。 曹 帅(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减法式”教学也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就是讲题目、作者、文本、注释、问题,由教师一一解释或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但学生考试作答并不尽如人意。不能达到教师课堂上的预期。原因在于讲解诗歌时教师一厢情愿地包办代替,学生只是当时听明白了,却并未掌握解读诗歌正确方法,这就近似于“看花容易绣花难”。所以“减法式”教学策略的应用,需要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尝试从解释题目到问题解决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负责纠正学生说错的地方,补充学生不会的地方。这样的“减”反馈到学生那里就是“加”,增加的是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会在遇到错误时不断的修正、提升,最终形成能力。 牟 楠:语文学习习惯决定学生语文思维方式,进而决定其性格甚至人生态度。反思我们自己,当务之急是要先改变我们教师的学习习惯,练好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功。不要让课堂流于形式和花哨,而要融入自身的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石艳平(伊通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应注意这几个方面问题:一、适应学情,任何的教育教学方法都需根植于土壤才能孕育成果,在实践减法式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理解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教授内容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联系。二、丰富备课,我们在课堂上做减法,在备课上我们教师需要做加法,吃透教学内容,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精心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成为学生思考的启迪者和深入走进教学内容的领路人。 韩春泉(通化市第一中学):“减法式”问题教学策略是一种原生态学识功力的体现。这样的课不是可以轻易模仿的,却可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能给我们很多启迪。它需要深厚的功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借助任何资料挖掘出独特的有价值的东西。它需要非常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因势利导,生成有价值的结论。它需要机智和相当的才华,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中生成出崭新的东西。所以这种原生态必经历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才能抵达,并不是一蹴而就,它的获得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非原生态方式的磨练。它要求教师的学识功力能够达到俯视文本的程度,即使达不到俯视,也得达到平视文本的程度。所以多读书,多思考,用一颗平常心去厚积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高金英:“减法式 ”教学逼迫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以满足驾驭课堂的要求;也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以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成就感就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调动起来了。 何 淼:青年教师学习借鉴“减法式”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讲究语言的诱导性。诱导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构建相关知识的联系,借助时代或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联想、分析、归纳、类比得出结论。比如张老师循循善诱的提问:“文中有没有相关的议论呢?”“最关键的是什么?”等。这能引发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二是讲究提问语言的适应性。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注意调整语言、把握课堂节奏和气氛,以适应整个课堂进度。我们在学习借鉴中,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也要提升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左玉晶(梨树县实验中学):“减法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筛选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文本,备课时尽量考虑周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对学生引导启发,我们上课总想追求“完美”,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以维护老师的“形象”,忘记了应当适当地留白,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这样意义更大。比如本课的“这篇文章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呢?”并未完全解决,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韩愈的其他散文,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原生态”还是“减法式”,对老师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换言之,教师水平没达到一定程度就盲目学习张老师的“减法式”可能会变成东施效颦。 刘 洋:本次沙龙探讨的“减法式”教学这个主题很精当。它不仅是这节课在做减法,以删减问题来凸显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其实张老师的“原生态”语文教学也是在做减法,删减种种矫饰,彰显原生态底色 。不师其法,师其所以为法。张老师的课源自其学识修养,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方面。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复制张老师的风格与方法,而是为了成为像张老师一样,有自身独特理念与风格的教师。 牟 楠:大家知道张老师这节课是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是真正的“原生态”,或许会有一些缺憾,大家可以谈一谈。 李跃庭: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主要是围绕着中心论点、写作特点、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展开对课文的解读,所以并未对本课中较为丰富和复杂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探讨和落实。出于夯实基础,深蓄厚养的需要,可能需要另外安排时间从基础知识的角度加以强调和训练。当然,这与课型安排有关,属于吹毛求疵之论。 石艳平:学生学习文言文之所以感觉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语言环境,因此我们才指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这些可以在课前的自学中指导积累,不要急于求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上我们要有检查,督促识记积累。这样学生在课上进行更深入探究时,就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误解语文只是无聊的背诵记忆。 王红丽(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平时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习惯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词法讲词法,遇到句法讲句法,结果一节课整体感不强,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被弄得晕头转向,得不偿失,本篇属于高考必背篇目,学生熟记于心后如果能自己反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牟 楠: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讨论能够有所收获,语文路上我们一同前行!谢谢! (《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5期) (本刊公众号:zhongxueyuwenjiaoxue) 本刊网址:http://zyzz./ 欢迎订阅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 本刊2017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请广大读者朋友抓紧订阅,不要错过订阅时间。 订阅方式: 1.邮局订阅:每期9元,全年108元。邮发代号:2-32。 2.本社订阅:直接在本社订阅可以享受优惠,可以更快地获读本刊。订阅方式灵活,零售、整订、破订均可。 零售价:每期9元; 订阅一年:105元; 如果需要挂号邮寄,请另加挂号费每期3元,并请务必在汇款附言中说明。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凡直接在我社整年订阅本刊的作者稿件优先发表。凡直接在本社订阅的读者在以后购买我刊的产品时享受优惠价格。 汇款地址: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邮编100048。 收款人:韩振。汇款时务必附言注明数量、寄刊地址、邮编、电话。 订刊电话:010-68980051,68982069,68902303 传真:010-68902303 |
|
来自: 昵称50446010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