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16 学人自述】陈乃华:追寻挟艺穿行的无名者

 天和图书馆21tc 2018-01-19


我是陈乃华,来自台湾台北,在位于青藏高原西宁的青海民族大学任教已经有七年的时间。2001年自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毕业后,即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学习,并开启了藏地田野触与联系,以安多热贡作为我的田野母地,拜师学艺,勾勒造像度量经裡的方寸宇宙。在沉淀与方法论学习与视角转换后,进入北京大学人类学所继续学习这个阶段在导师王铭铭教授的引领下,以「无名的造神者」:西藏唐卡艺术的人类学视角展开研究,试图通过青海热贡吾屯寺院与村落画坊的田野考察,从作为「圣物」的唐卡与「造神者」唐卡画师之间特殊的「人物」关係,艺人生命史与社会生活书写,呈现画师「无我」的作者观念、艺术实践与社会生活,并通过师徒传授绘画训练模式与画师在社会地位角色的分析中,得知使图像产生意义的社会结构依然在历史和当下存在。

 

唐卡如同一座「可移动的寺院」,在以交换构成的神圣路线上流动。通过画师绘制的唐卡,使佛教义理得以深化于帐篷与村落、寺院与家户、僧迦与世俗之间艺人团体长时段的行走路径、创作遗迹与各区域文化间的内外交往经历,呈现「艺术的关系结构」。可以说,西藏是以宗教与政治整合的文明,在圣物交换中建构了与外部的关系交往,这也使艺术产生独特的表现:存在于社会之内,又外在于自身,神圣图像所装载的宇宙,表现「内在而超越」的状态。



这是一群「无名者」(The anonymous),无名的创作者以不变的重复(repetition)形成一种「不创作的创作」,以高湛的技艺与节制的内在供养神圣力量。这群「作为宗教载体的无名艺人」,与当下强调「自我创作」的艺术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创作」这个概念作为神圣的载体,以谦逊的态度遵循着经典,自认是微不足道的艺人,绝不以有个性的艺术创作者自居,以匿名完成创作。在此,唐卡提供了「重复就是创造」的思考。唐卡是艺术,但来自虔诚的重复彷古的过程。艺术作为宗教修行,更类似于「教徒式」的实践。如此,以「重复」作为「创造」,以相对于「创新性」的执念。这种非「标新立异式」的创作实践,可对艺术理论进行对话思考。


另外一条研究线索,是继承在西藏唐卡画研究的基础上,对细密画(miniature)展开艺术实践的比较研究。


在土耳其文学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文学著作《我的名字叫红》(Benim Adim Kirmizi)中,描写了十六世纪的鄂图曼帝国在苏丹三世任内,数万个伊斯兰的精密画师在进行技艺之书、庆典之书的绘制故事。细密画来源于中世纪波斯经典文本的插图,与西藏唐卡的艺术实践类同:在图像上多利用平涂/多点透视的技法,展现其作为宗教的神圣性,即以心灵之眼「悟眼」去觉悟所画对象的「本真」状态,被画物没有远近大小之分,也没有明暗阴影。细密画的宗旨是描绘创世的蓝本,注重被画物的普遍性与共性,因而呈现出浓厚的程式化特征。在色彩运用上,细密画描绘真主眼中色彩斑斓的世界,并借由俯瞰视角,一如神的视角。


此外,在艺术实践上,两种绘画形态都在社会中形成特殊的艺人群体,保有特殊的艺人世系:艺术与匠人作坊生产,都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与地域场所:寺院保存图像志的知识,画师与家庭、寺院关係紧密。画坊建立在师父与学徒的等级关係上,成员由于多来自家族亲属血缘,故画师的姓氏多相同。这与中国中世纪敦煌的艺术行会的「画人」相类似,来自于鬆散的画行组织成员,可能被临时雇用,类似民间行会。从敦煌文书的记载得知,铸造金铜佛像的艺人多从外地而来,尤其以炼金与锻造所见长的尼泊尔工匠,其艺术实践,在蒙元时期曾大量影响中原汉地的工艺技术与造像风格,并在中原与藏地留下独特的艺人世系。


画师家族


印藏艺术史研究,隐含的长时段各宗教文明间的交换关係。画师的培养、生命史、社会生活,与教派、风格、传承等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形成对于印藏艺术的风格与流派一条不同的分析解释路径。这些掌握具有「独佔性」技术,或使用珍贵特殊材料的匠人,实践的是技艺,同时也是覆载在物之上的观念与文明。透过艺人团体生存状态、艺术的流动与艺人的交往书写,展现其中不同文化观念汇集成的文明形态,也透露了将西藏视作为一种介于中原华夏与南亚印度文明圈交界处「区域顶点」的可能性:这种区域顶点,是以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文明」为特征,处在文明交汇点上的艺术与人群,产生出蓬勃有力的丰富样貌。


图像将历史叙事与记忆隐含其中,即「图像证史」。艺术图像流传标志文明的流动,呈现了中古时期的东西文化向外发展历程。通过西域、大食(伊朗)、拜占庭(土耳其)、女国(印度)、巴勒布(尼泊尔)、中原文明与吐蕃(西藏)交往,贯串其中的译僧、吟游诗人、工匠与商旅团体移动,以信仰、贸易和更多丰富的形式,将不同的文明连结在一起。


    可以说,中世纪艺术实践中隐含着一个更广阔文明圈的视野那是从波斯文明到上古西藏间欧亚大陆的连结交往。作为「心史」的艺术,如何在文明交流史中有所贡献?通过细密画与唐卡画的考察,理解图像世界中从中亚-波斯-印度-西藏此一线索,其中的文化传播历程,也对于自古以来跨越民族与宗教的恢弘文明体系进行理解,是我希望下一步可以深化的研究主轴。



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计划由人类学公众号联盟联袂推出。 

【焦点】黄剑波、龚浩群|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按语

【自述】杨德睿:人类学的修行

【自述】张原:酒醉之后悟清明——我的学术经历自述

【自述】潘天舒:一名老青年的人类学之旅

【自述】张志培:学术自我——不再XX人类学

【自述】赖立里:与人类学相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自述】龚浩群:在相遇中成为自己——我的海外民族志研究经历

【自述】刘宏涛:The Tao of the Anthropologists

【自述】黄剑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自我发现之旅

【自述】郑少雄:遍历甘孜莲花十八峰

【自述】代启福:我在矿山做田野,但不是研究矿山

【自述】刘琪|学术自述

【自述】杨春宇:从海外踏上认识中国社会之路

【自述】冯莎:当代艺术研究实验原理

【自述】刘谦:人类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