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恶为戒 《墨子·卷一·所染》之三 (峻岫)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又名癸、履癸,是夏代最后一位君王。“干辛”,“桀之谀臣。”[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干辛、崇侯,与之为恶则行。”[班固《古今人表》]《汉书》颜注则说:“干莘(辛),桀之勇人也。”总之干辛是夏桀的帮凶。“推哆”亦称“雅侈”、“推侈”。据说“推哆、大戏,主别(《御览》作“生捕”)兕虎,指画杀人。”[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大约“推哆”是个孔武有力的人,能徒手与虎兕搏斗,也是夏桀的帮凶。“夏桀染于干辛、推哆。”夏桀本来是个好皇帝,文武双全,孔武有力。但是身边有一个干辛和一个推哆,所以夏桀渐渐地学坏了,腐败了,变质了。四处挑起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危机四伏。还“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造酒池肉林,与妹喜日夜饮酒作乐,荒淫残暴,结果被殷人推翻了。 “殷纣染于崇侯、恶来。”殷纣王就是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周人给他的谥号“纣”,故称殷纣王。他原本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帝王。“崇侯”,“崇国侯爵,名虎”。“恶来”嬴姓,飞廉之子,纣之谀臣。”[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崇侯”、“恶来”都是殷纣王的“谀臣”。“崇侯”曾为殷纣王四处征战。“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史记·秦本纪》]殷纣王荒淫无道,酗酒成性,宠爱妲己,歌舞达旦,制造“炮格”酷刑,残害忠良。不听叔叔比干的劝谏,被他“剖心”而死。殷纣王发展到如此地步,也是因为他身边没有好人。 “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 “厉王”指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君王。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厉公长父也称“虢公长父”。“《吕氏春秋》‘厉’作‘虢’。”[清·孙诒让《墨子闲诂》]“荣夷”,“厉王说荣夷公,为卿士。”[《国语·周语》]“荣”是国名,“夷”,是谥。“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也。”[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周厉王横征暴敛,征战不休,迫使“国人暴动”。荣夷与虢公长父都是参与者。“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伐之,不克。”[《竹书记年》] “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幽王指周幽王。“周幽王”名姬宫涅,周宣王之子。周末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国力竭竭,百姓流离失所,而周幽王,不知爱民强国,只知荒淫无道,居然“烽火戏诸侯”,博妃子一笑。“傅公夷,无考。国语,惠王时有傅氏,注曰:‘傅氏,狸姓也,在周为傅氏’。”[清·孙诒让《墨子闲诂》]“蔡公谷”《吕氏春秋》作“虢公鼓”、“祭公敦”。“《吕览》作‘祭公’为是。祭为周畿内国,周公少子所封,自文公谋父以下,世为卿士于周,隐元年所书‘祭伯来’者,即其后也。”[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周幽王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也是因为他身边没有好卿士造成的。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殷纣、厉王、幽王,这四君主,都是因为身边没有好卿士,没有好参谋,没有好助手,没有任用贤人,没有任用正派的,有道德的,思想纯洁的,一心为民的人。被坏思想“侵夺”,被坏行为“侵蚀”,被坏人“侵染”,所以他们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辱骂。成为人间不义,不齿的人。“四人”也称为后世不能知恶为戒的一面镜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