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清醒4321 2018-01-19

儒家文化中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仅关系个体,而且关系其他人,关系整个社会。儒家的自我概念实际是一个伦理的概念。所以中国人的自我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那种“原子论”的个人,也不是那种“占有性”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五伦”关系中的人,所以中国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因此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通过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儒家关于“仁”的教育,始于家庭,建立在“孝悌”这个根本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不仅能够回报父母的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还要把这种感情推而广之,来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要切实地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这也就是《孟子》上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中,人们不仅仅只关爱自己的父母,也关爱他人的父母;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儿女,也疼爱他人的子女。老年人可以得到赡养,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残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这是我们传统理念中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境况。

(摘自《心态即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