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读书笔记之二

 JwwooLIB 2018-01-19

 

¨         内揵第三(进献说辞与谋略的方法)(49~58

 

题解

 

内揵术是《鬼谷子》关于进献说辞和谋略的方法,主要论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内”就是使人采取自己的计策;“揵”就是设法坚持自己的计策,可以以情动人,以理动人。要使说辞与谋略得到采用,必须拉进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使情投意合,一旦情投意合,就会“远而亲”,“遥闻声而相思”,一时意气相离,就会“近而疏”,“日进前而不御”,正所谓伴君之理微妙玄奥。微臣子既要使人采纳计策,又要掌握分寸、进退有度,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可以进、可以退、可以坚持、也可以放弃、可以进退自如!

 

 

1.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留任在身边却不使用他,有的离任以后反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见到君主却不被信任,有的离君主十分遥远却被思念。凡是事物内部都有规律,任何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结合!

 

2.         人与人的结合,有的用道德相结合,或者用朋党相结合,或者靠钱物相结合,或者靠封土、女色相结合

 

3.         做臣下的,意见被君王采纳,得到君王的信任,那么无论留内做官还是外出做官,无论亲近还是疏远,或有所去、或有所就、或有所求、或有所思,都可随心所欲。就如同土蜘蛛一样完全依从自己的孩子一样,出无间隙,入无朕迹,独来独往,没有什么能够阻止

 

4.         所谓“内”,就是通过向君王进说辞而结交君王,并取得君王的信任。所谓“揵”,就是通过向君王呈献计谋方略而确立自己在君王心目中的稳固地位,成为君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做臣下的表面上与君王的关系疏远而实际上关系却十分亲密的人,是因为双方的情怀和德操相一致;貌似亲密而实际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双方的志向不相符合;主动请求而得不到君王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方略不得当;所言方略不符合君王的心愿而被辞去,后来又被君王召用的人,是因为当时所陈述的方略被未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每日晋见却不被君王赏识的人,是因为他的措施不合时宜;音训遥至京城便能勾起君王思念的人,是因为他的言行合于君王的谋划,君王急待他晋见共决大事。

 

5.         不了解总体形势便冒然采取行动的人,其结果必定南辕北辙;不了解君王的情怀便冒然进说辞的人,必然遭到非议和否定。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进而施展自己驾驭形势的权术,掌握了全面情况,才可能出入自由,随心所欲!

 

6.         圣人立身处世,就是根据道德、仁义、礼乐、计谋来议论万事万物,因而具有先见之明!

 

7.         得到《诗经》、《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在内部努力;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8.         处理内外大事,必须先明确理论和方法,会预测未来,并善于在各种疑难处,当机立断。在运用策略时没有失误,从而建功立业和累积德政。管理百姓,要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9.         君王昏暗不能治理朝政,朝臣混乱不明白自己的职责;做君王的仍然执迷不悟,那么君王就可能被臣下所控制;那些自以为圣贤的君王,往往自以为是,对外不能接受贤者的谏言,只能听进歌功颂德之辞,陶醉在一片虚假的欢呼声中!

 

10.     如果朝廷有起用的诏命来,就欣然受命,以施展自己的志向;如另有所慕,不愿合作,就要利用国家政权行将倾覆的时机,将政权(本人的工作)交还君主;去就之际,要反复权衡,行为要同圆环物体的旋转周严,因情制变,使他人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此才算真正掌握了进退的秘诀!

 

 

 

¨         抵巇第四(xi)(59~67

 

题解

 

抵巇术是《鬼谷子》关于弥补缝隙的的一种方法。任何事物都会出现袭痕,小的裂痕会酿成大的裂隙。而裂隙出现是有征兆的,故要防微杜渐,在裂隙的萌芽状态时就要“抵”住。

 

11.     万物都有它们自然存在的规律,万事都有它们自然离合的道理。有的距离很近却看不见,有的距离很远却能知其然;距离近的所以看不见,那是由于习而不察对方虚实的缘故;距离远的所以能知道,那是因为经常来往相互体察的缘故!

 

12.     所谓“巇”,就是罅隙,就是裂痕,小裂痕会变成大罅隙。当裂痕出现时,常有预兆,就应该设法加以对付堵塞,使其变小,使其不再扩展,使其消失,并从而有收获,这就是抵巇术的原理!

 

13.     当事情发生时,圣人是知道的,而且能独立维护其功用。利用事物变化的原理说明事情的原委,并且能通过各种谋略,以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万物都是从秋毫之末开始的,但是成功之后根基却能如泰山,宏伟壮观!

 

14.     当圣人的德政推行外方后,则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被排斥,乃至于消灭。可见,抵巇敌人就是一种道术!

 

15.     天下纷乱,朝廷无名君,公侯无道德,小人嚣张狂妄,贤能之人不被任用,圣人逃匿,贪赃枉法者兴风作浪,君臣互相猜疑,国家纲纪土崩瓦解,以至百姓互相攻占杀伐,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夫妻反目,这就是“裂痕出现”

 

16.     当圣人看见这种裂痕之后,就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对付这种局面。圣人认为:国家能够治理,就要对反叛者加以抵抗消灭;不可治理就对之彻底改造,使之获得新生。或这样对付,或那样对付,或使反叛者归正,或使反叛者消亡!

 

17.     五帝时代,世事尚可治理,所以用抵塞漏洞的方法来挽救;三王更替之时,世事已无可挽救,所以就通过抵巇的的途径来获取它。纵观历史,诸侯攻伐兼并之事不可胜数。当此之时,以能攻善伐为上!

 

18.     天地间有离、合、终、始的变化运动,人事也必然有不利于人事发展的裂痕产生。谋臣策士不可不详加考察。能巧妙地运用“捭阖”之术的谋臣策士称得上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天地的使者!

 

19.     世道太平,没有什么裂痕需要抵塞,就深隐以待;世事发生了裂痕,就要挺身而出,谋划抵塞的方略。方略是协助君王恢复盛世,或是通过抵塞取而代之。能够遵循抵巇的法则,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天地的守护神!

 

 

¨         飞箝第五(qian)(以激励、褒扬的言语去收服人心)68~74

 

题解

 

飞箝之术是《鬼谷子》论辩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飞是褒扬激励,箝是挟制;所谓飞箝,就是以激励、褒扬的言语去收服人心,使对方为我所用;飞箝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考察人,考察其能力、权变。辨别真伪是非。得人才能治天下,用人不当又可能误天下。所以考察人才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套用实情,可以先诱导对方发言,将需要的实情诱导出来,马上抓住不让对方收回。如果诱导不出,还可以进行威胁、利诱,达到箝(钳)制的目的。飞箝之术可以用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分析各国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情况,达到与对方建立密切关系的目的,还可以运用于合给或者联横。反复运用,灵活自如!

 

20.     只要善于揣度人的智谋,考量人的才干本领,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种声势,使事情获得成功(把事情做好),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与谁疏远。然后再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21.     借用引诱对方说出真情,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使他从言论或行动上归顺自己)。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反复试探;或者对他们反复试探,然后再推毁他们;或者在反复考验中,毁灭对方,或者把推毁对方作为反复考验!(驱使他们,令他们从化!)

 

22.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封地、美女,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安抚),或者通过衡量其才能创造气氛,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机会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巇之术!

 

23.     如果想用飞钳之术辅佐君王,就必须首先测度君王的权略,衡量帝王的才能,洞见天时的盛衰,考察地形的广隘、险阻、难易,人民财货的多少,以及同诸侯的外交关系,那一方亲、那一方疏、那一方爱、那一方憎?

 

24.     如果想把飞钳之术用之于诸侯,就要裁量他的智能,权衡他的材力,料算他的气势,然后控制其动静作为,如同控制事物的机关和枢纽一样,这就是用飞钳之术连接诸侯的方法。

 

25.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力),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思地适应对方,这就是“飞钳”的秘诀

 

26.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外交,可用华丽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也可以引而向北,也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         忤合第六(wu)(75~81

 

题解

 

忤合术是《鬼谷子》关于对立与顺合的方法。相背为忤,相向为合。世界上“趋合”与“倍反”是普遍存在的,运用到不同的事件上有不同的方法,而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也应用不同的方法。“趋合”与“倍反”有时又互相转化,圣明的人应该掌握这一规律,把握反忤之道,或者合于此忤彼,或者合于彼忤于此,这种反忤之术大而言之可以协四海、包诸侯,小而言之可以运用到人与人交往!

 

27.     联合与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应合宜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象铁环一样连锁而无中断。然而,变幻着的事物各有具体情况,彼此间互相依赖,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28.     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是为了教化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居此,先把握事物实质,并设法促使事物向有利方面转化!

 

29.     世上没有永恒的尊贵,做事也没有令人永恒效法的榜样。圣人无所作为而无不为,无所听而无不听。如果料定某人事业一定会成功,又有正确的实施方略,那么就与众人拥立他做自己的君主!

 

30.     与彼君合作,必然与此君分离,所以一谋不能全两盅。这其中必有合顺与反逆的道理存在。意欲顺合于此,必定反逆于彼;意欲反逆于此,必定顺合于彼

 

31.     如果:

ü         要把这种“反忤之术”运用到经营天下,就必须衡量天下事业的有无,然后决定顺合或反逆的归属。

ü         如果要把“反忤之术”运用到经营封国方面,就必须衡量封国事业的有无,然后决定顺合或反逆的归属;

ü         如果要把“反忤之术”运用到治理家族方面,就必须衡量家族事业的有无,然后决定顺合或反逆的归属;

ü         如果要把“反忤之术”运用到自身能力的发展方面,就必须衡量自身才能气势,然后决定顺扬什么、排抑什么。

 

“反忤之术”的运用,虽然有大小进退的区别,但其或顺合或反逆的道理是一贯的。将要运用“反忤之术”,必须先定计谋,然后实行,同时还需用“飞钳之术”作为辅助手段!

 

32.     古代那些善于以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驾驭着四海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各个诸侯,在“忤合”中促成转化,然后达到“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然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仍未显露于世人,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明主而毫不犹豫!

 

33.     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是不能驾驭天下的;如果不用心冥思,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确规律的;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心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首先估量自己的聪明才智,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不上谁。这样,就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了!

 

 

¨         揣篇第七(82~87

 

题解

 

揣术是《鬼谷子》推测对方心理的方法。“揣”,即揣情的意思,让人忖度人情、事理以便推测出事物发展方向,权衡事物得失、利弊。其要旨在掌握对方隐情,包括能力、权变、憎恶。尤其是治理国家,统治天下的人,一定要先度量天下各方面权变,比如国家财富多少,人民富裕还是匮乏,诸侯各国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百姓人心向背如何等,这样才能治帮安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然后制定谋略计策!

 

34.     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个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申时度势,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什么叫权衡得失呢?

 

ü         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与小,明察多与少,衡量财货有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

ü         (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于己有利,哪处于己有害,

ü         (研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

ü         在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

ü         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才。

ü         考察命运的祸福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

ü         与诸侯交谊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

ü         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欢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

ü         不顺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老百姓心理变化趋势。

ü         在准确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35.     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愿望极度膨胀。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不愿意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对方怀疑,戒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厌恶的事,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因为)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常会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

 

36.     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说一些使他能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地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观察颜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是所谓“测深揣情”

 

37.     因而,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同理,游说人主的谋士,也必须会揣测人主的心理。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有重权,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以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

 

38.     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有上智之人的聪慧,若无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况的事实,也依然不能识破它。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事先预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

 

39.     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都是按照自身的生理规律存在,应变于环境。世上万物都是利害共生,而且全在变化之中。事情一开始,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揣情者,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辞装饰成文章,而后再与对方论说!

 

 

¨         摩片第八(87~95

 

题解

 

摩,即“摩意”揣摩。研究、推测事物。摩之术,即对揣情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剔除、归类、整理、排绎,从而把握对方心理、嗜欲、意图、决策等心理预测术。摩意是揣情的接续步骤,“摩”篇是“揣”篇的姐妹篇。

 

40.     所谓“摩”,是一种与揣情类似的方法。内心活动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有“揣”的规律可依,而这些规律是隐而不献的。适当地去“摩”时,要根据对方欲望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部形象反映出来。内在的感情要表现出来,必然要有所作为!

 

41.     “摩”的作用,在“揣摩”之后,要适当地离开对方,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办成了事,却不会留祸患。在此处“揣摩”对方,而要在另一处,观察对方的表现,顺应事物规律,使我方“揣摩”能在对方应验,则办事无所不成!

 

42.     古代善于“摩”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到水中,就一定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人感到恐惧(才算高明)。圣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办事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

 

43.     做事每每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广积德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却不知道获得这种利益的原因;其次是多行善事,而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化。天下把这样的统治艺术比喻为“神明”。所谓用兵打仗每每取得胜利的原因,则在于主持兵事的人常常不起师旅、不费国用,就能征服敌手,而人民却不知道所以能畏(威)慑征服敌手的原因,天下就把这样的用兵艺术比喻为“神明”。

 

44.     揣摩的方式:

ü         有的以平和,

ü         有的以正直,

ü         有的以喜悦,

ü         有的以激怒,

ü         有的以名誉,

ü         有的以成功,

ü         有的以廉洁,

ü         有的以信义,

ü         有的以利益,

ü         有的以谦卑;

 

ü         平就是平静,

ü         正就是正直,

ü         喜就是取悦,

ü         怒就是激励,

ü         名就是名誉,

ü         行就是成功,

ü         廉就是廉洁,

ü         信就是守信用,

ü         利就是利益,

ü         卑就是谄媚!

 

45.     圣人善于运用以上十种功夫;普通大众也曾运用过,但于事不成功的多,其原因,在于运用的方法不得当。所以,筹划方略最难的莫过于周密;向人游说最难莫过于使对方全部听从;做事最难莫过于每一步都能成功;以上三项,惟有圣人,才能做得到。所以说,筹划方略要想做到周密,就必须选择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进行论说。所以说,与别人连接而无嫌隙!

 

46.     要想使所主持的事情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合情合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好比抱着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就要先存水。这些都是与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道理

 

47.     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欲望而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听从游说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大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