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胆病——利胆汤(俞尚德方)

 古道岐黄 2018-01-19

胆病——利胆汤(俞尚德方)

【组成】 炒苍术6~9g,生甘草6~12g,赤芍8~12g,酒大黄5~15g,姜黄12~15g,广木香6~9g,炒枳壳5g,蒲公英20~25g。

【功效主治】 用治各种胆病。

【方解】 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组成。芍药、甘草缓急迫而除痛,木香、枳壳利气解郁,与芍、甘同用,解痉止痛作用十分显著。姜黄、大黄利胆通腑,大黄酒制以引入肝胆经而泻郁火,且无峻泻之弊。蒲公英清热解毒,而非大苦大寒之品,故久用可无损胃气,为胆囊炎症之首选药物。慢性胆病常需服药较久,以苍术芳香运脾,合甘草而兼顾后天。至于随证加味,乃处理同中之异,然以不打乱主方为原则。如金钱草利胆排石,玄明粉软坚排石(一般入药同煎),红灵丹疏气滞而排石,黄柏泻火,茵陈、元宝草清湿热而利胆,棱、莪入络而行淤。总之,均环绕一个“通”字,但对“通”要灵活地看待,《医学正传》指出:“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不过治胆病必须使大便畅利,惟不宜峻泻耳。

【加减】 若胆囊炎,加金银花、酒炒黄柏等;胆总管结石,加四川金钱草、玄明粉、虎杖等;肝内胆管结石,加青皮、红灵丹等;X线不显影之阴性结石,加三棱、莪术、山楂等;胆道出血,加大青叶、柿霜、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等;胆道蛔虫病,加乌梅丸;黄疸,加茵陈、元宝草等;舌苔白滑者,均可加吴茱萸。

【验案】 胆道蛔虫病。女,31岁。劳动时,突然心窝区剧痛,出汗打滚,呕吐频作,吐出食物及蛔虫5条,并有昏厥。上年曾有2次类似剧痛发作,平时无胃病现象。来诊前已注射止痛针3次,仍痛苦表情,舌苔白滑,脉滑,心窝轻压痛。处以利胆汤加吴茱萸、乌梅丸。2天后复诊,诉服药后疼痛即缓解,未再发作。给西药驱蛔。1个月后复诊,一切正常,大便镜检无虫卵。

【体会】

1.久病入络之含义,不仅是血络瘀滞,实泛指脏腑器质损伤。如慢性胆囊炎,其组织结构损伤,局部血供不良,囊壁常呈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故影响胆囊之收缩功能。而活血化瘀药(如赤芍、姜黄、酒大黄或三棱,莪术等)能软坚散结,甚至可促使纤维组织重新吸收或疤痕组织变薄变软,从而使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2.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胆病宜选生甘草与赤芍。盖肝胆属木,郁则化火,发病较急,《丹溪心法》云:“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甘草”此谓甘草缓急迫也。赤芍治血涩作痛,《名医别录》言其“通顺血脉,缓中”,《药品化义》言其“泻肝火”。通过以上治案,古人经验可资信服。而白芍则适用于“肝胆气浮,恣肆横逆”之证,以其酸摄,非胆病通剂所宜。

3.泻肝胆木火,习惯常选用龙胆草、黃芩、黃连之类,然其味苦涩,常易引起呕吐,亦不宜久服,笔者认为治胆病郁火以蒲公英为首选,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尿之功,《本草衍义》谓其“化热毒”,屡试不爽。

【方源】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