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人花边(一)

 昵称52181946 2018-01-19

(注:本系列皆转引而来)

作者:发愤蛀书

 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

  这次蛀书打算乱弹唐诗。魏晋与大唐,这是两个最让蛀书怦然心动的历史时段,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风流的渊薮。王徽之雪夜访戴不见而返,晋人盛称其风流,今天要有人这么干,估计早就被送到非正常人类研究所当小白鼠了;贺知章金龟换酒,唐人乐道其放旷,搁在今天,回家肯定被媳妇抽得满地找牙。风流,那只是存在于诗歌中的传说了。蛀书之所以从故纸堆里翻出这些风流的往事,只是想告诉自己:其实咱还是可以活得更有诗意的。

  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乱弹,那俺就不准备遵守什么劳什子学术规范了,高头讲章就算蛀书做得出来,各位看官怕也耐不了这个烦。乱弹嘛,最好是整点八卦。如果蛀书的唐诗八卦能引起大家伙儿对唐诗这个风流渊薮的兴趣,就不枉俺浪费这番口水。不过,蛀书掘下这个大坑,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和时间把这个坑填满。反正,俺要开始了……

  

1、虞世南:初唐第一位诗坛大腕

     蝉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他的表字比较搞怪,这是因为他叔父虞寄无子,于是把虞世南过继过去,所以取“伯施”为字,意思是,这孩子是大伯家“施舍”的。

虞世南有个亲哥哥叫虞世基,熟悉隋代历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太陌生。强大的隋王朝二世而亡,虞世基有着极大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隋炀帝就是被以虞世基为首的烂人教唆坏的。

   不过,与其兄相比,虞世南可以算得上一代名臣。同一个妈生的,最后却一个成了大奸臣、一个成了大贤臣,颇耐人寻思。虞世南从小就沉默寡言外加清心寡欲,一心一意地读书写字,可以说是师长眼里的超级乖乖仔。世基、世南兄弟比较幸运,从小就跟着苏州名儒顾野王受学,一学十多年,学得极其忘我,以至于达到半个月连脸都懒得洗的地步,不知道他的同学对这位严重污染教室空气的邋遢鬼有没有意见。跟顾教授学了几年,虞世南写起文章来连一代文宗徐陵(就是编 《玉台新咏》 的那位徐太师)都啧啧称赞。然后他又跟着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书法,成了一代书法名家──虞世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得拜个好师父。蛀书也曾做了好些年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回过头看,生生是误了人家好子弟,想想就汗下如雨。四岁的时候,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了。小小年纪的虞世南悲伤过度,瘦得不成人样。陈文帝知道虞氏兄弟是难得的人才,多次派宦官到他家去照顾哥俩,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几年后,陈宝应在福建造反,虞世南的叔父虞寄身陷敌营,生死不明,小虞又开始为养父担起心来。所以尽管已除父丧,他还是坚持吃长斋,为养父祈福。直到好些年后陈军攻破陈宝应,虞寄回朝,陈宣帝才特意下令让小虞开始吃肉,免得耽误了发育。

   陈朝灭亡后,满腹才学的虞世基、世南兄弟俩同入长安,当时人们把他们比喻为吴亡后同入洛阳的陆机、陆云兄弟。当时还只是晋王的隋炀帝,听说了虞世南的名气,想把他请来做幕僚;跟晋王聘书一同来的还有秦王杨俊的使者,虞世南觉得谁都不好惹,只好以侍奉老母为借口,谁的面子都不给。不过,晋王志在必得,最后还是使用强硬的手段把他罗致到了自己门下。

   晋王杨广很有心计,后来成功地取太子杨勇而代之,住进了东宫。即位后,这位后来庙号炀帝的皇上酷爱南朝文化,当然极为倚重来自江南的虞氏兄弟。小虞清心寡欲,对功名不怎么上心;大虞则是十足的名利猎手,所以升官相当快,不几年就做到了内史侍郎———相当于皇帝的第一秘书。大虞富贵的时候,家里妻妾的吃穿用度都能跟藩王们一比高下了,可是小虞还是像以前那样,对生活要求不高,衣服用不着范思哲和皮尔·卡丹,有动物园淘的地摊货穿就行。

   不过,即便穿的是地摊货,也掩盖不住他的气质。这不,不修边幅的小虞就被一个著名的美女看中了。一天,有人给喜欢整些小资情调的隋炀帝送来了一枝合蒂迎辇花,他让大美女袁宝儿手持此花,侍立左右,号曰“司花女”。恰巧小虞受命在宫中起草诏书,袁美女好不容易见着一个大帅哥,看小虞写字帅帅的样子看呆了,全然不顾大醋缸隋炀帝在场。好在炀帝心情好,只是让小虞写首诗嘲弄一下这位憨态可掬的大美女。小虞写道:“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情,长把花枝傍辇行。”不知道这首诗写下来后,袁大美女对虞帅哥的崇拜之情是不是又加深了三分。

   好日子总是过不长的,喜欢声色犬马又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天天在扬州鬼混,终于把江山玩没了。宇文化及趁着乱势,把炀帝跟他的大臣全收拾了———包括小虞的马屁精哥哥虞世基。可怜的小虞,在老哥被杀的时候,哭着喊着要求用自己的命换哥哥的命,宇文将军就是不答应。还好,看在小虞没做啥坏事的份儿上,宇文没有杀他,而是挟持他北上。

   秦王李世民扫荡天下,一得到虞世南,马上如获至宝地委任其为自己的私人秘书,让他与房玄龄一起专门负责起草文书。虞世南书读得多,记忆力也相当惊人。有一次李世民想写一副 《列女传》 的屏风,可是大乱之后,找不着原书。一筹莫展之际,还是虞世南解决了问题———他凭记忆将全书默写出来了。后来人们找到原书,拿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虞世南跟他的马屁精哥哥不一样,虽然长得瘦弱,却有一副铮铮铁骨,一有机会就要向唐太宗进谏,以至于太宗感叹说:“要是大臣们都跟虞世南一样,我哪里用得着担心事情办不好啊!”也正是因为虞世南敢说真话,太宗才会对他格外看重。太宗曾经称赞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哪一绝都够让后人记住他。单就书法来说,精通此道的唐太宗就曾经放言说:“虞世南死后,天下无人可与论书。”后来的裴行俭也说:“褚遂良号称书法大家,但是要是没有好纸好笔,他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只有虞世南跟老夫,什么样的破纸烂笔都能写出好字来。”

   就诗来说,虞世南也算是初唐大家。唐太宗跟隋炀帝一样,也喜欢写些南朝宫体诗。有一次,太宗写好诗后命群臣赓和,虞世南正色道:“宫体诗是亡国之音,陛下写这种'体非雅正’的宫体诗,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恐怕从此诗坛都写这种软骨头的烂诗了。所以,我不能写。”太宗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他毕竟比隋炀帝有远见,所以还是接受了虞世南的意见。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写好一首诗就感叹:“钟子期死了,伯牙终身不复弹琴;虞世南死了,我写了诗给谁看呢?”于是令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的灵位前焚化,以表示对这位诗坛前辈的崇高敬意。


2、李百药:大难不死有后福 

  (代表作)咏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字重规,河北定州安平人。李百药小时候特可怜,体弱多病,还好出身名门,不担心没钱请医生;要是家里穷点的话,估计得像那个靠老婆每天抓几只活虫来疗伤的“新市民”兄弟一样惨。祖母赵氏夫人心疼孙子,特意给孙子取“百药”为名,期望这样能给这位小朋友带来好运;不过看起来效果显然不太好,长大后的李百药仍然是个“药”罐子,依然是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 

   不过还好,李百药是个神童。他老爸李德林也曾经是著名的神童,几岁的时候,德林读了十多天左思的《蜀都赋》就能背诵,记忆力相当惊人。当地人听说后,纷纷跑到他家里来看稀奇,还好李德林不像卫玠那么骄气,不然也要被“看杀”,这样就不会有李小神童的诞生了。李百药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有一天,他父亲请了陆乂、马元熙等数十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们在家里喝酒。文人在一起嘛,总免不了要酸一把,大家一起谈起了著名的海派作家徐陵的作品,说到“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取成周之禾”是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干的好事,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可是这“刈琅琊之稻”的典故出自何书呢?没有人知道。这时李百药站出来了,他说:“《左传》里说'鄅人藉稻’,杜预解释道:'鄅国在琅琊开阳县。’这就是典故的出处了。”一座十几个大学问家都大跌眼镜,如此神童,不能小觑啊。 

  李神童在隋文帝时就当上了太子舍人,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镇守扬州,听说他的名气后,重金聘请他来给自己当幕僚,可是小李不肯给面子。隋炀帝恼羞成怒,一即位,立马把他贬到桂林做司马。李百药一家行至太湖,遇到了做无本生意的山大王,银子钱被抢一空不说,还要取他全家性命。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跪求代父赴死,山大王一感动,居然把他一家子都无罪开释了。看来这啸聚山林的好汉们还是颇讲究“盗亦有道”的,如果遇到的是重庆那个不肯认亲爹娘的女博士,估计毫不客气就喀嚓掉了。 

  隋末大乱时,李百药成了杜伏威的行台考功郎中。杜伏威同学小小年纪,打仗倒是在行得很,做事、做人却明显心智不成熟。他一会儿怀疑李百药不忠,把他关进监狱;李百药写了一首《省躬赋》呈上去,他马上又把李百药放出来官复原职,也不管人家会不会吓出心脏病来。当时李渊的唐军已经初步显示出统一全国的实力了,于是在李百药的劝说下,杜伏威决定亲自赴长安归降唐朝,而派副手辅公祏及养子王雄诞(这是一员比小杜还猛的小将)留守江南。结果走到半路他又怀疑李百药使坏,于是派人给李百药送去一坛用石灰泡过的酒,想暗地里整死他(明里杀名士是傻瓜才做的事,小杜虽然是放羊娃出身,但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谁知道,药罐子李百药喝了这坛本来可以害死一个健康人的石灰酒,一通上吐下泄之后,不但没死掉,反而把一身病根都根除了,这才真叫塞翁失马啊。(蛀书友情提示:喝石灰酒一事切勿仿效,呵呵。) 

  杜伏威没有搞掉李百药,又密令辅公祏下黑手,可是王雄诞在这个时候充当了李百药的保护神。杜伏威走后,辅公祏野心开始膨胀,在江湖术士左游仙的怂恿下,也不管他的杜老弟还在长安做人质,杀了正在养病的王雄诞后,扯起了造反大旗。唐廷马上派出李孝恭、李靖两员名将,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心家给收拾了。 

  平定江南之后,不知道是哪个小人向唐高祖煽阴风,说李百药是辅公祏的同谋(李百药被迫接受了辅公祏吏部尚书的任命)。还好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了杜伏威密令辅公祏杀掉李百药的信件,这才平息了唐高祖的怒火,只是把李百药流放到泾州了事。 

  唐高祖不喜欢李百药,太宗却非常倚重这位大才子。太宗一即位,马上委任他为自己的专任秘书,还让他利用自己的学识,修改礼仪、起草法律文书。他老爸曾经在隋文帝时受命编辑《北齐书》而未成,所以后来太宗把这活儿也交给了他。别人编史书都要请一大帮人搞人海战术,李老编《北齐书》却是靠一己之力(加上他老爸留下的一点资料)。李百药也写诗,据说他的诗就是樵夫、牧童都能吟诵,蛀书读了他几首诗后颇为怀疑这种说法,李老诗歌的通俗程度可不能跟白香山比,总不得那时候的樵夫、牧童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吧? 

  唐太宗也喜欢在宫中搞诗歌竞赛,老掉牙的李百药便是他那个时候的桂冠诗人。现在的人回顾高祖、太宗两朝的诗坛概况,一般也就认为李百药与虞世南、王绩这三人值得一提。唐太宗自己也写诗,他写了《帝京篇》后命群臣赓和,和诗中李百药的是最出色的。太宗夸奖说:“李老先生真不错,人是老态龙钟了,写起诗来却还是生龙活虎啊。” 

  人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简直就是专为李百药准备的。你看人家接连三代人都给皇帝当秘书(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多牛叉。李老官做得大,学问更是不赖,文学、历史、法律以及天文等好些方面都是好手。而这一切,都是拜杜伏威那一坛石灰酒之赐,要不是那坛酒,李老恐怕早就歇菜了,哪里还能活到85岁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