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10)

 宿缘回家路 2018-01-19
大众日报 09-14 03:30

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后天的成就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基因。现在,科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开关,由后天环境决定它的开关是打开还是闭合。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遗传基因之间一直在相互作用着,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或多或少又可以为我们所控制。

槐北整理

天才生来就聪明吗

伟大的成就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动人心魄,甚至会让当事人心惊胆战。当10岁的美岛绿将帕格尼尼的华彩乐章演奏得优美绝伦时,听众的大脑中会闪现出什么念头呢?人们吃惊之余,会下意识地与自己进行一番比较:如果让你在同样的大提琴上用同样的琴弓拨动同样的琴弦,发出的呕哑之声,大概会将人们吓得竞相奔逃。

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看到戴维·贝克汉姆一脚吊射将球射进球门,或看到迈克尔·乔丹飞身灌篮,或看到老虎·伍兹将一个小球打出325码,落在离洞不到一尺的地方时,一种既兴奋又气馁的情愫便会油然而生:这些非同凡响的表演者,简直与我们不是同一类生物。

不妨称为鸿沟吧,我们感到在我们这样的凡人与超级成功者之间存在着遥不可及的差距。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寻求自我安慰:这类人有我没有的东西。他们生来就有,而我却没有。这些东西是老天给的。

这是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设想。《牛津英语字典》将天赋定义为:大脑的馈赠、天然的能力。20世纪,人们对天赋来源的猜测已经由神授转变为基因给予。但是,天赋的根本概念仍大体保持不变。杰出的能力是命运女神对某个幸运儿垂青的表示。

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媒体,以草率的态度、压倒一切的气势将这种观念迅速强化。这一观念之所以有市场,是由于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难以解释的神童和“杂家”现象:前文所述的这种惊人才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2.有关起蓝图作用的基因的神话:对天赋来源的简单粗暴的解释,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被驳斥。

3.缺乏有力的替代概念: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能够破除一切成见的有力证据,作家们因而也没有修辞学上的替代说法。

莫扎特神话

天赋传奇中最重要的一个,当然就是神话般的天才男孩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3岁时他便被人称为即兴演奏大师,5岁时被人称为杰出的作曲家。人们不知道他那令人叫绝的音乐天赋从何而来,连他的父亲都将他在萨尔茨堡的出生看做上帝的一个恩赐。

莫扎特的真实情况比这有趣得多,但却没有那般神秘。他的早期成就令人难以忘怀,这当然得益于他早期所受到的教育,他后来所表现出来的不容置疑的才华,便是这一过程起作用的明证。

莫扎特从出生之时起便接受音乐的熏陶,他的童年和其他人完全不同。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和教师,因出版指导书《小提琴演奏教程》而获得广泛赞誉。利奥波德曾梦想做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身为人父后,他开始将注意力从自己不尽如人意的事业转向孩子们的教育上。

作为一名宫廷作曲家,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他那个时代和他所处环境下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存在体。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他超越了时代。最终,他对技巧的关注,他训练幼儿的热切想法,被铃木镇一和21世纪其他一些讲师所广泛接受。但这种情况在18世纪实属凤毛麟角,世界上只有少数家庭内部拥有如此高水平的对音乐的关注度、技艺和上进心。

从幼年开始,莫扎特早早地就坐在钢琴旁边,模仿姐姐弹奏的乐谱。他的第一次弹奏就是这样完成的。随着乐感的快速提升,好奇心的越来越强以及家族的不断熏陶,他进入了一个快速进步阶段。

当莫扎特陶醉于音乐中时,他的父亲也渐渐地着迷于尚在蹒跚学步的儿子所散发出的音乐魅力,并开始集中精力地指导他,从3岁起,全家人便以指导、鼓励和不停地训练驱使着莫扎特超越他人。他被看做家庭的骄傲和经济来源,而他的表现也没有让家人失望。

莫扎特与1万小时定律

但是,童年的莫扎特一直也不是一个能够真正达到成年人水准的乐器演奏家。他的演奏比自己的年纪老练许多,但还是比不上那些技法娴熟的成年演奏家。莫扎特的演奏让王室如痴如醉,他的早期才华在当时极为罕见。今天有很多儿童都能将铃木教程或其他一些曲目演奏得像当年的莫扎特一样好。在针对儿童的强化训练中,此类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父母和教师的付出,具体来说:早期教育的结果、高水平的指导、不停地练习、家庭的培养。这个过程就像烹制一道精美的法式甜点,所有这些成分都必须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配比融合到位。任何地方都可能出错。这一过程难以预测,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

也就是说,在某方面出人头地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正确配置,还需要精神、策略、坚持以及时间;理论上,每个人都能获得这类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资源和机会,可以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这是由于存在着生理上和环境上的差别,以及大量的优势和劣势构成。但是,通过将天赋解释为一个过程,简单的基因决定论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人们无法再将能力出众或成功归因于某种基因或神秘的天赋。事实证明,真正的天赋事实上为我们大家所拥有,其可塑性和出众的配合性植根于人类基本的生物属性之中。

这一过程中的生理转变同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独立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任何领域内的高超技能都是在超过10年且不小于1万个小时的训练之下获得的(也就是平均每天3个小时)。从令人赞叹的小提琴演奏家到另辟蹊径的物理学家,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在达到1万个小时之前,没有人能在某一领域获得真正的成功。

事实上,与长期存在的迷思相反,莫扎特在事业上的成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新发现。作为一个早熟的孩子,同时又是一名尚没有达到成年人水平的音乐家,莫扎特身上那个伟大的作曲家在随着时间缓慢而稳步地成长,“那些认为我的音乐作品是轻松得来的人,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莫扎特似乎是为了阐述这样一个准确的观点,亲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没有人在作曲时能像我一样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发现潜能也需要时间

莫扎特小时候练习作曲的情形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早期的表现已经非比寻常。事实上,他较早的作品只不过是在模仿别的作曲家。据坦普尔大学的罗伯特·韦斯伯格称,他最早写于11—16岁间的7首钢琴协奏曲中,“没有什么是原创,或许都不应该贴上莫扎特的标签”。为了演奏小提琴及其他乐器,他基本上是在改编别人的作品。

过了大约10年时间,莫扎特在贪婪地吸收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之后,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批评家认为他在时隔第一部交响曲之后10年完成的《29号交响曲》,才是奠定他的地位的第一部作品。他第一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普遍被认为是9岁时创作的《第9钢琴协奏曲》,其实这已经是他第271部完整的作品。他的第一部歌剧杰作《伊多梅纽斯》,创作于3年之后,是他的第13部歌剧。

莫扎特在青少年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作品的质量,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产量。考虑到这一点,质量似乎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如果按年代来看莫扎特的作品,不难发现原创性和重要性明显地增加,进而形成了最后的3部交响曲,那年莫扎特43岁,这3部交响曲被普遍视做其巅峰之作。

其他人有实现如此卓越成就的潜能吗?

传统的先天-后天观念认为只有很少人具有这种潜能,但是相关研究将要告诉我们的那些清晰明白且令人兴奋的东西却是:没有人知道。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我们的极限在哪里,除非我们将自己提升到那里。搞清楚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真正极限需要数年和数千个小时的苦苦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