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 徙倚:徘徊。依:归依。③犊(dú):小牛。 ④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薇,是一种植物。 ⑤落晖:落日。⑥薄暮:傍晚。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 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 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 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
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
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 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 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 “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 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 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重到毓村宅有感 唐 白居易 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读这首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符离故居的那份深深眷恋。在《祭符离六兄文》中,诗人深情回忆他青少年时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 水南岸,符离东偏。其地则迩,其别终天……”话语之中充满着对符离故居的深切怀念。可见,宿州符离虽不是白居易的故乡,但却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中,并成为 他时常思念的地方。 乱后过流沟寺 唐 白居易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这首诗充满悲风杀气。据考证,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在的夹沟镇龙泉寺。该寺在夹沟镇大五柳风景区旁,四面环山,有沟有河、风光秀丽,物美人杰,是一个旅游踏青、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题流沟寺古松 唐 白居易 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驳落紫龙鳞。 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唐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1.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河南经乱: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汝南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争规模大,时间长,都在河南境内,白居易老家河南新郑,受到严重影响。) 2.关内:指现在的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地区。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10. 辞根:离根,离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 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 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 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 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 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 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 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 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 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 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 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 作。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 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 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 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笔簿长句之赠, 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唐 白居易 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 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 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朝来暮去多携手, 穷巷贫居何所有。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偶语闲攀芳树立, 相扶醉蹋落花归。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 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我年渐长忽自惊, 镜中冉冉髭须生。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 问我栖栖何所适,乡人荐为鹿鸣客。二千里别谢交游, 三十韵诗慰行役。出门可怜唯一身,敝裘瘦马入咸秦。 冬冬街鼓红尘暗,晚到长安无主人。二贾二张与余弟, 驱车逦迤来相继。操词握赋为干戈,锋锐森然胜气多。 齐入文场同苦战,五人十载九登科。二张得隽名居甲, 美退争雄重告捷。棠棣辉荣并桂枝,芝兰芳馥和荆叶。 唯有沅犀屈未伸,握中自谓骇鸡珍。三年不鸣鸣必大, 岂独骇鸡当骇人。元和运启千年圣,同遇明时余最幸。 始辞秘阁吏王畿,遽列谏垣升禁闱。蹇步何堪鸣珮玉, 衰容不称著朝衣。阊阖晨开朝百辟,冕旒不动香烟碧。 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宫花似雪从乘舆, 禁月如霜坐直庐。身贱每惊随内宴,才微常愧草天书。 晚松寒竹新昌第,职居密近门多闭。日暮银台下直回, 故人到门门暂开。回头下马一相顾,尘土满衣何处来。 敛手炎凉叙未毕,先说旧山今悔出。岐阳旅宦少欢娱, 江左羁游费时日。赠我一篇行路吟,吟之句句披沙金。 岁月徒催白发貌,泥涂不屈青云心。谁会茫茫天地意, 短才获用长才弃。我随鹓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惆怅知贤不能荐, 徒为出入蓬莱殿。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大底浮荣何足道,几度相逢即身老。且倾斗酒慰羁愁, 重话符离问旧游。北巷邻居几家去,东林旧院何人住。 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感此酬君千字诗, 醉中分手又何之。须知通塞寻常事,莫叹浮沉先后时。 慷慨临歧重相勉,殷勤别后加餐饭。 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五十身荣未为晚。 【注释】: 原题: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十四先辈昆季 汴河路有感 唐 白居易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返。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唯流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秋鬓,此日两成斑。 白居易是幸运的,睢南古原春草启其诗魂,宿州符离少女湘灵助其情思而成为“长恨歌主”,然而他的情感生活却是痛苦的、不幸的,其情感世界是寂寥的、落寞 的。这体现在他的宿州符离情结中。综观其诗文,其中26首情诗不乏对恋人湘灵的刻骨相思,对“不如村妇”的妻子杨氏的鄙夷,对生母的隔膜与无奈。他在以一 对三的纠结中痛苦挣扎,以侄为亲子,以诗为命伴,以思忆为慰藉,在深广的落寞中终其一生。 甬桥旧业 唐 白居易 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白居易与“符离五子” 白居易在安徽宿州符离东林草堂生活了22年,一直把符离当作他的故乡。虽在宦海风波之中,仍念念不忘符离。其幼年读书时,同当地著名的才子刘翕习(刘 五)、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六子。他们经常泛陴湖,留恋流沟寺,登五里山,诗酒盘恒,称盛会焉。在流沟寺写下了“惟有流沟天下寺,门 前依旧白云多”,五里山写下了“五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筒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中有云:“刘兄文高行孤 立,......是时相遇在符离......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张贾兄弟同里巷,乘间数数来 相访。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白居易集》第一册)。足见自居易与符离五子的友情关系。 白居易所结交的“符离五子”是其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挚友、诤友、益友。多年来,他们惺惺相惜,激励共勉,“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相继驱车长安 应试。“齐入文场同苦战,五人十载九登科”。白居易与“符离五子”这几个好朋友之中刘翕习(刘五)得中最早;二张应试名次靠前,只是美退连考两次方才告 捷;贾氏兄弟,沅犀运气欠佳,连考三年不中,白居易鼓励他“三年不鸣鸣必大”,后也得中。 白居易三十二岁时(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时任岐阳主薄的刘翕习写了一篇《秦中行路吟》寄给白居易,流 露出归隐之志。白居易写诗赠好友,对其诗文予以高度评价,称之“吟之句句披沙金”,并规劝好友“须知通塞寻常事,莫叹浮沉先后时”、“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 乡,五十身荣未为晚”。对朋友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离开符离之后,还多次回符离探望归隐不仕的好友刘翕习和贾氏兄弟。从其《新丰路逢故人》诗中“知君不得意,郁郁来西游”、“惆怅新丰店,何人识马 周”之句可以看出,白居易遇见的这位故人不是刘翕习,十有八九便是贾氏兄弟。因为诗中的新丰就在流沟寺、武里山附近。写此诗可能是机缘巧遇:白居易前往新 丰探望外祖母,同时探视在武里山隐居的刘翕习(刘五),路上巧遇故人,高兴之余,故赋诗以纪念。 关于白居易在符离的生活经历,志书亦有所载。如《道光宿州志》卷三十三“流寓”记:“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少时尝东游徐泗,寓居符离五载,日与刘翕 习、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同泛陴湖,游流沟、武里诸胜,诗酒盘桓,称胜会焉”。《宿州县志》记载:“白居易十一岁时随父亲白季庚移家来到符离, 十六岁在符离的'濉南古原’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宿州志》“艺文”门所载清蔡霖苍所作《过白香山韩昌黎符离寓居处有感》一诗:“符离古孔道,前 贤流寓多……白年方二十,五岁居此邑……”并且,在寄寓符离期间,白居易写下大量诗作。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拔萃登科,在被授校书郎之 后,始于次年移家长安,这才离开了其在苻离的故居(参见《宿州志》新志,页664)。据地方志,在白居易故居遗址上,后人还曾建过白公祠。后毁之,东林草 堂遗址犹存。对于白居易故居,后人亦曾写诗凭吊。如清人蔡霖苍曾写《过白香山韩昌黎苻离寓居处有感》一诗:“苻离古孔道,前贤流寓多。白韩二巨公,到处迹 不磨。白年方二十,五岁居此邑。每从刘使君,与张伯仲集。韩以仕建封(注:韩愈曾做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僚),三年羁客踪。建封殁乃去,而致足音 跫。今过两公宅,离离湮黍稷。何处共啸吟,渺然不可识。幸有遗文在,千年星日垂。《原道》《新乐府》,触目系人思。”诗人描写自己在路过韩愈、白居易在符 离寄寓之处时的感慨,诗中所写白居易“五岁居此邑”虽不恰切,但其对前贤的那份深深的崇敬之情,却充溢在字里行间。 白居易在符离期间,刻苦读书、勤奋写诗。关于其读书与写诗方面的经历,我们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可以看到:“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 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惶寝息矣。······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补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 四百首。”从《与元九书》,我们得知白居易在宿州符离期间写下了大约三四百首诗。其中最著名的是那首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送别诗的题材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写的就是常见的离情别意,其独 特之处在于构思。一般,送别诗常采用描写风云烟柳以渲染离情别意,或描摩别离者的形象以表达难舍之情。但白居易此诗,前六句对“原上草”进行描写,后两句 才切合题意抒发送别之情。诗中,诗人通过描写草的一枯一荣来反映人生的离合,用草的茂盛以表现别情的浓郁,从而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正是这首诗,让当时的 人们认识了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据说,白居易还曾因这首诗作而赢得当时诗坛名流顾况的垂青。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十六岁那年去长安,他携 带自己所作诗卷去拜谒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是一位无名小辈,并没有把白居易放在眼里,于是拿白居易的名字取笑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当他看罢白居 易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后,不仅连连赞叹,并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也。”于是顾况还为白居易张扬诗名,而“符离五子” 也分别在很多场合给予白居易高度赞扬。这一文坛佳话在《唐摭言》、《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斋漫录》、《全唐诗话》等书中都有类似记载。之后, 《赋得古原草送别》也一直被作为唐诗名篇而传颂不衰。后世历来诸多选本、鉴赏辞典多选入。如《唐诗品汇》、清徐增《说唐诗》、姚鼐《今体诗抄》、孙洙《唐 诗三百首》、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朱东润主编的高校教材、以及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主编的《唐诗鉴赏大辞典》等都曾选入此诗。由此可见白 居易此诗影响之大。 读书之余,白居易还时常在符离周边游历。符离夹沟有武里山、镇町寺山等山,唐时还有“陴湖”,白居易常携贾元犀、贾握中、张仲素、刘翕习、张美退等符离五 子“泛舟陴湖,游流沟,武里诸胜”。对于这个时期美好的游历生活,在若干年后诗人与故友相遇而作的诗中,我们还能看到他是多么难忘与回味:“……是时相遇 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莫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秋灯夜写联句诗,萶雪朝倾 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且倾 斗酒慰羁愁,重话符离问旧游。北巷邻居几家去,东林旧院何人住。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 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中,诗人回忆起自己当年和“符离五子”一起读书之暇的游历情景,真实细腻,且极富感情色彩。 寓居宿州和鲁望白菊作 唐 皮日休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 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 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 无由擿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宿州次韵刘泾 宋 苏轼 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著春衣。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 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 (泾之兄汴亦有文,死矣。) 【作者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南乡子 宿州上元 宋 苏轼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上片开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潇潇春雨中,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千骑”,极言人马之多。“试”,有尝试、初始之意。意谓,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按捺不住节日的欣喜之情,在这早春时节便争相出游了。第二句“小雨如酥落便收”的“收”字极为传神。干枯的土地一旦洒上小雨,即刻就吸收尽净,一个“收”字,把静物(土地)写活了。同时承接“小雨如酥”,可以想见春雨的绵软细微。 上片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感受。游客如云,小雨如酥,已令人消魂。加上还有清润可口的美酒供作者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不禁叫人留连忘返。“江东归老客”,大约是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 下片写宿州的元宵夜景。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两句分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观。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一个“乱”字,点出星火灿烂、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再看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翠欲流”这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联想。 以下三句是抒情。“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是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白云乡”是用典。《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淮南”,系路名,道名(宋时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第一州”,即指宿州。最后这几句,表面看是盛赞宿州,实则有双关意。“白云乡”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言在此意在彼,是深有寄托的。 宿州 宋 范成大 狐鸣鬼啸夜茫茫,原是官军旧战场。 土伯不能藏碧磷,三三两两照前冈。 宿“宿州” 明 周献玉 远寺钟声枕边低,绿槐荫重翠烟迷。 闲庭睡起不知晓, 山雨乍晴山鸟啼。 春日扈跸晚夹沟夜宿 明 王英 初雨过符离,云霞望欲迷。垂鞭信马去,傍辇听莺啼。 山绕行营外,溪回帐殿西。夜深闻鼓角,天近月华低。 隋堤烟柳 过宿州汴堤 明 彭勖 春风匹马忭河堤, 西望秦川路已迷。 只为看花人不还, 满沟烟柳乱鸦啼。 夹 沟 明 曾棨 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 马上行人相借问,计程两驿到徐州。 前两句是赞美夹沟的山川秀美,后两句是说驿路贯穿夹沟南北,时人也把夹沟誉为“淮北天府”。 乙亥宿州作 清 侯方域 宿州前路上, 衰草尚纵横。 大野龙蛇迹, 荒原雉兔行。 马饥鸣后队, 寇乱泊孤城。 将略书生在, 凭谁欲请缨。 宿州遇吴舒凫 清 王渔洋 昔作蓟丘别,闻栖陪尾山。泉水写明镜,遥岫列烟鬟。 岂意浮云迹,相逢梁楚间。符离今夕酒,闭阁不须还。 归次符离 清 王渔洋 万里归来两鬓苍,阅他南汉与南唐。 短衣射虎心犹壮, 重过苻离古战场。 南辕杂诗 清 曹寅 野山参差草飕飗,遥指飞云入宿州。 头白与厮相顾笑,马啼不似少年游。 红 桥 清 朱彝尊 春芜小雨满城隈,茅屋疏篱两岸开; 行到红桥转深曲,绿杨如荠酒船来。 宿州道中 清 袁枚 问路沙何阔, 思乡草又生。 客填茅店杂, 火傍马头明。 雪色遥争市, 河声欲进城。 施鞭共僮仆, 弹指记春晴。 蕲县怀古 清 孙开先 揭竿大叫击函关, 一旅轻将百二看。 楚国有人方舞剑, 汉家真主未登坛。 纵横天地开新局, 指顾风云发首难。 此处英雄曾逐鹿, 空余禾黍路高盘。 每从刘使君与张伯仲集 清 蔡霖仓 韩以仕建封 三年羁客踪 建封殁乃去 而致足音跫 今过两公宅 离离湮黍稷 何处供啸吟 渺茫不可识 幸有遗文在 千年星日垂 原道新乐府 触目系人思 甬上怀古 清 周国治 徐南形胜数仁州,望中郊原画里收。 濉水绿从梁制度,嵇山青自晋风流。 治方何武知无侣,书访桓谭尚有俦。 闵子祠前松数古,慈鸟犹自恋枝头。 甬上怀古 清 阮兆麟 隋堤漠漠柳丝丝,宿子城边忆旧时。 相岭云飞青作盖,濉溪风飐绿成漪。 亭高有竹传苏画,简断何人授鲁诗。 遥望筹河台上月,清光犹自照符离。 黄花洞 清 王泽澄 芳草芊芊一径斜,符离桥畔几人家。 我来寻觅黄花洞,不见黄花见杏花。 (附):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过此地游黄花洞,正值春季杏花盛开,题诗云:“草色青青云色霞,黄桥湖畔几人家。孤家面临黄花洞,未见黄花见杏花。”乾隆皇帝的诗当时即被官员刻在石碑上,立在黄花洞前,从此成了宿州市一大景观。 扶疏亭 清 苏元璐 寄来尺幅自徐州,雅构幽亭墨宝留。 高踞城头罗八景,符离风月一齐收。 过白香山韩昌黎苻离寓居处有感 清 蔡霖仓 符离古孔道,前贤流寓多。 白韩二巨公,到处迹不磨。 白年方二十,五岁居此邑。 每从刘使君,与张伯仲集。 韩以仕建封,三年羁客踪。 建封殁乃去,而致足音跫。 今过两公宅,离离湮黍稷。 何处供啸吟,渺茫不可识。 幸有遗文在,千年星日垂。 咏宿州八景 清 李心锐 符离晓渡 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 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 徐园芳树 寝殿巍然在,园高树树芳。恩波缘马后,汤沐赠徐王。 竹影摇风翠,松花带雨香。符离谁吊古,墓上几斜阳。 扶疏余韵 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谯楼暮鼓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霜风催画角,星月动谯楼。 响振三更梦,声传四野秋。渔阳同感慨,挝破古今愁。 闵墓松风 墓门风扫处,松老作龙吟。节夺权臣气,声传教子心。 芦花空洒泪,汶水自流音。德行齐颜氏,千秋俎豆歆。 烟寺晨钟 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 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谁向云中诉,悠悠断复连。 睢阳古道 揽辔睢阳道,山川感慨中。饭牛多隐逸,逐鹿几英雄。 柳剩堤边绿,尘消陌上红。符离谁住马,月照战场空。 相灵叠翠 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雨涤螺痕翠,云穿乌到青。 青烟团古寺,老树锁古亭。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状 唐 韩愈 伏聞今月五日營田巡官陳從政獻瑞兔,毛質皦白,天馴其心,其始實得之符離安阜屯,屯之役夫,朝行遇之,迫之弗逸,人立而拱。竊惟休咎之兆,天所以啟覺于下,依類託喻,事之纖悉不可圖驗,非睿智博通,孰克究明?愈雖不敏,請試辨之。 兔,陰類也。又窟居,狡而伏,逆象也。今白其色,絕其 也;馴其心,化我德也;人立而拱,非禽獸之事,革而從人,且服罪也。得之符離,符離實戎國名,又附麗也。不在農夫之田,而在軍田,武德行也,不戰而來之之道也,有安阜之嘉名焉。 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四方其有逆亂之臣,未血斧鑕之屬,畏威崩析,歸我乎哉?其事兆矣!是宜具跡表聞,以承答天意。小子不惠,猥以文句微識蒙念,睹茲盛美,焉敢避不讓之責而默默耶?愈再拜。 祭符离六兄文 唐 白居易 维贞元十七年某月某日,从祖弟居易等,谨祭於苻离主簿六兄之灵。呜呼!圣忘情,愚不及情,情所钟者,唯居易与兄。岂不以亲莫爱於弟兄,则莫痛於死生。斯亲也而有斯别也,孰能不哀从中来而失声?去年春,居易南游,兄亦东适,黟歙之间,欣然一觌,相顾笑语,相勉行役,中途遽别,情甚感激。孰知此别,为生死隔?矧兄遇疾於路,路无药石,归全於家,家无金帛,环堵之室,不容吊客,稚齿之子,未知哀戚,自古孔怀之痛,亦莫我之与剧!古人有言:“神福仁,天福敬。”又曰:“恶有馀殃,善有馀庆。”惟兄道源乎太和,德根乎至性,以孝友肥其身,以仁信膻其行,而位不登於再命,年不及於知命,何报施之我欺,俾吾兄之不幸!呜呼!已焉哉!既卜远日,就宅新阡,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苻离东偏,其地则迩,其别终天。惟弟与家人,俨拜哭於车前。魂兮有知,鉴斯文,歆斯筵,知居易之心茕茕然。 祭小弟文 唐 白居易 维元和八年岁次癸巳二月某朔二十五日,仲兄居易、季兄行简,以清酌之奠,致祭於亡弟金刚奴。呜呼!水一逝,不复再还,手足一断,无因重连,惟吾与尔,其苦亦然。黄墟白日,相见无缘,每一念至,肠热骨酸,如以刀火,刺灼心肝。况尔之生,生也不天,苗而不秀,九岁夭焉。昔权殡尔,濉南古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谙溶阒北次,就卑位於东偏,冀神魂之不孤,庶窀穸之永安。呜呼!自尔舍我,归於下泉,日来月往,二十二年。吾等罪逆不孝,殃罚所延,一别尔后,再罹凶艰,灰心垢面,泣血涟涟,松贾之下,其生尚残。昔尔孤於地下,今我孤於人间,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於归全,进退不可,中心烦冤,仰天一号,前苦万端。呜呼!尔魂在几,尔骨在棺,吾亲奠酹,於尔床前,苟神理之有知,岂不闻吾此言。尚飨。 齐东野语·符离之师(略) 南 宋周密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以张浚为枢密使,仍都督江淮军马,五月,兼都督荆、襄。浚既入 见,屡奏欲先取山东。时显官名士如王大宝、胡铨、王十朋、汪应辰、陈良翰等,皆魏公门 人,交赞其谋。左仆射史浩独不以为然,曰:"宿师于外,守备先虚。我能出兵山东,以牵制 川、陕,彼独不能惊动两淮、荆、襄,以解山东之急邪惟当固守要害,为不可胜之计。必 俟两淮无致敌之虑,然后可前。若乃顺诸将之虚勇,收无用之空城,寇去则论赏于朝,寇至 则仅保山寨,顾何益乎" 继而主管殿前司公事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亦奏乞引兵进取。浩曰:"二将辄自乞 战,岂督府命令有不行邪"督府准遣李椿以书遗浚子┉曰:"复仇讨贼,天下之大义也。然 必正名定分,养威观衅,而后可图。今议不出于督府,而出于诸将,则已为舆尸之凶矣。况 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节制未允,议论不定,彼逸我劳,虽或有 获,得地不守,未足多也。"武锋军都统制陈敏曰:"盛夏兴师,恐非其时。兼闻金重兵皆在 大梁,必有严备。万一深入,我客彼主。千里争力,人疲马倦,劳逸既异,胜负之势先形矣。 愿少缓之。"浚皆不听。 韩元吉以长书投浚,言和、战、守三事。略云:"和固下策,然今日之和,与前日之和异。...... 附: 隆兴北伐 隆兴元年(1163)、金大定三年宋孝宗、张浚为收复中原失地而发动的一次北伐。隆兴元年四月,因金入重兵压境,向宋索取海,泗(所在今江苏盱眙北洪泽湖中)、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商(今陕西商县)诸州及岁币,张浚请孝宗驻跸建康,建议先发制人,并以李显忠、邵宏渊所献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灵壁之策上闻。孝宗遂召见张浚,议出师渡淮,命李显忠、邵宏渊率军十三万先取二城。此事因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史浩持异议,力主慎重,三省、枢密院并不预闻。宋军渡淮后,先后攻占灵壁、虹县、宿州,但旋即溃败于符离(今安徽宿县)。全军资粮器械,损失殆尽。此后,宋军无力再战,北伐遂告失败,孝宗被迫与金讲和。 宋军攻占宿州 隆兴北伐的一次重要战役。隆兴元年(1163)、金大定三年五月,宋军收复虹县(今安徽泗县)后,即挥戈直指宿州。五月甲辰,金出兵拒战。李显忠率部大败其众,逐北二十里,斩杀数千人。宋军随即包围宿州,开始攻城。该月丙午,显忠麾下勇士杨椿首先登城,打开北门,宋军遂攻入城中。邵宏渊所部殿后,经显忠催促,方渡濠登城。宋军在巷战中歼敌约数千。攻占宿州后,宏渊欲发仓库犒劳士卒,显忠不可,移军出城,只以现钱犒士,军士皆不悦。宋军攻取宿州后,中原为之震动。捷闻,宋孝宗兴奋地说,近日边报传来,中外为之鼓舞,十年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大胜仗。 宋军溃于符离 隆兴北伐的一次重要战役。宋军于隆兴元年(1163)、金大定三年五月攻占宿州后,金军即出动主力,进行反击。五月辛亥,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军自睢阳(今河南商丘)抵达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宿县)。壬子,二军会战于城南,邵宏渊不援,显忠失利。次日,显忠率部出战,宏渊按兵不动,宋军大败,退入城中。金军趁胜攻城,为宋军击退。此日宋军虽歼敌八千,杀金河南副统孛术鲁定方,但伤亡数万,损失惨重。建康中军统制周宏、统制张渊,殿前司统制张训通、左士渊,马司统制张师颜,池州统制荔泽,统领李彦孚,宏渊之子世雄和刘侁等,因主将不协,战败畏诛,纷纷率部遁逃。显忠见形势不利,亦乘夜脱走。甲寅,金军追及显忠。宋军大溃,死者不可胜计。金军获甲三万副,所得兵仗甚众。此役宋军资器械丧失殆尽,主力溃不成军,难以再战。北伐因此而失败,宋廷被迫与金议和。 金向宋索取岁币和四州之地 大定三年(1163)、宋隆兴元年八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又以书索岁币及海、泗(今江苏盱眙北洪泽湖中)、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四州地。否则,将以兵戎相见。宋孝宗以书付张浚。浚以为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尚书右仆射汤思退则欲与和。丙戌,宋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持书回报。 宋癸未廷议和戎 隆兴元年(1163)宋君臣围绕和战展开的一场争论。卢仲贤以金索取岁币、四州之地和归正人诸条款返宋后,周操、陈良翰力沦其不可,主张勿与四州,待得陵寝之地,然后与岁币。宋孝宗亦欲只割泗(今江苏盱眙北洪泽湖中)、海。于是执政奏请召回张浚,令侍从、台谏于十一月集议讲和、遣使、礼数、土贡四事。凌景夏等主张遣使,与岁币,以四州换取陵寝之地和钦宗梓宫。黄中等认为四州不可与,周操等云地不可与,归正人不可遣,边备不可撤。钱周材等言四州决不可割。张浚、胡铨反对议和。张阐以为可议和、遣使,与岁币,但不可割地,主张胜而后与和。尹穑认为应与议和,可增岁币,勿弃四州。虞允文亦反对割让四州。廷议后,宋孝宗决定止誓书,留使臣王之望、龙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防等前往,谕金以四州不可割之意。否则,当追还使人,罢和议。 望先楼记 元 揭徯斯 出自彭城南门三百余里,有三峰依天,名曰鼓山。山中有声,如鼓自鸣,岁则大熟。其东北岭有二泉,下可灌田数十亩,其西北谷有泉南流,复折而东,为长沟,会于南河,以入于濉。泉水北涯,三峰之中有莹焉,是为刘氏之阡。而刘氏之居在其南涯,盖数百岁矣。 其居有望先楼,望其父祖而致其思也。楼之前三峰横陈,与鼓山相高,冉冉如画,可以坐见。楼之东有山曰“东山”,山多岩洞,皆神人真士所居,有跌坐一洞数十年不出山者。西有山曰“磨旗山”,樊哙磨旗之处。 盖彭城南至宿州百四十里,群山绵延,毓胜于此。故刘氏聚卒千百,历数百岁而不替益蕃。惟其德之积,山川之会,钟其蕴灵所至然也。今广平太守湛,扬声著实凡数十年,登楼而望,松楸在目。日月出矣,而思定省之无期,寒暑易也,而念温净之不再。抚泉渊之深远,知福泽之有本,览山岳之崇时,见积累之有基。于此而望其先,当何如其心也,然望直愈切,不如善继善述;求之愈至,不如寡悔寡尤。或出或处,顾瞻在前,或作或息,倏忽左右。曰:何以无怍于己,何以不辱其先,何以垂于后,然后望之之实,庶不负于斯楼也。广平公,字清甫,今子贤守也。子渤,方为翰林都事,亦有名焉。 附 《望先楼》诗一首 增生 高理章 百尺高楼接碧天,刘家世泽久绵延。 至今剩有残碑在,四面青山绕墓田。 乐亲园记略 明 曾显 人生大块间,其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与夫千窍万孔者,莫非亲之所遗。...... 宿州张侯留靴记 明 颜实 士君子居官莅政,有能致民心不忍舍于欲去之时者...... 重修扶疏亭记 清 王人杰 予生平有山水癖,遇崇岩邃谷,辄徘徊登眺,久之不能去。至如名贤胜士,流风余韵,散见于天壤之间面未尽湮没者,虽历岁千百,未尝不流连俯仰,想见其为人。盖自宦游以来至于今,发已种种,而此心犹如一日也。岁在壬戌,大儿锡蕃自铜陵蒙恩擢授宿守,迎余就养。宿故冲疲,境内山水未闻卓卓在人耳目者 而官舍亦荒颓特甚 予心窃闷然 其不乐也居顷之 按行署中 望署后踞城有亭名扶疏者 问诸宿人 佥曰 此宋苏长公轼之遗迹也 长公帅徐日 曾手画墨竹一纸遗宿守 宿守镌诸石 构亭贮之 颜曰 扶疏并种竹千竿 以益其胜 今石刻早已废 竹已荡然无余 而亭以长公之故 屡圮屡葺 尚岿然如鲁灵光云 予闻之喜甚 爰命扶其倾 补其坏 卫以曲槛 饰以疏棂 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当风日清美 便服曳屐 偕三四姻旧 循城阴而登焉 城既踞州之上 而亭复冠城之巅 凭栏南望 千家烟火 一览无遗 依城北瞩 则苻离远水 丰阜遥岚 东拂西萦 胥油油然 迥巧献伎于杖履之下 若乃麦浪翻风 荷香挹露 银蟾夜皎 玉屑晨飞 四时之观 亦皆有可乐者 然则宿地虽无名山秀水 而日登斯亭 不如崇岩邃谷中耶 予因之有感矣宿在春秋时 为宋都邑 洎秦二世 而陈隐王涉实崛起其间 予尝登城四顾 欲求子民故事与张楚驰骋经营之迹 既已化为荒烟蔓草 而区区一亭 徒以长公翰墨之遗 独得与闵里 桓山久而并峙 岂名贤胜士之流风余韵 果什伯于霸王哉 何 其 入 人 之深感人之切 更千百载 犹足令好事如予者 殷殷慨慕而不能自己也予 既 修 治 斯亭 以为晨夕登眺之所 异时者 尚将裹粮策杖往游于徐 升黄楼而眄河流 入云龙而招白鹤 以慰予平生山水之癖与怀古之情而后快 深惧斯亭而复就圮也 染翰记此 陷诸壁间 用告启来者 俾嗣葺之 乾隆岁次癸亥秋七月上浣记。 宿州正谊书院记(略) 清 饶元英 宿州正谊书院记书院之设,肇自南宋,所称:“白鹿”、“应天”、“嵩阳”、“岳麓”四大书院,实补胶庠所未备。...... 垫路叟传 清 邵景舜 垫路叟 齿豁而颜癯 行微偻 其冠 夏一草 冬一毡 仅露目以下 布衣草履 日持一锸一畚 取土石填路缺 路心凹者雨积水 以锸沟而异之 徐以土筑平予见之数年不改 窃怪之 人或以为笑 尝逢之西门桥头 以畚负数砖 覆平其所导之沟 予立与谈 询其意 曰 予昨导路心水 欲以便大车 复念为小车 行人碍是以平之 予曰 何虑之周也 询其年 曰 八十矣 王其姓 中孝其名 乡人也避乱而城居 因言曰 近日春多雨 麦苗伤 恐来岁必饥 复闻土匪近京师 是二者吾大忧之 予无能且贪 聊以平治道路 尽吾余年 问其日食几何 曰 秫饼二张 麦饭两箪而已 予曰 勉之 善无小 在有济 以叟之食 而 所 忧 若彼 尽力以利人又若此 现天下之享万钟 列方丈而所忧惟在得失 日尽力以自利而不顾其他者 其相去何如也 天之报施臾 必不爽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