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候德军总背着一个大铁罐,是个啥玩意呢?

 cocosyl 2018-01-19

图注:二战德军装防毒面具的罐子

这个铁罐或者叫铁桶是德军士兵用来装防毒面具的,由罐体、罐盖、闭锁机构和背带4部分构成,罐体采用薄铁板冲压成型,还增加了竖条状的加强筋来提高强度。罐子直径12厘米,罐高有两种,长国防军型高27.5厘米,短国防军型长24.5厘米。

每个罐子里面装有一具防毒面具,早期是M30式,后期为M38式(M30的材料是帆布,M38改为橡胶),一个备用过滤罐和一副备用镜片。

早期的罐体涂装为深黄绿色,后期逐渐偏向灰色,和德国国防军制服颜色相近,民用型的罐体涂装为全黑色。

由于德军在一战中率先使用毒气,并遭到英法军队的毒气战报复之后,深知毒气的可怕,也有传言说是希特勒曾在一战中被毒气短暂致盲,对毒气有心理阴影,因而极为重视这方面的防护要求,下令为每个德军士兵都配备一个防毒面具,并在1935年通过的《兵役法》中,在新兵训练中增加了如何避免化学武器侵害的训练。

为此,德国不仅专门研制了防毒面具,还生怕士兵因保存不善或磨损造成防毒面具破损,专门为其制造了一个结实的铁罐来保存。于是,我们便可在各种二战照片中看到,几乎每个战场上的德军士兵身上都背着一个防毒面具罐。虽然欧洲各国因为对一战时惨烈的毒气战心有余悸,在二战中并未使用毒气,但德军士兵仍一丝不苟的把配发的防毒面具背在身上。


德军士兵背着的铁罐,是防毒面具。

上图为德军士兵背着的防毒面具和存放防毒面具的铁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1月,德军在俄国边境的波兰小镇Bolimów使用含有溴代二甲苯的炮弹攻击。 而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则是在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之役中,德军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之后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估计至少有50965吨用于战争中。根据官方公布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而至少有85000人死亡。

上图为防毒面具

由于化学武器十分恐怖,因此之后许多国家的军队都配备了防毒面具。防毒面具能保护士兵们免于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有毒气体,完全覆盖鼻和口部。

上图为防毒面具其中一部分,过滤毒气用的滤毒罐

防毒面具分为过滤器和呼吸器两部分。过滤器主要就是一个滤毒罐。毒气经罐内多孔物质吸附而失去毒效。考察防毒面具的防护能力主要是看过滤器的防护时间、空气流阻力和气凝胶过滤效率。呼吸器是直接佩戴在人的面部,与过滤器相联接。

下面是防毒面具罐的一些细节图

上图为防毒面具罐的盖子,盖子内部有一个存放备用镜片的小盒

图为防毒面具罐

图为防毒面具罐内部

图为防毒面具罐盖子内存放的备用镜片(镜片是面罩上用的)


在各种二战影像中,德军身上的单兵装备花样繁多,挂满了全身,对于现代军迷来说,他们就是一个个行走的军品店。( ^_^ )这些单兵装备中有个惹眼的大块头:一个装防毒面具的圆柱形铁罐 - 防毒面具罐,成为区别于他国军队的重要标志。


防毒面具罐自1930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年,依长短可分为长国防军型、短国防军型二大系列,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1942年以后,长国防军型防毒面具罐被专门分配给陆军使用,短的被分发给空军与防空部队。

使用之前,瓦先来介绍一下它的结构。它主要由罐体、罐盖、闭锁机构、背带4部分构成,盖子是固定在铁罐上的。短国防军型罐高24.5厘米,直径12厘米,长国防军型高27.5厘米,直径与短罐相当。你不妨用尺子估算一下,反正瓦认为它不笨重哦

单手拿起直径12厘米的铁罐,对手掌偏小的人来说,是很费劲的。还好,它是用来背的。下面,哈雷教给大家正确的背罐方法

先系一个腰带

然后把长背带搭在左肩上 注意罐口朝右

最后用带尾钩的短背带钩住腰带

你就可以背着铁罐行军了

~~~

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团奇怪的气体,你已经隐约感到呼吸困难,这时请冷静下来,按瓦说的去做:

向下拉动闭锁机构的布条

使闭锁机构铁片与固定螺母分离

然后向上扳动铁片 罐盖即可打开

此时你只要从罐内抽出防毒面具戴在头上

就可有效免疫大多数毒气的威胁

戴着防毒面具战斗不等于进了保险箱,真实战场环境远比想象的复杂。剧烈运动中的磕碰、横飞的弹片,都可能损坏面具上的易损部件 - 镜片,毒气会通过破碎的镜片渗透进来。遇到这种情况,你只要打开盖子里面的隔舱,取出备用镜片,迅速更换,就能轻易消除危险。

然而毒气并不是次次都能遇到,在平时的战斗中,防毒面具不会轻易露面,但铁罐并不能有效保护面具免受磕碰。为此,德军为铁罐专门配备了一根有弹性的半圆环装铁丝,它可装在盒体与盖子之间,能够减少防毒面具与盖子的碰撞。此外,备用镜片也被一根细铁丝卡住,以防止掉落、损坏。

战斗中,如果一个士兵身上一尘不染,那他很有可能是逃兵。防毒面具一旦在激战中使用,难免会粘上大量烟灰、尘土,若不迅速处理,就会为日后的使用埋下隐患。细心的德国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为每个防毒面具罐配备了一块布,用于擦拭面具,使它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在各种有毒气体中,芥子气被称为“毒气之王”,它接触皮肤即可腐蚀人体。铁罐内的防毒面具可以保证人的呼吸系统、头部不受伤害,但其他裸露皮肤(如手部、身体)仍会受到威胁。为此,德军配发了防毒布单,与防毒面具配合使用。

只要披上它,就可有效避免芥子气对皮肤的侵蚀。最初,防毒布单袋被系在铁罐的背带上,但这让士兵感到不适,此后,一些士兵干脆用橡皮筋、皮带把它绑在铁罐上,这样既舒适,又便迅速取出布单袋。

▲一战德军士兵(左)、德国儿童参加防毒训练(右)

哈雷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铁罐的大量配发与德军重视防毒的历史传统分不开。德军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防化训练的军队之一,早在一战时期,德军就大量装备防毒面具。1935年的《兵役法》又进一步规定:所有新兵在训练的前8周内,必须学会防化学武器的基本技能。防毒面具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多数情况下,如果一名执行任务的士兵被发现未携带防毒面具罐,可要受严惩哦。╮(╯▽╰)╭此外,大量德国民众也接受了正规的防毒培训,节省了军队训练的精力。

其次,德国人对毒气的大规模使用也遭到各国痛恨。一战时期,德军最早使用毒气弹,二战中,大批犹太人更是惨遭毒气祸害。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为防止别国报复,德国军人不得不准备大批的防毒面具。

▲一战时期的希特勒

坊间还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广为流传:元首在一战期间曾经被毒气伤害过双眼,因此他对化学武器十分忌惮,德军士兵人人配备防毒大铁罐,即是元首意志的体现

但悲催的是,整个二战期间,同盟国并未用毒气同德军作战。毕竟,弥漫的毒气有可能伤到自己人。这个铁罐连同面具成了摆设。至于德军士兵为何仍坚持背着这“鸡肋”打仗,除前面所述原因外,坊间猜测可能还与德国人的性格有关:

一是谨慎过度之后的疑心病

毒气可能被同盟国士兵藏在某个角落里

二是强迫症式的呆板

不背这家伙总感觉缺了什么东西

满满的违和感!

如今,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这款铁罐和它的复制品仍继续在民间流通,成为广大军品玩家、户外驴友贴身的百变配备。你可以大开脑洞

用它来装食品、药品、水

把它改装成漂流瓶,带走你不愿说出的想法

用你的个性签名覆盖它单调的涂漆

对了,这家伙是金属的,分量足,手持背带把它甩起来,威力爆棚,关键时刻用它来防身也是不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