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红豆居士 2018-01-20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性情残暴,又荒淫无道。再加上元朝的种族歧视政策,人为地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古钱币鉴定出手156378-47680,敌视和欺压汉人和南人,激起民变。甚至最后有元朝大臣疯狂地提出了要把汉人中的“张、王、赵、李、刘”等大姓人杀光的想法。正是在上述的这些原因下,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元末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先后出现了几派割据势力,他们都独自称王,纷纷鼓铸发行自己的货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多种农民起义货币同时出现的局面。其中有张士诚一派势力占据苏州一带,国号大周,年号天佑,铸有“天佑通宝”钱;韩林儿一派势力割据安徽亳州一带,国号宋,年号龙凤,铸有“龙凤通宝”钱;徐寿辉一派势力割据湖北一带,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又改元天启,铸有“天启通宝”钱,第二年又改称天定,另铸“天定通宝”钱;朱元璋一派势力占据南京,自称吴王,铸有“大中通宝”钱。在徐寿辉一派势力中,其部将陈友谅崛起壮大很快,控制了天完政权,自称汉王,对其构成很大威胁,后来陈友谅索性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汉,年号大义,铸有“大义通宝”钱。元末农民起义军各派势力所铸的钱币,大多铸工精良,文字优美。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发行数量有限,流传至今的上述钱币已经十分稀少,因而显得尤其珍贵。

元末的各支重要起义军,都铸有自己的钱币,分别为韩林儿龙风政权的“龙风通宝”,徐寿辉政权的“太平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政权的“大义通宝”,张士诚政权的“天佑通宝”,以及朱元璋政权的“大中通宝”。其中徐寿辉的“天启通宝”被称为“徐天启”,它同明朝天启年所铸的“明天启”是两种不同的钱币,各有特点。

下面带大家欣赏一下元末起义军钱币:

张士诚政权的“天佑通宝”

张士诚 “天佑通宝”,中国古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张士诚铸。有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等四种。直读,楷书,无光背钱。其中小平钱背铭以'一'字,折二铭'贰',折三铭'叁',折五铭'五'。因行用时间短,流通区域狭小,存世量少,较为精美,所以经济价值较高。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张士诚政权的“天佑通宝”

元末 天佑通宝背贰,直径29mm,重7.5克,极美品。

韩林儿政权龙凤通宝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末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扶持下登基为帝,自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面文楷书“龙凤通宝”,由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龙字末笔短缺,”“凤”字下有一小点,字体端庄,钱背光而无文。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劲优美,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龙凤通宝存世比较罕见,是元末群雄铸币中的珍罕品种,仅有零星出土,有着高昂的市场价值和投资潜力。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韩林儿政权龙凤通宝

本品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韩林儿铸钱。元末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并铸龙凤通宝钱。此钱分小平、折二、折三等,钱体浑朴,文字遒美,传世甚罕。

陈友谅政权·大义通宝

元末起义将领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其头目徐寿辉,而于湖北武昌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并铸“大义通宝”。依天启、天定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色红褐,制作稍逊,泉界素有“精天定,烂大义”之说。“大义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分别为2.3、2.7、3.1厘米,规格工整,然略小于天启、天定钱,存世较少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陈友谅政权·大义通宝

元末起义军·大义通宝,元末陈友谅铸币。

朱元璋政权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大。 此钱铸造较为精美,并有一定的存世量,当属热门品种,有不错的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朱元璋政权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始铸于应天府(今南京)。该钱分前后两个铸期。一是,称帝前铸大中通宝。二是称帝后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续铸,背面铸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

本品为后期所铸,大中通宝背京为最少。本品整体绿锈覆盖钱体,包浆彰显熟厚真切,紧实自然,材质青铜质地,铜色老熟。背穿口干净,穿廓鼓凸规矩。钱文楷书书体,布局协调,笔力遒劲,书意凸显规范庄重。

徐寿辉政权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徐寿辉政权天定通宝

徐寿辉在湖北蕲水称帝后,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天启”年号为“天定”,并铸行天定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铸量远较天启钱丰富。“天定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光背无文。书法俊秀,文字同徐天启如出一手,风格绝似,制作精整。钱径分别为2.4、2.8、3.2厘米,形制规范,系起义钱中流传较多的一种美泉。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徐寿辉政权天定通宝

徐寿辉政权天启通宝

徐“天启”,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所铸。徐寿辉,卖布出身,今湖北罗田县人。也是靠红巾军发家,当时所创立的政权,实力仅次于韩林儿的“大宋”政权。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徐寿辉以汉阳为都城,改元天启,次年又迁都于江州,改元天定。上图的“天启通宝”就是当时的铸币。楷书对读,光背;币值,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制作十分精美,其钱体厚重足值,铜质精良,形制仿照元朝的至正通宝。“启”字首笔与二笔相连,与明天启文字有别;其书法端庄遒美。

当时发行这种钱币的地方,仅限于徐寿辉占领的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北等地),行用一年即止,目前“徐天启”存世不多;尤以折二钱最为少见,篆书折二更是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

对中国元末起义军钱币的探究

徐寿辉政权天启通宝

元末·起义军徐寿辉天启年间(1358)铸,中国古代钱币五十名珍之一。折三钱制作精整,存世罕少,钱文楷、篆成对,对读、光背,其中篆书钱尤为珍稀。两钱均出自北方,故锈蚀不重,品相俱佳,堪称精品。

楷书钱直径3.2厘米,重8.3克,篆书钱直径3.15厘米,重7.35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