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南北朝到宋代都有谁评论过山水画?

 天马行空_一画 2018-01-20

在我国历史上,从南北朝至宋代均有对山水画的评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画山水序》、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的荆浩《笔法记》和宋代郭熙《林泉高致集》。

宗炳的《画山水序》说明我国的山水画尽管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而他通过亲身的游历观察,对如何用绘画表现名山大川,创造性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描写方法。按照宗炳的论点去画山水画,其效果当然与东晋顾恺之所画的山水有了质的差别。可惜的是我们看不到宗炳留下的绘画手迹。可以肯定南齐的山水画较东晋有变化,即使变化不大,有了《画山水序》理论为引导,必然会加快山水画的演变过程。在当时作为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当以《画山水序》为代表。

荆浩《匡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的《笔法记》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荆浩提出了“图真”的艺术主张。认为只有形似是不够的,要“搜妙创真”,“度物象而取其真”。他还把谢赫提出的“六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有形病与无形病,他更重视自然规律的把握,“君子之风”的表达与有笔有墨,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与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幽谷图》(上海博物馆藏)

在我国绘画理论著述中,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著作。在《林泉高致集》中,郭熙认为山水画的创作目的,在于解决士大夫因做官而不能去欣赏自然山水的矛盾,所以他要求山水画不但要表现出“可行”、“可望”,而更重要的是要画出他的“可游”、“可居”。他特别注意到自然山水的形态仪表的变化能引起观赏者情绪的变化,“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在具体方法上,关于山水画的布置经营及山水、树石等相互关系与作用,都提出了应达到的标准,如“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等等。他还提出“山有三远”的看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林泉高致集》不但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创作的实践和理论,同时也代表了郭熙所处的时代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