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2016:高考作文题目的历史,为什么它屡遭吐槽?

 jimmyliusss 2018-01-20

不废话,直入主题:

1951:

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

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记一件好人好事

 

1953: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

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

我的母亲

 

1958:

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

 

1959:

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

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

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

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

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

谈革命与学习

 

每年高考最能引发社会议论的便是语文作文,理由嘛很简单,这一题目无任何门槛,上至著名作家、中文系教授下至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发表见解,甚至微博上的各种网红公知也可借此喷一喷体制。因此高考作文不仅影响考生的成绩,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然了,近年来的各省作文题目,大都免不了遭受疯狂吐槽,得到赞扬的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网络文化的体现——解构经典、解构权威,另一方面题目本身的问题也难辞其咎。以新鲜出炉的2016年为例,

 

九省使用的全国卷一:


这个漫画……究竟是在讲什么?不知大家怎么想,我的第一反应是:

 

左边的我在上小学,只要考不了双百就会被批评。

右边的我上大学了,只要不挂科,怎么都行。

 

随后,网络上大家的构思令我笑喷:



大学生的心灵果然是相通的:



高考作文屡遭吐槽的问题就在这里——材料表达的意思太模糊。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现在高三作文训练,很大的精力花在了“如何审题”上面,老师始终强调“千万不敢偏题啊同学们,一旦偏题不管写得再好也是40分以下了”。结果好好一道作文题硬生生变成了阅读理解,大家提笔前总是战战兢兢揣摩“圣意”,交卷后又提心吊胆,实在失去了作文考试的根本意义。

 

但是,其实这锅不能由出卷人来背,他们也是一片好意。

 

五六十年代的作文大家看到了,题目很好理解,绝对不会偏题。可这些题目的问题在于,太好猜了,都是当年最热的话题,村里面种田的老伯伯都能猜中,哪用得着现在那些神棍天天“高考押题预测”。

 

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后逐渐探索新的作文命题方式。

 

78年、79年的作文是缩写和改写,严格来说甚至不能算“作文”,完全不考察学生思想,只是一道大一点的阅读题。

 

80、81年是读后感,有点类似材料作文。

 

之后又尝试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都有各自的问题。

 

话题作文的话,话题过大很容易被预测或日常练习到,比如诚信、助人为乐等。话题过小又容易把题目出偏出怪。

 

命题半命题作文的问题在于,容易出现套作现象,准备好几个素材碰见题目就往里面套。江湖上流传的作文素材八大金刚,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1000万考生,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啊……


经过尝试,阅卷组们逐渐发现,漫画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效果最好,最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这就成为作文的主流。

 

可是,事情的发展逐步出乎了最初的预料。

 

命题老师的本意是,让考生把给出的材料、漫画当作一个承载他们思维起飞的跳板,帮助考生跳向更广阔的空间去。(试想一下,如果考场上看到作文题是:题目不限文体不限内容不限随便想写什么写什么,反而让人无从下笔)比如2004年全国卷: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其实材料就是A所讲的故事,BCD的话是在引导考生,对于“聪明人”开导老太太的观点可以选择支持(B),可以选择质疑(C),也可以选择反对(D),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讲得通透,就可以拿高分。

 

可是交到基层阅卷老师的手里,这标准可就变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这话稍有不合适,大家理解个意思)。

 

高考阅卷是一项极为辛苦的职业,工作量大、工资低、要求严格。同一篇作文要由两位老师分别打分,分差超过5分(好像是这个数,记不太清除了,欢迎指正)则需要找到阅卷小组组长单独评定,非常麻烦,而且老师每天有要求完成的数量任务。

 

可是问题在于,作文也属于一件文艺作品,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常常是一件主观的事情,读得越快主观性越强,不同老师的评分相差甚远。

 

终于,老师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作文审题立意上下功夫。在判卷前拟定评分细则时,从立意上面直接把文章分成三六九等。

 

比如说,以上那则材料,最佳立意就是B,改变思维角度,这个立意的作文从50分开始往上打。

次一级的立意,C,质疑这一观点,这个立意的作文视其具体内容在45-50分之间。

再次一级的立意,D,反对这一观点,这个立意的作文40-45分。

其他立意一律属于偏题,40分一下。

(仅仅打个比方,我不知道当时的最佳立意是什么)

 

这样的话,同样一篇作文,每个老师的评分都差不了多少,因为从你文章第一段立意的时候,分数基本已经锁定在一个小区间内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作文练习成了“最佳立意”联系,从这个时候开始,本来是作为承载考生思维起飞跳板的作文材料,转而变成了束缚考生思维延展的囚笼。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作文题目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

 

所以,我一直认为,想要提高高考作文的质量,不仅仅要改革试卷题目,更要对阅卷制度进行改革。又累压力又大钱又少,一线优秀教师不愿意判卷,许多研究生成为阅卷主力,这对于考生本身就是一件极不负责的行为。

 

祝愿高考乃至全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公正透明,也祝愿每个踏实努力的人都能有应得的收获。


 


很久不讲语文,重新谈起来感到非常亲近。对了,明天继续高考语文系列,来和大家聊一聊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篇满分作文,那也是迄今为止最打动我的一篇作文,1497字,字字真情流露,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党史、长征系列暂且放一放,高考才是这几天全国最大的决定近千万人命运的事情嘛。


很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