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话,直入主题: 1951: 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 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记一件好人好事
1953: 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 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 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 我的母亲
1958: 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
1959: 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1961: 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 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 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 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 谈革命与学习
每年高考最能引发社会议论的便是语文作文,理由嘛很简单,这一题目无任何门槛,上至著名作家、中文系教授下至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发表见解,甚至微博上的各种网红公知也可借此喷一喷体制。因此高考作文不仅影响考生的成绩,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然了,近年来的各省作文题目,大都免不了遭受疯狂吐槽,得到赞扬的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网络文化的体现——解构经典、解构权威,另一方面题目本身的问题也难辞其咎。以新鲜出炉的2016年为例,
九省使用的全国卷一: 这个漫画……究竟是在讲什么?不知大家怎么想,我的第一反应是:
左边的我在上小学,只要考不了双百就会被批评。 右边的我上大学了,只要不挂科,怎么都行。
随后,网络上大家的构思令我笑喷: 大学生的心灵果然是相通的: 高考作文屡遭吐槽的问题就在这里——材料表达的意思太模糊。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现在高三作文训练,很大的精力花在了“如何审题”上面,老师始终强调“千万不敢偏题啊同学们,一旦偏题不管写得再好也是40分以下了”。结果好好一道作文题硬生生变成了阅读理解,大家提笔前总是战战兢兢揣摩“圣意”,交卷后又提心吊胆,实在失去了作文考试的根本意义。
但是,其实这锅不能由出卷人来背,他们也是一片好意。
五六十年代的作文大家看到了,题目很好理解,绝对不会偏题。可这些题目的问题在于,太好猜了,都是当年最热的话题,村里面种田的老伯伯都能猜中,哪用得着现在那些神棍天天“高考押题预测”。
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后逐渐探索新的作文命题方式。
78年、79年的作文是缩写和改写,严格来说甚至不能算“作文”,完全不考察学生思想,只是一道大一点的阅读题。
80、81年是读后感,有点类似材料作文。
之后又尝试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都有各自的问题。
话题作文的话,话题过大很容易被预测或日常练习到,比如诚信、助人为乐等。话题过小又容易把题目出偏出怪。
命题半命题作文的问题在于,容易出现套作现象,准备好几个素材碰见题目就往里面套。江湖上流传的作文素材八大金刚,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经过尝试,阅卷组们逐渐发现,漫画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的效果最好,最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从本世纪初开始,这就成为作文的主流。
可是,事情的发展逐步出乎了最初的预料。
命题老师的本意是,让考生把给出的材料、漫画当作一个承载他们思维起飞的跳板,帮助考生跳向更广阔的空间去。(试想一下,如果考场上看到作文题是:题目不限文体不限内容不限随便想写什么写什么,反而让人无从下笔)比如2004年全国卷:
其实材料就是A所讲的故事,BCD的话是在引导考生,对于“聪明人”开导老太太的观点可以选择支持(B),可以选择质疑(C),也可以选择反对(D),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讲得通透,就可以拿高分。
可是交到基层阅卷老师的手里,这标准可就变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这话稍有不合适,大家理解个意思)。
高考阅卷是一项极为辛苦的职业,工作量大、工资低、要求严格。同一篇作文要由两位老师分别打分,分差超过5分(好像是这个数,记不太清除了,欢迎指正)则需要找到阅卷小组组长单独评定,非常麻烦,而且老师每天有要求完成的数量任务。
可是问题在于,作文也属于一件文艺作品,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常常是一件主观的事情,读得越快主观性越强,不同老师的评分相差甚远。
终于,老师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作文审题立意上下功夫。在判卷前拟定评分细则时,从立意上面直接把文章分成三六九等。
比如说,以上那则材料,最佳立意就是B,改变思维角度,这个立意的作文从50分开始往上打。 次一级的立意,C,质疑这一观点,这个立意的作文视其具体内容在45-50分之间。 再次一级的立意,D,反对这一观点,这个立意的作文40-45分。 其他立意一律属于偏题,40分一下。 (仅仅打个比方,我不知道当时的最佳立意是什么)
这样的话,同样一篇作文,每个老师的评分都差不了多少,因为从你文章第一段立意的时候,分数基本已经锁定在一个小区间内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作文练习成了“最佳立意”联系,从这个时候开始,本来是作为承载考生思维起飞跳板的作文材料,转而变成了束缚考生思维延展的囚笼。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作文题目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
所以,我一直认为,想要提高高考作文的质量,不仅仅要改革试卷题目,更要对阅卷制度进行改革。又累压力又大钱又少,一线优秀教师不愿意判卷,许多研究生成为阅卷主力,这对于考生本身就是一件极不负责的行为。
祝愿高考乃至全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公正透明,也祝愿每个踏实努力的人都能有应得的收获。
很久不讲语文,重新谈起来感到非常亲近。对了,明天继续高考语文系列,来和大家聊一聊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篇满分作文,那也是迄今为止最打动我的一篇作文,1497字,字字真情流露,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党史、长征系列暂且放一放,高考才是这几天全国最大的决定近千万人命运的事情嘛。
|
|
来自: jimmyliuss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