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贤之路并不遥远

 书童的主人 2018-01-20


成大事者

以识为主


圣人,在古代应该是与佛、仙同一级别存在的,在中国文化中指那些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即“才得全尽谓之圣人”。譬如中国社会推崇的儒、释、道学说就分别对圣人的标准进行了划定:儒家讲求入世的中庸之道,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圣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佛家则是以慈悲救度为己任,注重探求出世的方法,强调圣人不仅要能做到以慈悲为己任,还可以去积极出世,探求生命之外的境界;道家与佛家类似,不同的是主要用清心寡欲,无为而为去探求出世之道;以上三点,是中国古代对于圣人的要求和界定,看似难如登天的圣人准则,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呢?或者说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做到向圣人靠近成为一个圣人呢?

曾国藩

(1811-1872)

晚清名臣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晚清的一位大名人——曾国藩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走上圣贤之路的。为什么说曾国藩是个资质平庸的人呢?我们都知道古代是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秀才是通过初级的考试——院试选拔出来的,院试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考,而曾国藩院试考了六次都名落孙山,而与他相关的人物如他的学生李鸿章17岁通过院试,同僚左宗棠14岁,而天资聪颖的梁启超更是11岁就考取了秀才。足以见曾国藩的天资的确是个短板,故梁启超对他有评价说他虽然才德深厚,但在众人中属最鲁钝。

上面谈到的天资方面,在性格方面,他也是十分浮躁,一点儿也坐不住,在今天我们的星座学上讲,这和他射手座的星座属性也是极其吻合的,比如他在刚成为进士进翰林院学习时候,就有一个大爱好是爱看杀人,常常一听哪里有杀人就急着跑去看;另一个性格上的缺点是为人傲慢,别人开始对他的评价是无处不着傲慢之气,什么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例如与同乡遇事争吵,他们互相指鼻谩骂,毫无文人的形象和修养,同时譬如虚伪、好色等方面他也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了许多例子去佐证他的性格缺陷。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天资鲁钝、性情又丝毫都和圣贤搭不上边的平庸之士如何走向圣贤之路的呢?这不得不从他三十岁的转变说起。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即这时做事要在于礼,言行要很得当。曾国藩在他三十岁这一年立下了学做圣人的标准,并且用写日记的方式来督促反省自己,一步步地向圣人靠近。他每天都恭恭敬敬地用楷书写日记,日记中规定的是要“严几”,即通过注重细节,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在日记中反思一天的事,包括说过的每句话,脑中闪过的每个念头,都要一一详尽地记录在日记里。日记中提到改过要立刻、马上,不随口夸别人,评论夸奖人要慎重、不虚伪等,以上这些都是他如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一步步向圣人靠近的,而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自我挣扎和斗争,这也是通往圣人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如何坚持写日记,每天持之以恒方面,他通过将日记给他人看,在朋友中间传阅,让朋友进行批注的方式坦诚公布错误、习惯。并且在坚持之初应采取大火猛炖,之后小火温炖的方式去坚持。由此使得这一行为坚持了一生,并在晚年时候时常通过将自己的日记抄写下来用书信的方式去达到训诫家人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圣人是没有天生的。曾国藩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就可以成为超人、圣人,使得胸襟更扩展,见识更高明,气质更纯净。

年无分老少,

事无分难易,

但行之有恒,

自如种树畜养,

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曾国藩

最后小编用了曾国藩的一句名言做结,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做的事不论难还是易,关键是有恒心,这样就能像种树养牛一样,不知不觉间一点点长大。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