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棋到底是怎样的教育》【二】

 小鱼儿的志远 2018-01-20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照妖镜 心佛与心魔 围棋心经 紧箍咒 人生高起点 心智双全 佛的种子 爱心是通路 聚合

中国老话往往有大智慧,比如“事出反常必有妖”(毕竟是对阴谋论最敏感的民族),但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人少,每次睁眼跌倒在同一坑里的人居多,这在围棋盘上也十分常见。

在Alphago降临人间之前,我们觉得职业棋手象山一样不可逾越(指思想,非技术),直到智能AI把我们带上山顶以后,我们才看到山外的天空,是那么遥远广阔,那么多“反常”的思维竟然都是好棋,许多我们信奉了三十年的棋理成了“一览众山小”。

或许在无情的AI眼里,人类才是反常的(已经让人类三子),“妖气”很重,如果连职业棋手都有那么多漏洞,业余爱好者岂不是如筛子一般……

一般《西游记》里的妖在神仙面前便现了原形,Alphago是哪一级神仙,我们还不得而知……围棋代表着人类战略思想的最巅峰,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中也有很多身边的“妖”和心中的“妖”,是我们根本看不见的!

围棋的妙在于网和节点,棋子虽不动,但全盘的“气”时刻在流动变化(网格传导),有的点可能突然失去价值,有的点却变得十分重要,双方都在聚气(阴阳相抵),形成了脉和穴位。棋形不佳,气不通,穴位就堵塞,棋势就变坏;双方谁先生根,棋势就厚,(己方)阴阳协调,“元气”就足,跟中医是一个道理......

围棋每一步都在寻找最佳的生长节点(对方是阻力),以保持气的循环畅通,直到某方气绝而终局(无处落子),则后绝者获胜(也就是占地多者),最小可只多一个空点(领先一口气就赢了)。这一套系统正是宇宙运行了亿万年的生命竞争机制的模型

教育就是思想的生长,只有系统化才能称得上教育,围棋堪称最完美的思想(语言)体系,是灵魂的游戏,是修心之路……不走心的教育,无论外表包装多么光鲜,都将无法适应“后Alphago”时代,这是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终将不可持续,注重心性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个趋势从近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和走向也能看出来,只满足眼球的“小鲜肉”和疯狂特效,已经越来越对不准大众的心率,好莱坞套路也早已不是神一般的存在,票房破纪录的电影都是走心的(能激发强烈共鸣)。《战狼》的意外登顶(亚洲首次进入全球票房百名榜),也暗示着心的聚合力量之强大(1.4亿人次),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也已经有了逆袭的底气。这个底气来自于短短十几年,中国经济、工业、军事、科技、外交的全方位逆袭......

然而,中国若想重回大国自信,文化是最后必须逾越的巅峰,教育则是防止山体滑坡的树根,植树造林无法急功近利,至少要有领先二十年的眼光。围棋教育并非一定要孩子长成大树(高手只是凤毛麟角),而是重在培养文化的生态系统,以棋传道,触类旁通,帮助孩子学会生根,学会正向(向阳)生长,自我成长!

围棋教育与传统文化是鱼和水的关系,只一部《西游记》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与围棋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西游记》的真相

我认为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被低估的,这不是一部哄孩子的神话故事,大人能读懂《西游记》的也是少数。概括地说,《红楼》讲”情“,《水浒》讲”义“,《三国》讲”智“,《西游》讲”心“,唯有”心“最不易被识,其重要性又远在其它三者之上!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即做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有心“之人,堪称完美。当然,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情义心智”,侧重点不同而已,层级丰富,引人入胜,尽显中国文化气蕴之厚。

《西游记》看似扬佛抑道,实则同宗同根;看似最浅,最娱乐,实则隐藏最深,这一点很像围棋,凡能天长地久者,必然是走心的,必然是以有限包容无限。

中国人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长大后才能隐约懂一些内涵……通常概念里,孙悟空是正面形象,造反有理,总被冤枉,拥有72般武艺,是人生赢家;唐僧是最无能而又愚昧的领导;玉皇大帝、各路天神是愚蠢的官僚;妖怪丑陋、贪婪、笨拙,能一眼能认出来……小时候读《西游记》,基本是被这样灌输的,打打杀杀很过瘾,长大后才明白过味来,全被灌反了。

《西游记》不是童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当真生活在一个充满“妖”的社会,“妖”的背后都有神的力量……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再去解读《西游记》,才能还原出人生的真相,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该好好读《西游记》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真正教化意义的传世之作!一部深刻解读人、妖、神(佛)关系的伟大作品!只有当读者自己成为“取经人”,身临其境,突破心障的时候,才会明白:妖魔近在眼前也是难以辨认的;神仙帮了我们也是不领情的;顽固不化的孙悟空是愚蠢的;糊涂的唐僧才是高明的……

原来,现实社会的妖与《西游记》里一样的五花八门:有电话诈骗的妖,盗取银行密码的妖,传销洗脑的妖,作弊一条龙的妖,偷拐孩子的妖,做伪劣食品的妖;做恐怖分子的妖和暗中资助恐怖分子的妖,遇见装神仙的妖最无奈……股市里的妖“吃人”以千万计;媒体则最喜欢妖魔被天使化,天使被妖魔化,能把“倒地的老人不能扶”吹成中国“最大”的妖……

孩子们在今天的社会能长大当真不容易,好不容易长大了还是会被妖捉了去……不久前,一位满怀希望走入社会的女大学生,刚领到1万元助学金就被诈骗电话骗走,羞愧而自杀……脆弱的神经竟承受不起生命之轻,映射出教育着了魔。每座冰山一角(极端特例)下面都有着千万个隐患。

谋财害命的是小妖,有“神”罩着的是老妖(时刻惦记着唐僧肉)……回想七零后小时候生长在单纯的社会,结伴走路上学,没有家长送,夜不闭户;如今的七零后家长,根本不敢离开孩子半步……零零后们远比七零后难教育,社会复杂是因为人心复杂了,物欲一旦膨胀,必然催生妖魔,虽然,妖们都是神们有意无意放出来的,而这才是真实的社会,无可逃避!

有形的妖还可以防,看不到心中的妖最可怕,心魔最容易伤害亲近的人,可能使自己蒙受了财产、感情、资源、机会的损失,却毫不知情,继续往坑里跳......

所以,“化解心魔”是唐僧带悟空去取经的真正意义,路上的妖怪都是“演员”,心中无妖则遇不到妖。“真经”本身并不能救人,能拯救自己的正是漫长的取经路,须亲身修行,直练到心中无魔(被抑制不是被消灭),就不惧怕任何妖,俗称不贪即不会上当。人怕妖,佛不怕,练就“佛心”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围棋像一部抽象的“心经”,令无数棋迷向往,化作无数条取经路,每一盘棋都是降妖除魔,除的正是“贪嗔痴”的心魔,但若方法不对,陷入贪嗔痴,反而助长心魔。幸有AI围棋的降临,有如神助,有如照妖镜,能帮我们认知心魔!

没有背景的妖怪可以一棍子打死,心魔却像田中草,只能慢慢地修,边除边长,难以尽除。人与心魔的斗争终其一生,人生的西游记没有尽头……

有人戏言,一部《西游记》支撑了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这都得益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解构了《西游记》,释放出空前绝后的能量,根源当然还是《西游记》本身内涵无限。能看透《西游记》真谛的是少数人,被《大话西游》放大以后,使大众内心产生了普遍的共鸣,所以影响力能持续20年。

读《西游记》不会有人落泪,看《大话西游》则要经历大笑、大哭、大惑、大悟的颠三倒四过程,经历过各种苦味人生后,人们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了《西游》情怀,看似荒诞的一切突然变得那么真实,梦与现实几度调换,人生五味的最后一道都是“无奈”......(参见另篇《最漫长是心路——围棋与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更像是一部信手拈来的无心之作(无心才能走心),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可再现!人生亦是如此,在没有意识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最该珍惜的!患得患失太多,心就堵了......

得果知因,不知因果,得因知果,”是人、妖、神的三重境界!非《大话》式穿越难以识破。围棋的每一步都是复合的“因”和“果”,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时空、训练“解读因果”。每个人的心都是人性、妖性、神性共存的,只不过显现比例不同决定人的定位,受教育程度决定人显露的本性。围棋就是一个多层级展现“人、妖、神”冲突的舞台,就看你能练到哪一个层次,和觉悟到哪一个层次。

想要理解真正的教育,一定要重读《西游记》,至少设法解读原著的精髓。

西游的教育内涵

《西游记》的整体构架和人物设计相当巧妙,咱只说两大主角,从教育的角色看,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隐喻的正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每一个宝贝唐僧的背后,都有一对猴急的父母。父母把孩子养大成人的过程,便是降妖除魔的万里取经路!

很多不幸的家庭教育就是因为角色错乱,以唐僧的方式护送唐僧,早早一起被妖怪吃了;以悟空的方式管理悟空,会闹得天崩地裂。只有唐僧才能降得住悟空,只有悟空才能保得住唐僧,这样的绝配才能上路,才能走下去!

父母+孩子就是一个信念无比坚定的取经团队。不懂得角色转换的父母,一直用错误的方法,滥用金箍棒,直到被五指山重压,方才醒悟。不过,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父母的天性,大多数父母最终都会放弃花果山,戴上紧箍咒,义无反顾地走上取经路……大话西游看似讲的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借题发挥,隐含的是心的觉醒,感觉到责任才能觉醒

人生大概只有两种定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从社会角度说,家庭教育是更为重要的管理,即使没成家也要时刻面临自我管理,没有管理好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是妖猴……不管父母能给孩子怎样的起点,他都要面临从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他的人生都将是一部漫长的《西游记》!取经的意义在过程,孙悟空不能直接飞到雷音寺把真经背回来给唐僧,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陪着唐僧走过去;父母也休想把自己的意念和财富简单粗暴地传给孩子,而必须一点一滴陪伴他长大,把该受的苦难受完。唐僧成就孙悟空,孙悟空也成就唐僧,九九八十一难,一难也不能少!

悟空(父母)的角色不可或缺,不可以让老师、爷爷奶奶甚至保姆代替,八戒、沙僧、白龙马只能辅助,不肯真心投入的父母,等孩子长大了,再想管教就要加倍偿还。全身心陪伴孩子十五分钟,要好过漫不经心的几小时,所以,没时间陪孩子往往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教育的真相,就是家长保护和陪伴孩子走完取经路,让孩子百练成人,让自己百炼成佛的过程,如果不幸炼成了妖,进入社会还得付出代价重新学做人,只不过这个代价就难说了

家长们往往有一个误区,总想让孩子少受罪,却不知从小少受罪,大了会受受大罪,剥夺孩子挑战“困难”的权利,等于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如果孩子长成三头六臂的孙悟空,“心”却没有成长,早晚要被打入老君(社会)的炼丹炉,忍受痛苦,练就火眼金睛和金刚不坏之身……但是炼丹炉仍不足以炼心,还要等到他自己的孩子(转世唐僧)出世,带上紧箍,才能走上取经路,用尽洪荒之力,完成伟大的使命。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轮回:从出世唐僧长大变成大闹天空的孙悟空,从妖修成人(取经的孙悟空),再从人修成佛(佛心),即完成人生的圆满。

唐僧完不成取经路,孙悟空就失败了;孙悟空不能成佛,唐僧就失败了。取经看似是为了修度他人,其实更重要是修度自己!度人容易度己难,只想管教孩子,自己不肯改变,是找不到取经路的。话说回来,能过得了九九八十一难,想不成佛也难,成功的父母经历何止八十一难?

如果狂妄自大的孙悟空都能改造成佛,就意味着没有改变不了的父母,秘诀全在心识(及早开悟)。取经路上,心魔无数,家长只要有决心把自己修度好了,孩子便自然修成。成功的标准不是七十二变,不是金箍棒,而是紧箍咒——自我控制力:成了佛心的孙悟空才有价值,也最有出路。

围棋需要“情、义、心、智”(智商+情商)的同步升级才能提高水平,未来的智能时代,必然是心智健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掌控重要的社会资源,造福一方。如果心智不匹配,高智商低情商,就成了有能量的妖,会害人害己。

孙悟空不是保镖,唐僧也不是白痴……重新理解《西游记》,好好审视自己的定位,或许会改变当下面临的教育困境。我的深刻体悟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育我们!准确说是象唐僧一样点化我们!孩子的每一次反常都是在提醒我们“有妖”,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缺陷,寻找归心路!若凡事怨天尤人,不怨自己,是怎么也找不到的。

通常五岁以前,孩子的问题还未集中暴露(其实是粗心父母的忽视),悟空还在自顾逍遥,或忙于对抗天庭……直到面临上小学,压力突然如五指山一般大(隐喻“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当父母意识到紧箍咒已经套在头上的时候,才知道三头六臂也不好使了。

孩子天性本是唐僧,是一张白纸,潜意识能映出心魔,可惜很多父母看不到,错判了角色,把孩子过早调教成了孙悟空,虽刻苦学习了“降妖除魔”的本领,控制“心魔”的本能却退化了。心魔不除,长大的孙悟空就变回了妖…..常看到家长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你看人家孩子........

其实教育问题大多都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打不通心路的家长总是在原地团团转......

心魔与心佛

围棋教育的最大意义正是从小训练抑制心魔心魔是上天的程序设定,像头发一样不停生长,九段依然有心魔(控制力相对强很多),只有最大限度地控制心魔,才能保障心佛的成长空间!孩子小时候的心魔很单纯,可能只是一块糖,一次沮丧,一次任性,一次逃避责任…..看上去没什么,长大了可能会变成逻辑不清,是非不论,人妖不分。

一个日本留学生在机场用刀刺伤了母亲,因为他不愿打工,母亲实在无力再给他钱……一个无情无义,无心无智的人,是怎么养成的?没有底线的“孙悟空”会有多可怕,出事前我们都不会知道。其实“三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不是没有征兆,是长期的视而不见,不知有妖…..

孩子是天生的照妖镜,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一定是父母问题的真实映射和放大!父母想激发孩子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结果截然不同,好的教育一定不是鸡汤式速疗法,所谓的“鸡汤”都是掩盖了诸多前提的,恨不得喝下去就见效,有如病急乱吃药,是不行的。

帮孩子提早练就佛心,提早脱离妖的阶段,就能站在人生的高起点。成佛还是成妖,首先主要看父母的悟性,并非有钱、有地位、有资源就有悟性,有时候正相反。跟身体一样,“富贵病”都是吃出来的,富二代们见识广,机会多,聪明不是问题,心理常常是问题。营养太好,草也茂盛,只浇灌而不除草,是危险的。

父母的心力不够,便镇不住心魔,典型的负能量教育,包括打骂、抱怨、冷漠、屈解、溺爱等,都是父母心魔旺盛的显现,用心魔(情绪)对抗孩子是教育的大忌!但是不是不能打骂孩子呢?恐怕完全不打骂的是少数(悟空最初被念紧箍咒的时候一定恨得牙痒痒)。其实不打的方法有的是,就如人们大多不重养生而重视吃药,简单粗暴是没招的招,若能对症下药还好,没招乱试药后遗症就大了。是药三分毒,能就急却不能依赖。

只有营养(父母的爱心)是万能的,就如阳光是万能的,爱心是通路,跟围棋一样,气通万事通,如果孩子到了非打不能教育的程度,说明心早已经“堵”了,本应靠父母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里,荒草已高,苗自然萎缩。野蛮除草必伤苗,最重要是不能伤了根,“伤根”在围棋中是第一大忌!孩子表现出来的“无情、懦弱、暴躁、懒惰、幼稚、顽固、自私….”等,种种心魔逆长的背后,都隐含着来自父母的疏忽、偏激、溺爱和伤害!父母如果不能及时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危机,就只能等出了问题,再回炉重修,付出更高代价!

围棋训练需要长期发酵,磨练精神、磨练性格,喜欢围棋的孩子是幸运的,围棋是一颗佛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跟随他一起长大,让他兴奋、得意、受挫、哭泣、后悔、自信、大喜大悲,而又欲罢不能……围棋既是金箍棒、火眼金睛,也是炼丹炉,更是紧箍咒,培养佛性,抑制魔性,是围棋的使命!

广义的成佛当然不是出家,脱离苦海也不是逃离社会,而是让孩子学会游泳,先学会不沉于苦海,然后增强水性,确立目标,总有他上岸的那一天。回归本心即成佛,苦海便消失。等到围棋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他会习惯性地用围棋的“逻辑+感性”思维来思考一切(多是潜意识),紧箍咒就开始起作用了。等到他经历了社会,觉得人生不再是痛苦,习惯了挫折和考验,依然有信念,真正理解“求佛不如求己”“怨人不如自省”时,心佛便练成了,此刻,无心便是信仰!

责怪孩子(或他人)是很容易的,逃避责任也容易,反省和律己最难,“既然自己是对的,别人就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最普遍的心魔!也是围棋中最司空见惯的毛病。“自以为是,忽略别人的感受和权利”往往是祸根,是我们做事步履维艰(内耗,增加成本)的潜在原因!“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深入探究,其因总是在本心,错经常在自己。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打开心眼,看到自己的心魔,所以要经常跳出心外才能回归,练就慈悲心,才能消除恶因,不生恶因,运势自然会好转起来。

父母用教育孩子的慈悲心,来对待其他人和事物,研究学问或做事业,会更豁达,效率更高,更有所成就,成了战斗胜佛的悟空就是这样炼成的,学会了不用金箍棒降妖伏魔;不用七十二变能隐于无形;不用火眼金睛洞察真相;不用紧箍咒能自我约束……一切皆为心法,当所有意识的能量聚集在心的时候,那将是异常强大的“引力”,万物都会助你,心生了根,便自由了,“执我”消失了,紧箍咒也就消失了!

伟大的《西游记》实为修心记,围棋也是漫长修心路,“真经”始终在我心,无法外求,却往往要经历无数外求的痛苦以后,才能回归本心!

这便是《西游记》和围棋告诉我们的——教育和做人的真谛。

后记

首次人机大战失败以后,某著名围棋机构的一句微博“.......老师是不懂围棋的最好“引发激烈讨论,儿童围棋是否可以快乐教育?

我认为”快乐教育“本身是个伪命题,容易误导家长和老师。教育本就是生根,生根必然苦,不生根自然快乐(降低标准,逃避挫折和责任),但那不是围棋的快乐!苦中求乐才是围棋的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怕苦还学什么?围棋就是挫教育!

谁听说过不出汗的健身?“快乐钢琴“是不是可以乱弹琴?有些孩子在网上下的棋就属于乱弹琴,乱跑调,家长听不见而已……更可怕的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还没入门就学会了各种网上耍赖手段(拒不数棋,乱填子耗时间;反复要求和棋;数棋时偷点死子瞬间骗赢等),显然没有老师跟进监督……他们早早陷于“赢”的快乐(不择手段),而失去了围棋的快乐!

快乐的都不是教育,只能是教育的前奏(考虑到儿童心理和兴趣差异,可以作为领进门的手段),但如果把快乐当成目的和借口,甚至当成理念来包装炫耀,就是混淆视听了,五音不全的老师绝不是好的音乐老师没有家长会答应!学围棋可以慢(跟长个一样,开窍有先后),却不可以走偏,牛奶可以兑蜂蜜(加点快乐),不可以兑水(更不能说兑水还有利于消化)!

教育首先是要守住底线!为什么儿童学英语愿意找外教?最重要是语感!那种兴奋点的把控不是能现学现卖的。

四大国艺——琴棋书画,都必须是口传心授,千锤百炼,才入得其门,才称得上是国艺,容易学的是游戏,如果学围棋学成托管就是悲哀了……是学游戏还是学国艺,家长要先有定位(年龄小时先游戏后国艺也行),如果学了一年多还在“学”游戏,那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家长了,因为没有家长愿意给孩子喝兑水的牛奶,自立评级体系改变不了牛奶的标准。不下功夫的教育是在浪费生命(就如儿童哺乳期营养不足)。

将来AI会形成相对统一的各级别棋力评价系统,标准透明以后,相信彼时教育培训理念的乱象会减少,市场会自清自律,大数据会证明,不走心的围棋不会是好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