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韬略人生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任何组织要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

 芳草屋845 2018-01-20

韬略人生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任何组织要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

孙子兵法行军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在外带兵作战,应该如何去适应环境和选择环境,如何排兵布阵的问题。第二个方向,它讲的是如何去判断敌人。第三个是如何整治内部,使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第一个讲的是如何根据地形来部署军队的驻扎、行动和战斗,以利于作战取胜。在外带兵作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军队布置在哪里,选择一个怎样的环境,以便有利于我军,获得胜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我们去到一个地方或一个新的组织,先要学会去融入,去适应这个环境。之后,你才能够谈得上为这个环境去做一些改变。军队同样如此。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让整个军队去适应当前的环境,并占据有利的地形,打仗必定是生死存亡的事,不可能那样随意的。比如驻扎军队在山谷当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向阳,背靠山作战,避免驻扎在山顶上,那是非常不利的。又比如渡河作战,我们一定要远离江河驻扎,否则敌人杀过来,我们只能到水里去,这样是非常不利的。军队必须驻扎在上游,不应该驻扎在下游,在盐碱沼泽地带我们要靠近找到水草,依托树林的地方,也就是说带兵作战首先适应环境,观察环境之后,我们要选择有利的地形去排兵布阵。


人们常说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前提,首先得去适应环境,然后因势利导去利用环境,最后才谈得上去改造环境,才能谈得上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实践任务。带兵打仗还谈不上,但是去适应和利用环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打仗一定要凭这两点才能够取得胜利,也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知道了如何选择有利的地形和环境去排兵布阵,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观察敌人,以及判断敌人的实际意图,为接下来的作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不仅要去用耳朵听往来情报的分析,还要用眼睛去看,观察仔细。即便是在现代的科技时代,这两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人们通常说智慧就是聪明不聪明,聪是耳朵,是听力敏锐;明是用眼睛去看,看得清晰,所以称之为聪明。人的理性认识就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就是聪明,更多的时候是主官器官的耳目去辨别的,但是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朵听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眼睛看见的也未必是实实在在的,可靠的。

所以带兵打仗,去判断敌情,观察敌人,我们是要通过现象去发现本质的,除了听和观察,还要反复的去思考、分析,这个时候要用到的就是智慧,而不是聪明。如果连聪明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智慧。用耳朵听取有用的情报,要用眼睛去细微的观察敌人的动态,以判断其下一步的形式。从感性的认知上慢慢的逐渐过渡到理性的判断,就能料敌先机,后发制人,先发制人。

敌情判断准确,我们还要看一下自己内部是不是足够的统一和团结,孙子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严明法纪,作为严明法纪,并不是说定上几条苛刻的制度条款,对违法者进行严处。而是首先这个法纪应该先从执法者做起,因为如果执法者都做不到,有所偏私,不能公正,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法纪是执行不下去的,也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戴,成了一纸空文。法制其实上就是人治,如果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下面的执行者,都能够在一条线上去遵守这样的法纪,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戴和支持,否则必会反身矛盾引起不和,甚至激发分开导致反抗。


韬略人生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任何组织要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①:绝②山依谷,视生处高③,战隆无登④,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⑤,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⑥,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⑦之所以胜四帝⑧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⑨、天牢、天罗⑩、天陷⑪、天隙⑫,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⑬、蒹葭⑭、山林、蘙荟⑮者,必谨复⑯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⑰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⑱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⑲,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⑳,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㉑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㉒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㉓,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㉔也。


  • 【注释】

①处军,相敌:处军,配置军队。处,处置。相敌,观察敌情;相,看,观察。

②绝:横绝,横渡,越过。

③视生处高:居商向阳。视生,意谓向阳。

④战隆无登:隆,隆起,这里泛指高地。战隆无登,指要背靠高地而不要面向高地。

⑤斥泽:盐碱、沼泽地。

⑥右:古人以右为上,这里有'最好'的意思。

⑦黄帝:传说中上古时代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娃公孙,又称轩辕氏。

⑧四帝:指黄帝四周的部落首领。赤帝,青帝,黑帝,白帝。黄帝战胜四帝而统一天下。

⑨天井:四面高峻,溪水汇聚的地万。

⑩天罗:草木丛生,行动困难的池方,罗,网罗。

⑪天陷:地势低凹,道路泥泞的地方。

⑫天隙:两山之间狹窄的谷道,俗称“一线天'。

⑬潢井:低洼地。潢,积水池。

⑭兼葭:蒹,荻;葭,芦苇。这里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⑮翳荟:翳,遮蔽。荟,草多茂。这里指杂草茂盛,视野遮碍的地方。

⑯复:指伏兵。

⑰轻车:用作进攻的战车,又叫驰车。

⑱无约:没有事先约定。

⑲悬缶:古代的盛水器,这里指炊事用具。悬。悬系,吊起来。悬缶,意谓把炊事用具悬吊起来不再做饭,表示决一死战。

⑳淳谆潝潝:谆谆,反复告诫。潝潝,含怒疾言。

㉑委谢:委婉地表示歉意,赔礼。

㉒亲附:亲近依附,爱戴拥护。

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仁也;武,法也。全句意谓对士卒一方面要关心爱护。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

㉔得:投合。

韬略人生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任何组织要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


【译文】

孙子说,关于军队的安营布置和敌情的判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

通过山地,要沿着谷地行军,军队扎营,要居高向阳;在山地作战,要避仰攻。这些都是在山地布置军队的原则。渡过江河以后,应当远离江河驻扎。敌人渡河来攻,不要在水面上迎击它,而要趁它刚刚渡过一半人时再打击它,最为有利。准备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河边打。军队要配置在上游,不要配置在下游。这些都是在江河地带布置军队的原则。遇上盐碱沼泽地,必须迅速通过,不得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区与敌作战,必须掌近水草,依托树林,这些都是在盐碱沼泽地布置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区,要占据便于行动的开阔地带,最好背靠高地,前面有天然屏障,后面进退方便。这些都是在平原地区布置军队的原则。上述四项布置军队的原则,曾是黄帝帄败“四帝'的原因。


驻扎军队总是宜于占领高处,而不宜于困在低处,而且最好向阳,避免阴暗,生活方便,补给充实,军队不生疾病,是胜利的保证。丘陵、堤防等地,一定要占领它向阳的一面,最好是背靠着它,这样可以借助地形,有利于打仗的方便。江河上流下雨,会有急流水沫涌来,要徒步渡河,必须等到水势平稳以后。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离它,使敌人靠近它;我军面向它,使敌人背着它。行军遇有险阻、池塘、沼泽和芦苇、森林及杂草丛生的地方,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地方容易奸细和伏兵。

敌人离我军很近却能保持安静,是仗着它占有险要的地势;敌人离我很远而不断挑战,是企图引诱我前进。敌人进驻平坦开阔的地带,是想有利于与我作战。许多树木摇动,定有敌人向我移动,草丛没有很多障碍,那是敌人布置的疑阵,群鸟突然起飞,一定理有伏兵。野兽惊骇逃跑,必是敌人掩袭而来。尘土高扬而猛急,是敌军的战车来了;尘土低扬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散乱而稀疏,是敌人在砍柴;尘土稀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安营;敌人使者言辞谦逊而又加紧备战的,是准备向我进攻;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摆出向我进攻的姿态,是准备撤退。敌军的战车先出动据于两侧,是掩护其主力的布阵。敌人没有预约而来请和,必然怀有阴谋。敌人频繁调动兵车摆出阵势,是侍机同我决战。敌人忽进忽退,是为了引诱我军出战。敌人靠兵器而站立,是饥饿无力的表现;敌人汲水自己先饮,是干渴的表现。敌人看见有利也无动于衷,是疲劳的表现;飞鸟群集的地方,表明那里空无敌人。夜晚惊呼,是恐惧的反映。部队纷扰无序,是将帅没有威望的结果。敌军旌旗动乱,是队伍混乱表现。敌人军官发怒,是心情厌倦的表现。敌人杀马吃肉,是因为军中缺粮。敌人收起饮器炊具不返回营地,是准备拼命的“穷寇'。敌人反复告诫,气势汹汹与部下讲话,是将帅不得人心。敌人频频悬赏,是因为处境窘迫;频频处罚,是因为处境困难,开始对士兵粗暴,后来又害怕士兵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使者用委婉的言辞与我谈判,是因为想休兵了。敌人气势汹汹向我前进,却又久不交战,也不撤退,必须认真考察它的企图。


兵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不盲动冒进,并且能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行了。那种不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盲动的人,势必被敌人俘虏。

尚未得到士卒的拥护就随便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已经得到士卒的拥护而有所姑息,不加惩罚,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因此,对士兵既要爱护宽厚,也要严明法紀,打起仗来才能取得胜利,平素就严格执行法纪,用以教育士兵,士兵就会服从命令;平素不严格执行法纪,并教育士兵,士兵就不会服从命令。命令平素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因为将帅与士兵关系融洽。

韬略人生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任何组织要取得成功的三大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