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心堆】郑玉虎 | 心理学人生之2017:我不曾愧对分针

 刘淑姿 2018-01-21

心理学人生之2017:我不曾愧对分针

郑玉虎


积极*理学可以算心理学么?怎么看也就一催眠啊;行为主义科学,哪个点上跟心理有过关系?行为主义究竟是把人治好了,还是治坏了?把华生和心理学(尤其心理健康)放在一起,越看越觉得像个笑话。可是这个笑话当年真的很火。现在虽然没那么火,却很主流,只是已经换了一种形式:认*行为。*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既不能说是佛教,也不能说不是佛教。因为借用了佛家的概念,但却只搬运了概念,显然完全没有吸收到概念背后的理论内涵。出口转内销,绕一圈之后回到中国,已经有名无实的概念,却很受追捧。美国人和法国人,真的学懂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么?为什么我们在向美国人学精神分析?这是什么怪现象?

这些问题不能想,想了闹心。


有人说他学精神分析15年,开始我听完就信了。后来学乖了,我知道要多问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所谓学精神分析15年,就是15年前参加过一次初级班培训,现在是第二次。中间呢?“在学。”“在怎么学?”“反正就是自己在学了。”%……&¥%#¥#&……%¥%……有些人是真的在学,不但在学,而且师出名门走的正统路线,踏踏实实学了15、20年,甚至已经成为名家,可是看他们的分析,全是理性分析。充满投射也就不说了,关键是完全没学会用心。不会用心的精神分析,真的是看得好瘆人,简直有点……同情来访者(和学员)。为什么这样?怎么成了这样子了?


这种问题不能想,一想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爱好心理学史,有一阵看客体关系,就生出来很多问题,比如:投射(内射)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理?发生在多大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能量运作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多使用这种机制而不是别的机制?分裂呢?人的心理发展为什么要经历分裂期?心理上的机理是什么?克莱因为什么这么注重分裂、内射、偏执、抑郁?她讲的分裂跟安娜讲的分裂有什么不同?“投射性认同”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深挖之后发现,100个人101种理解,似乎每种都有道理,可是跟克莱因原义相比又好像差那么点意思。也许要怪我自己太较真了?不知道,说不清楚,怪怪的。懂概念知识的专家很多,真能把机理讲清楚的却很罕见。类似的,看自体心理学也生出来很多问题:科胡特为什么要讲共情?他的共情跟罗杰斯有什么区别?镜映、理想化、孪生,为什么科胡特发现的是这样一些概念?同是早期0~1岁心理,为什么跟克莱因差异却如此之大?一样,在经典精神分析那里也生出来很多问题:为什么是性?为什么偏偏是性而不是别的本能?怎么在本能层面体验性的唯一性?防御、阻抗、前意识、自我,弗洛伊德是怎么一步一步发现并且演化这些概念的?为什么要演化?背后所要表达的内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把他的心理学叫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都是分析,所指相同么?为什么两人同时选中这个概念?有没有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种问题不能深挖,深挖之后,专家的自我感觉就不好了。

然而中国人自己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这些问题全部体验清楚,全部讲清楚。简单、通俗、有穿透力,而且清楚明白。中间非常细微,细微到任何一丝一毫的差异,也都可以屡清楚,讲清楚,不带一点含糊。中国人不但有这种方法,而且是古已有之,一直在用。中国人自己,不但会用心,而且根本就是必须会用心。中国人的学问,如果不会用心,有哪个学问入得了门?随手抓一个最烂的学问出来,心理内涵都超过积极*理学,行为主义,认*行为,和*念,的总和。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天然地会这种方法。一样需要学。也不是随便就能学好,中国人的这种学问,反而需要勇猛精进,下狠功夫,才能学好。更不是随便一个中国人,就都学的好。好的方法,好的老师,修学也还是在自身,差的学生可以很差。更不意味着要夜郎自大,拒绝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精神——这从来都不是中国学问的精神。西方心理学要学,并且要学透,但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也不是崇洋媚外脸上贴金式地学。根植于自身的发展,去吃透对方,并且敢于交流和碰撞,碰撞中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才是真学问的精神。





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2017一年的自我成长,我已将大量同行甩到身后,远远地甩到身后。我无意于自夸,也没有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自己的成长(我的成长速度是身边同行见证,不是我个人说了算)。

我想说的是原因。大量同行还在原地踏步(或者才走出去1、2百米),我却在一年之间已经冲出去2、3千米,原因是什么?是我掌握了一种方法,关于怎么用心的方法,我学会了怎么用心。这个方法的掌握,得益于意象对话的成长训练。掌握之后,发现它太有用了,受益无穷。学会用心,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不再是使用理性,是用心。可以通过用心,让自己的自我得到成长;可以找回良知;可以打通心理学各流派间的门户之墙,理解到最内核的思想本质,然后跟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对接。

中间发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些独特的心理学思想,跟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完全不同,是西方人理解不了的。比如共情:进入对方情感,产生理解,这是科胡特式的共情;模仿对方,或者站在对方立场,或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于是产生理解,这是罗杰斯式的共情;而中国人可以不用这些东西,直接共情。没有方法,不使用任何方式,只因为坐在对方身边听故事,就无意中产生了纯粹共情,跟对方的生理感受、心理感受没有丝毫差异,而自己本身,实际上没有生起这种感受。比如投射:自己有某种情感,不舒服,出于防御而外投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情感,这是安娜式的投射;婴儿早期会直接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妈妈身上,妈妈自动接下这种感受,这是克莱因式的投射;中国人有另外一种投射,完全消除自我边界之后,无需投射就已经投射,没有任何心理动作就可以把不属于对方的情感能量放到对方身上。这是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西方人理解不了,不代表我们落后,更不代表我们没有。可能刚好相反,是因为太超前。这个思想的心理内涵,显然比前者更为深刻。我的目标是,发展自己独特的心理学思想,用来消化吸收前者,然后孕育生成自己新的心理学,用以承载传统文化精神,借心理学为载体去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因为有这样的目标,我没法忍受蜗牛速度的成长。生命中的每一天,我都用在成长上了,总在数着时间过日子。如果一天之中,有10分钟时间浪费掉了,没用在成长上,我会由衷地感到愧对生命。早上4点,到晚上10点,我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心理成长。扫地是为了体验心境变化;瑜伽是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读书是为了扩展视野,印证古人思想;吃饭是为了调理身体;教学是为了传递心理学思想;中医是为了理解万物的心理象征;写字是为了静心;工作是为了在事上练心。事成,总结成功的心理动力,记录成功经验;不成,反省不成的内部动力,争取之后变为成。客观原因成不了,也至少收获不成的心理原因。目标使得我没法懒惰,没法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或者名利。我不愿意把生命浪费在欲望上,哪怕只是分针一个刻度的生命,那样愧对时间,愧对丧钟。

看精神分析始终理解不了的一个现象:

红火的居然是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弗洛伊德的实力,明显是比这些东西,要强百倍的。他非常睿智,很深刻,对人性有非常深入的洞察,而且从来没有打算建立一套理论,更不会用理论去指导他的治疗。他从来都是亲身去经验,在经验中生成理论,理论只是为了说明他的经验。宋代以后的禅,形式上很多样,唐代那种深刻简明的智慧内涵,却已经丢掉,这是思想堕落的开端。今天的心理学现象,也许可以做类比。

唐代文化能灿烂,绝对不是偶然。以禅师为例,德山开悟之后,又在老师身边,亲侍30余年;文偃参访游学17年,还没算上灵树做上座的8年;义存“三到投子,九至洞山”,在德山、岩头那里开悟,然后自己又参磨17年。如今在心理学路上磨到开悟的就挺少;开悟之后还能坚持自我成长的,恐怕又会更少;之后坚持自我成长能达20年的,恐怕还是会更少。须知德山、文偃、义存,都是很天才的人物,天赋异禀,从小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其中任何一位,智力水平不会低于马斯洛、荣格。

可见,今天的心理学怪现象之种种,要想改善,恐怕我辈仍需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