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5讲【模块三】解决不同生命周期的基金匹配问题

 dht1098 2018-01-21


大家好,我是好买财富的老乐,欢迎大家回来。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不同生命周期中基金投资的匹配问题。这个问题好像早就有了定论,因为大家常会被告知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说呀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人在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学生阶段主要就是读书,工作阶段主要就是努力赚钱,退休阶段就好好保养身体,健康长寿,等等。由此也形成了在理财方面的一些定式化的东西,比如说,初入职场的单身,一人饱全家饱,负担小,学习能力也强,所以投资上可以激进一些;结婚生子后,要考虑的因素就多了,像子女教育等,投资就得更稳健些,通常就是多配置些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为了让投资者方便,有的基金公司甚至设计出了生命周期类的基金,这类基金会随着目标时间的变化不断调整它的资产配置策略,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调整股票、债券的投资比例,从基金发行时的股票型基金,最后变成了偏债型基金。比如基金发行时你正好35岁,年富力强,如果你买了这个基金,假设基金的整个投资变化期是25年,这样理论上就和你的生命周期匹配上了。25年后,你退休了,据说投资要变保守了,而那个基金也刚好变成了债券基金,你一生的理财似乎都被规划好了,看上去很完美。

其实,在我看来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基金的匹配上,而是在周期的确定上。不管是按照自然年龄去划分还是按照工作状态去划分,现实中都会碰到种种问题。比如较流行的年龄划分法,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不靠谱,有人在30岁时已经工作十多年了,而有人还没走出校门呢;有人不到60就退休了,而有人60岁还打算去创业呢。那以工作状态划分会好一些吗?比如分为初入职场、事业有成、退休养老等几个阶段,但这还是没真正解决问题。就拿初入职场来说吧,你要是入职了非常热门的行业,可能起薪就很高,干好了还有可观的奖金,理财需求马上就产生了,而如果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薪的工作,即便你干了很多年可能还是生计维艰,日子紧巴巴的。还有人说,咱们干脆跳开这些扯不清楚的东西,以家庭情况来划分吧,比如,单身阶段、结婚以后、子女工作以后,等等。这可能会稍好些,因为可以提炼出一些共同的财务诉求,比如有孩子后你总要在财务上做些准备吧,留出孩子的教育金等。但其实还是太笼统了,就拿小孩教育来说吧,每个家庭的安排各种各样,要花的钱以及花钱的节奏也大相径庭。好了,说问题还有不少,不再展开了。其实,一个人在真正规划投资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财富量级,知识背景等,甚至就连个人的性格都会对规划产生影响。

所以,那些千人一面的生命周期理财法,在实际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人觉得似是而非。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刚才提到的那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目标时间型基金,也就是俗称的生命周期基金也不仅没有受到投资者追捧,反而沦为了非常小众的基金。在几千个公募基金中,只有两三支这类的基金。

 

那么是不是生命周期的划分没什么意义,或者说至少对基金理财意义不大呢?我可没这么说,意义肯定是有的,关键是你要划的准,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的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不言而喻。生理上的生命周期对理财上的最大意义我认为就在于一个人在不同的周期中,收入和支出的比例是不同的,大致也有个统计规律,这也是很多生命周期理财法的理论基础。对多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从开始有收入算起,那么他的收入通常是逐年增加的,而同时他的支出也是逐年增加,在文稿中我放了一张有人统计的生命周期中收入和支出的大致曲线图。如果你现在不方便看文稿,我可以简单给你描述一下。收入像一个山峰状的曲线,两边低,中间高,顶峰通常在40岁左右,40之前逐年上升,40岁之后逐年下降。而支出也是一个山峰状的曲线,但支出的曲线更平缓,如果把两个曲线叠在一起,你会发现收入山峰更陡峭,尽管收入曲线两边的都较低,但中间山峰高过了支出的山峰,这也就是说人一生中有一段时间是收入大于支出的。收入和支出曲线相交于25岁和55岁。即在25岁之前,支出大于收入;在25-55岁间,收入大于支出;而55岁之后,由于收入的下降,支出会再次大于收入。其实所谓生命周期投资的核心,就是用好收入大于支出的时间来积累财富,以延缓收入曲线峰值后的下滑速度。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个逻辑,也就自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教条化的生命周期理财法似是而非,如同隔靴搔痒,方向好像对了,但效果不给力。因为刚才说的都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值,而具体到每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曲线则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未必都是在40岁左右达到顶峰。比如医生,通常就是越老越值钱,收入的顶峰可能是在五六十岁。还有,每个人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退休、什么时候生孩子,要不要买二套房等,可能都不一样。所以,生命周期理财的大逻辑没错,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把握,不要被周期化。比如,明明你正苦哈哈的在供房,却被告知像你这样的年龄,收入也不低,投资应该去冒点险;明明尽管你退休了,却已经攒了5套房,每月有可观的租金收入,却被告知退休后最好都去买债券基金。

好,抓住了收入和支出关系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较好地解决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基金配置问题了。第一步,先简单梳理一下你的收入和支出比,看看你大致是在哪个阶段。这里你可以只考虑刚需,而把一些欲望型的开销先剔除,否则你会感到钱永远不够花。第二步,梳理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分布,并评估收入的稳定性。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差常常就是基金配置的重要依据,也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要明确这笔钱你可以投资多久。根据时间的不同,从短到长,依次可以通过货币基金、纯债基金、偏债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股权基金等去匹配。收入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只要你有明确的预期能收到一笔钱,像每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安排相应的基金投资了。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除非数量非常大,足以让你可以重新安排生活和工作,一般就不要去更改既定的投资匹配了。第三步,根据生理生命周期的特征以及自己的理财风格,加入变量。如当你觉得年纪大了,身体的小毛小病开始多了,支出的不确定性也就增加了,那么你就要在基金匹配时增加流动性和稳健性了。否则碰上运气不好,就会很被动,有时就会被迫卖青苗。当然这些变量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套路,有人可能60岁时还生龙活虎的,而有人30多岁就疾病缠身了。那些会影响你收入和支出时间差的、会影响你收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都可以列为变量,比如:工作性质、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等。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的评估,建立基本基金配置。有了这些基本的配置,周期匹配问题差不多就解决了。俗话说水无常势,有些是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去动态调整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生命周期基金配置的关键因素和一些要考虑的变量,但你在具体匹配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一些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否则就成了烧菜时只告诉你“加盐少许”了。我们来挑重要的说:1、如果你确定有5年以上的时间会处于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那么你可能已进入了一个可以相对积极的理财周期。如果你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并且每月的工资结余出超过1万元,那么参加一份股票基金的定投计划是最简单有效的配置方式。在没有任何减分变量影响的情况下,你至少可以把结余的70%用于这类定投。但如果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应减配5-10%,如,身体多病、想换工作、有购房计划、想要小孩等等。如果每月结余超过了3万,那你也可以尝试一次性投资一些股票基金。2、如果你的速动资产超过了500万,就是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像股票、债券等,并且依然处于稳定的收入大于支出期,那么你可能就已处于了理财的黄金期了,可配置的基金品种也大大丰富了,这时私募基金可以纳入你的考虑,投资期限较长的股权基金也可以去尝试。3、至于定投具体怎么投,基金具体怎么选,我们以前讲过的方法都在适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说了这么多,来梳理今天讲的要点。我认为在同一个生理生命周期中,大家都会有些共性,但差异性大于共性,定式化的理财逻辑不一定适合你。你判断自己在哪个周期主要看收入和支出比及收入的稳定性,而不是年龄、就业情况的等。基金的匹配主要由资金的规模和可使用期限来决定的。

关于生命周期理财,大家要避免被周期化。配什么基金由周期定,但周期要你说了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