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四宝也能吃?太神奇了!

 来来永胜 2018-01-21
以前经常听别人说肚子里墨水少,要喝点墨水,现代人真有创新精神,居然把文房四宝做成了可以吃的食物。不瞒您说,我还真尝过鲜。


据说菜肴中的“毛笔”,笔头是用一种蛋酥面制成的。旁边有一小碟甜面酱,就是“墨汁”。“墨盒”内的“墨条”,是用芝麻做成的芝麻糕,“宣纸”则用蛋白及鸡肉制成,“镇尺”则是香甜的蛋苕酥。


一座古色古香的精美木台上,摆放八支整齐的毛笔、已磨好的砚台,写有'墨趣'两字的宣纸,散发着书香气息,而这件'文房四宝',居然是用面制作出来的。这只是创新面点大赛的一件作品。



现代人做出可以吃的“文房四宝”,口味如何我们不做评论,但看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然而传说历史上还真有不少名人真的吃“墨汁”呢!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据说领导人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他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除了“吃墨”以外,古时还有墨能治病的神奇故事。

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个进士叫江绍仪,幼年家贫,读书非常刻苦,不料染上劳倦咳血之疾,久治不愈,常因咳血不止而痛苦万分。正惶惶之余,刚好又到一年端午粽香的佳节,贤妻送来一碟粽子和一小碗糖油,请夫君绍仪品尝,谁知他读书非常专注,肚子虽饿得“咕咕”响,但仍边看书边吃粽子。一碟粽子吃完,连什么味道也辨不清。


等妻子进来收拾碗碟时,碗里的糖油一点也没蘸,只见丈夫满口黑糊糊的,砚盆里的墨汁被他蘸粽子吃光了。妻子心疼地帮他洗净嘴后,才惊怕吃墨中毒,心中忐忑不安。谁知出乎意料,当夜咳血止住了。绍仪非常欣喜,感叹地说:  “妙哉,妙哉,真想不到墨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良药!”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

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人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


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

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

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药墨治病已被历代名医载入史册。


古时制墨经常加入中草药,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治病。现在大部分制墨已不加中草药,不可轻易实用。如果家里有祖传上等好墨,倒是可以鼓起勇气尝一尝,说不定还有养身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