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图书馆

 linbnuhhu 2018-01-21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来自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而墨菲法则(Murphy’s Law)则来自于相当偶然的灵感迸发。它出自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受挫折后的感悟。
  爱德华·墨菲(Edward A.Murphy,1918-1990)是墨菲法则的“版权人”。他出生于巴拿马,1940年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俗称西点军校,West Point),后来一直在军方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墨菲服务于太平洋战区,曾经到过中国,后又参加了朝鲜战争。他属于军方的技术人员,是一位航空安全工程师,战后他参与过一些航空实验项目。20世纪60年代,墨菲在阿波罗计划中从事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
  所谓墨菲法则,产生在1949年。当时墨菲是一名空军少校工程师,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一次模拟实验(USAF Project MX981)。这一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实验中,需要把16个速度计放在正确的地方(放法有两种,只能选其中一种)。但是,具体操作的人员把速度计放在错误的位置,导致实验失败。墨菲就抱怨了一句:“只要能把事办糟,他就会把这件事办糟。”(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then someone will do it.)另一位在现场的名叫乔治·尼科尔斯(George E. Nichols)的官员无意中听到了这番议论,就把这个说法称为“墨菲法则”。后来,参与该实验的空军上校斯塔普(John Paul Stapp)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他多年的实验经历中,这个项目能够保持出色的安全记录,应该归功于坚信墨菲法则。之后,墨菲法则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了一条名扬四海的管理格言。
  需要一提的是,墨菲法则有一些变体,最有名的就是菲纳格法则—如要出错,总会出错(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在墨菲法则的传播过程中,相关表述越来越多,但不外乎都接近于汉语俗言“麻绳偏从细处断”之意。不过,墨菲法则强调的是事情总从想不到的地方出错,从造成损失最大的地方出错,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出错。比如,笔者平时在电脑上打字很注意随时存盘,但恰恰有一次一直没存盘,突然电停了。这就是典型的墨菲法则。凡是墨菲法则起作用的地方,往往会引起惊叹:“不至于吧!”
  墨菲法则认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这也是一个和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类似的命题。差别在于,帕金森定律说的是人们故意制造不胜任,彼得原理说的是人们本来不胜任,而墨菲法则说的是人们趋向于不胜任。那么,人为什么会趋向于不胜任呢?人总是希望完美,但人不是神,欲望导致“欲罢不能”,利益引发“利令智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时段地聚焦于某一事物;人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所不晓;人的能力亦是有限的,不可能胜任所有职位,更不可能掌控整个世界。墨菲法则正是因为人类现实的局限性与希望的完美性才得以成立。
  墨菲法则的最大用途,就是提醒我们要降低期望,设想最坏的情况,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它导致出一系列潜在问题分析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学界,墨菲法则影响比较普遍。比如,公共管理学家安东尼·唐斯在评判官僚制时,就把墨菲法则改编为他自己的几个法则。其中最著名的是不完整控制法则,即“没有人能控制一个大组织的行为”。管理学家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相信,墨菲法则有助于创造一个新时代,一个他称为“低期望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要用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来量度一切事物。按照“低期望时代”的观点,当代的能源、生态、通货膨胀等问题,都可能是无法治理的。它强调人们要更清楚地看到现代组织与管理中的不可靠性。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实际上就同墨菲法则和彼得原理遥相呼应。在一定意义上,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与墨菲法则异曲同工。墨菲法则实际上就是要人们放弃最优解,寻求“最不坏”的效果。这一点,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解”已经作出了理论上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