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分钟告诉你中、西的教育差别

 huhugb2000 2018-01-21

最近,一系列网红图片传遍微博和朋友圈。20张图片一目了然的标示了中西教育的现状和差异。


蓝色代表西式教育,红色代表中式教育。


对好学生定义

中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几乎决定了老师对你的印象;而在西式教育中,小到小学生,大到大学生,学生可被赋予的标签除了学习外,还有丰富的社团、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的特长与个性。


同学间的平等程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考试成绩”不仅成为学生每日奋斗的动力和目标,更是一个评判学生的最主要的标准,成绩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你在同学口中是所谓的“优等生”还是“吊车尾”;西式教育由于赋予学生的标签很多,所以成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学生可以成绩不好,但他有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足球队队长,大家不会因他的成绩而轻易判定他。


师生间的平等程度

中国自古代起,师生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天地君亲师”,直到今天,老师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而受人尊敬的。这种“尊敬”在你还是学生的时候达到最高点,有的几乎到了老师什么都要遵从的地步,这就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画下了一道沟;而西方教育中,老师作为学校和班级的一员,除了教授课程和管理学生生活外,与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这体现在课上课下的交流和遇到问题的态度上。


班级人数的多少

中国因人口基数大,学生人数也成年增长。目前中小学班级人数以50-70人居多,有的地方更甚;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课堂上人数不会超过40人,小班控制在5-15人,更有学校没有最低开班人数的限制,1人也可以开课。


课程表的繁忙程度

国内学生的一天往往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可以说从早上不到7点一直到晚上10点都排了课,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坐在教室里的时间占一天的60%;西方学校的课程时间主要在上午,下午2点到3点过后,学生就进入体育和社团活动时间,晚间一般会有2给小时左右的自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作业,做自己的事情。


在学校时间分布状况

在国内,学校一天的活动安排中,除了大学外,上课时间几乎就代表了所有时间。学生一天最多可上9门课不加自习,课程大多是必修课,有的在学期中会有1-4门选修,除此之外,学生的课外的活动就被压缩的寥寥无几了;而西方国家,学生们一天的活动分配的较为均衡,比如在美国的中学,一学期多为5门课,其中包括2门左右选修,下午课程结束后,学生的活动时间长达2-4个小时。


上课时长

在国内,一堂课的时间往往在45分钟到1小时,课间5-10分钟。大学课程大多在1小时,有的到3小时为一堂课。西方学校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中学一般在40-50分钟,大学在50分钟到一个半小时。


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刚才提到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造成了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的观点几乎就是“一家之言”,可被讨论和反驳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其中也有班级人数过多的因素;西方课堂多为讨论式教育,老师提出命题和观点,大家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许多问题也没有正确答案,他们更在乎你的思考过程。


思考问题的方式

中国学生的知识点大多来自书本和老师教授,所以有的在遇到问题时,思考方式就会被课本和老师观点所局限,秉承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想法;西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强一些,一个问题会想出来各种解法,方法没有对错优劣,只要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你就成功了。


选修课的种类

国内的选修课只占所有课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和主课所受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所以学校在排课时,给学生的选择也非常少,许多课程也因没有老师教授而无法开课;西方学校的选修课则更为多种多样,只有学生想学,有老师可以交,几乎什么课程都有可能遇到,弹性比较大。


学习的压力

中国教育,孩子的学习压力一直是老生长谈的话题,社会各界也都十分关注,经常会听到要给学生减负。但是人口基数决定了这种升学压力不能被轻易解决,不够努力就会被淘汰的这种观点和现状也让学生们无法从根本上真正“减负”;西方孩子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一是人口较少,竞争相对不激烈,二是“好大学=好工作=成功人生”并不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书包的负担

国内学生从小书包里就被塞满了各种课本、练习册、作业本。课程多,作业多,书包的重量就蹭蹭上涨,许多小学生已经出现了驼背的现象;西方学生课程较少,许多作业是在网上提交,一些住校的学生每天拿着几本书就去上课了,书包的压力自然就相对没那么重。


眼镜的健康状况

国内近视的孩子多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到了高中,班里不戴眼镜的孩子已经成了极少数,长期伏案不抬头,盯着课本和黑板的时间过长,眼睛得不到休息,有些学生看书的姿势也不正确,视力下降是必然的结果;西方学生由于每天上课和写作业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在外活动的时间长,尤其是体育运动,对眼睛其实是很好的放松和休息,所以即使到了高中,戴眼镜的同学也不多。


成绩单公布方式

中国的教育对成绩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小到课堂随考,大到高考,几乎每次的成绩都是透明公开的,有的学校会把期中、期末的成绩和排名贴在墙上,学生一眼就知道谁在什么位置;而西方,成绩算是个人隐私,老师在发布成绩单时会把考卷倒扣,只有自己知道成绩如何,同学之间也不会相互打听,但家长会在网上查到自家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学校也会定期向家长汇报。


激励的方式

从小到大,除了成绩好之外,我们很少听到老师或家长表扬某个学生。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即使做得好,也不要骄傲;西方文化多以鼓励为主,只要你有想法就鼓励你实施,做不好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不拿你和他人相比,只看你自己的进步,所以很少从家长口中听到“别人家的孩子”。


升学的状况

国内的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走钢丝,不成功便成仁。一些人口大省的考生更是“以命相搏”,不断考出新高度;西方的大学入学相对压力没有那么大,学生人数较少,可选择的学校也多,一些国家几乎百分百的大学录取率也给学生减了不少压。


考上名校的前提

中国大学的录取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除了被保送的学生以及特殊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可以决定一切,可以说高中三年就是为了那两天;而西方大学除了要求SAT成绩外,学生高中4年的平时成绩、体育活动、特长、申请文书、推荐信等等,都会成为考虑因素,比起成绩,他们更看重你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录取状况

在国内,高考过后就是报志愿,一些省市会先报志愿,但不管怎么说,录取时是按照你的第一志愿录取的,这就意味的最终你只能被一所学校挑走;而在西方,学生越优秀,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好的学生甚至能拿到8-10所好大学的通知书,最终的选择权在学生的手上。


学校宿舍的住宿状况

国内的大学都是寄宿制,本科生一个寝室一般在4-6人左右,有点多达8人,研究生、博士生会享受到1-2人的待遇;西方大学人较少,往往是2-3人一间,卫生间也是独立的。


对校服的喜爱程度

在许多初高中学校,学生们都是要穿校服的,校服的样式一般也是由学校来定,所以学生们必须要穿3年的校服往往并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能够喜欢自己校服的学生实在不多;西方有些学校也是要穿校服的,但他们的校服有些是学生选择甚至是设计的,一些学校不要求每天都穿,但他们会在特定日子对学生穿着有所要求,比如每周三周五,学生要穿卡其色裤子和带学校logo的上衣等等。


相关文章请戳

赌王儿子何猷君火了!那些比你好看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

美国大学到底看重什么 成绩是第一个标准

普林斯顿华人终身教授:我们如何选择中国学生

凯威国际联手兴业银行一月太原宣传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