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平记:竹编手艺的聚集地——翟河村

 崤山老乔 2018-01-21

嵩县赵村川的最下游有个村叫翟河村,在那五六十年代它背靠小山坡,前面有条河,河旁竹子,柳树成荫,也算上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的自然小村。他离嵩县城(老城)仅有五六里路程,也是赵村川里边的常地村,西地村,古路豪村的百姓们进城赶集的必经之路,它不但交通方便,更重要的是嵩县竹编手艺的聚集地,每年从村里卖出的各种竹编生活用具近几千件以上。

翟河村有个姓周的叫双敏,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同岁,他说,他从记事起就听老人们说过,全县会竹编手艺村者也不少,可翟河村便是县里唯一的竹编专业村,竹编手艺将近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村里的男人们百分之八十都会竹编。他们从十来岁开始就跟着大人们学习竹编手艺,有些农家女也跟着老人们学,修陆浑水库时,库底的南屯村因建水库有几家迁移到了翟河村,但时间不长受翟河村竹编手艺的影响,也慢慢地都学会了这门竹编手艺,这项手艺一代传一代,不知道传了多少代。到现在还有个别竹匠还在继续从事这种竹编手艺。


    在那五六十年代,农民挣钱很不容易,绝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靠卖几个鸡蛋,养头猪,换点零花钱,生活过的非常艰辛,但翟河村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有了这门竹编手艺,所以手里总是不缺有小钱花。相比而言,在经济上也会比其他村稍微活泼些,就连当时走街串村的小货郎担也喜欢到翟何村去卖些小杂货,因为他们知道翟河村百姓手里有钱。

翟河村里的人每逢遇到县城大集日。他们总会三五成群的担着自己编的竹货,去县城卖,有的跨上四五个,有的担着十来个,基本都能卖完。更有趣的是,其他村去赶集买竹货的人,便先问是那村来卖竹货的。是不是翟河村的,一听说是翟河村的,他们才会再买。他们每逢去城赶集返回时,大部分人都会再买些竹竿,从县城背回家,继续在编再卖。有人风趣的说,只要看到大路上背着竹竿的人不用问都是翟河村的人。竹竿有时也会供不应求,买不到的时候,他们就与山上卖竹竿的人捎信联系。山上卖竹竿的会把砍下来的竹竿编成竹排从伊河上游用放竹筏的办法走水路运下来买家去买。每到农闲时,村里的竹匠们会三三两两的聚在打麦场上或大树底下,一边编竹货,一边乘凉,你说我笑好不热闹。


翟河村的竹匠们说,俺翟河村竹编手艺最高的是双敏他爹,叫周丙彦,他编的竹货不管哪个品种都很结实耐用,形状好看,他会编的品种也比较多。有竹布落。竹筛子。大竹篮,小竹篮,竹皂虑,牛笼嘴,架子车上用的竹圈,等等。因为周丙彦手艺高强,平易近人善于帮教,很受本村人的尊重,他还在1958年被推荐到县聋哑学校当老师。专教聋哑学生编竹暖壶篓,竹器等培训,教会了一大批聋哑小竹匠。他并受到了器重转成了一名正式工人。

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60年散吧食堂后又遇上了三年来的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普遍贫困,特别是双敏家,因兄弟姊妹较多全靠他母亲一人,难以照料。生活非常困难,加上他父亲工资低。顾不住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父亲只好辞掉了正式工作,回到家里重操旧业,带领他们兄弟们一边编竹货,一边刨小片地。种农作物来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当时,双敏才12遂,高小刚毕业,大弟三敏10岁,刚上完小学四年级。当时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由于当时家庭生活环境的所迫,他父亲便让他们辍学,教他们一边编竹货,一边干农活,双敏说:“当时,我们兄弟俩确实很想上学,满肚子委屈,但又想到父亲是让我们学手艺顾生活的我们才慢慢地理解了父亲的决定”。在那几年里,我们兄弟俩整天不停地在父亲的指导下,从破竹杆开始,父亲一步一步的教我们,我们一步一步的学,先学简易的编,如编蓝底,编牛笼嘴,然后再学编比较难和复杂的,如编竹蓝、竹布落、竹筛子、竹皂虑等等,经过几个月的操作,慢慢地啥也学会了,也能卖出去挣钱了,心情也好了,并对这活也感兴趣了。在我们大弟俩的感招下,就连我们刚满八九岁的小弟小敏放学回家也自觉的帮助我们编竹蓝了,因我家人手多,编的竹货也比较快,不但白天编,晚上点着煤油灯也要干到十来点左右,所以我们家六七天就能编上四五十件各种竹货,因我家编出来的每个品种,质量过硬样式好看,一般都不用去县城卖,只要有货就会有伊川、汝阳、临汝等地的竹货贩子来家里收购,有些竹贩子为了能买到我家的竹货,还主动掏出定金,预先定够,有个别竹贩子们怕买不到我家的竹货,还在家等候,货已编成随即付钱拿走,从此之后我们家里的生活与村里其他农户家庭一样慢慢的好了起来,双敏接着说:“因为我们翟河村基本家家户户都学会这门竹编手艺,相比而言生活水平比其他村会稍微好些。”当时我们村有个顺口溜:翟河村竹匠多,啥样竹货都会做,会编皂滤牛笼嘴,竹蓝筛子和布落,每逢赶集上街卖,挣点小钱顾生活,虽说挣钱有点少,也此临村强的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用竹子手编这些家庭生活用品具,虽说环保适用,但费工夫收益少,现在基本没人做了,截止目前仍在编竹货的村里仅剩六七个人了,并且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恐怕再有几年,我们村这竹编手艺就要失传了,但它还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此文根据翟河村周双敏口述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