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抗战时期,地道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实大家不知道的地道战,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曹操更是把她运用的得心应手。在安徽亳州的老城区地下就这么一个地下军事栈道,也叫“曹操运兵道”、“藏兵洞”,堪称地下长城。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1969年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在城区挖防空洞,偶然间让这座埋藏亳州地下千百年的古地道露出它的峥嵘。据专家考证,这就是传说中的“曹操运兵道”。 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 运兵道以亳州老城最高点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纵横交错,绵延幽深,直至城郊,目前已探明的就有近8公里。 古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 指挥室位于大隅首西侧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处,砖木结构,平面呈'串'字形。 障碍券是古地猫耳洞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陷阱位于单行道地墁以下,采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伤筋骨。 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 障碍墙设在道内'T'型转弯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筑有一条下宽上窄的砖墙,使人的活动在此处受到限制。 绊腿板设在大隅首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内,在道壁下端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人走到此处不注意就会被绊倒。 从双行道下来,到达的这个地方是曹操的办公室,也就是中心指挥点,这个地方是离地面最高的地方,大约六米多高。 曹操有很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在讨伐董卓失败时,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修筑了地下军事防御运兵洞,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