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2、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评估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
4、小心视崖——婴儿视崖实验 视崖即' 视觉的悬崖' 。 实验逻辑(原理):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 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 浅滩' ;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 悬崖' 。[1]
悬崖实验编辑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 深' 、' 浅' 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 悬崖' 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 悬崖' ;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 悬崖'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 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 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alk ,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 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其结论是:1. 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 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知觉和意识
5、所见即所学——图形和背景关系研究
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梦的剥夺实验 科学家做了很多剥夺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生理异常。如脉搏、血压、体温以及皮肤电压均增加,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心理上一系列不良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