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童年的春节庙会

 fentouge 2018-01-22

我家住在原崇文区晓市大街,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条记载着我美好童年和伴随我长大成人的街道。记得小时候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大人孩子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男士要不戴棉帽子根本出不了门,而且几乎天天刮大土风,风卷着沙子打在脸上疼极了,那时的上班族都戴一种用普通玻璃片制作的“风镜”来抵抗风沙,只要白天刮大风,每个人下班回来都是满脸“泥猴”似的,汗水、眼泪伴着泥沙在脸上一条一条的。晚上大风刮的好像往窗户纸上扬沙子一样哗啦哗啦的听着非常吓人,特别是夜里大风刮的电线杆上的电线发出刺耳的啸叫声恐怖极了,但是一进入腊月这条街道上好像就有了生机,逐渐热闹起来了,因为快要过年了,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好转起来了,记得那时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逛庙会,春节期间不去几次庙会,这个年过得就不算完整,因为那时候物资匮乏,北京常年也没有什么大型的文艺体育活动,那时还没有“电视机”,有“话匣子”的人家儿都少,所以庙会就是人们过年唯一的去处,因为庙会像个商品丰富的大市场,特别是还有浓浓的年味儿,那时老百姓最爱逛的还是“厂甸”庙会,从晓市大街到厂甸要经过南桥湾、三里河、过街楼、珠市口、给孤寺、板章路、虎房桥、再往北到南新华街就到厂甸了,这么远的路人们每次逛厂甸都是走着往返,现在想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儿,那时家家生活都不富裕,就是这种生活状况培养和锻炼了这条街上的人们能吃苦不怕苦的精神和性格,每次去厂甸都是三一群儿两一伙儿边走边聊兴高采烈有说有笑,好像去参加什么重大活动似的显得格外开心。

 邻居家“小臭”从厂甸买回一个“小老虎”风筝、“小户”买了一个“大鲶鱼”风筝,两只眼睛还能动,还带着长长的尾巴漂亮极了,真羡慕,而我只能回家自己动手糊“屁帘儿”。为了调整和安慰我内心的不平衡,我决定把“屁帘儿”的尺寸加大,把三条尾巴也加长,并且用水彩笔把尾巴涂成彩色的,中间一根尾巴还加了一个用废报纸做成的“穗儿”,为了能和“小老虎”、“大鲶鱼”一比高下,我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足足耗费了我一天的时间,我的这个伟大的“工程”终于完工了,我迫不及待的跑到“池子里”(金鱼池)准备放飞“屁帘儿”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费我大量心血的“屁帘儿”真争气,随着一阵北风吹来,毫不费劲的升上了天空,随着我不断的放线,满载着我的梦想和希望的“屁帘儿”骄傲的腾空而起,非常平稳的左右摆动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我的“屁帘儿”在空中冉冉升起,一种满足、自豪的感觉由然而生,不由得使我哼起了老北京的那句童谣:“小屁帘真爱起一个跟头折到底”。从地面远远望去,我的“屁帘儿”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采夺目,我觉得我的“屁帘儿”这款式、这神态整个晓市大街绝对是独一份儿,那“小老虎”“大鲶鱼”根本无法和我的“屁帘儿”比美,此时此刻我在享受着从未有过的一种幸福......你说中国封建迷信真是邪了门了,不信都不行,明明我的“屁帘儿”在“文田”家的房顶上空十几米的地方平稳的飘动着,可谁知道哪根神经犯了病,这“屁帘儿”突然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圈,我一看不好赶紧收线,可是已经晚了,一个跟头就刮到树枝上了,冬天的树没有树叶全是光秃秃的树枝树杈儿“屁帘儿”就是一层旧报纸刮到树上就全烂了,心疼的我直跺脚,费了我这么大心血糊的“屁帘儿”还没高兴五分钟呢就折戟沉沙了,也别和“小老虎”“大鲶鱼”比美争高下了,我也是没事干嘛念叨那句童谣啊这回真是一个跟头折到底了,还什么晓市大街独一份儿?这回丢人现眼到家了,这老天爷也太不厚道了,糊个“屁帘儿”也不让放好了,我觉得驻足观看和走路的行人都好像在嘲笑我,就连金鱼池岸边的水泥栏杆和周围的大柳树都在幸灾乐祸嘲笑我,太伤自尊了,感觉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为了尽快摆脱这种极度郁闷的心情,我决定第二天再去逛厂甸,让那里的热闹喜庆气氛冲掉我身上的晦气。

第二天我直接来到厂甸旧书摊前停下脚步,我觉得这里的气氛最好,连呼吸的空气都是那么的诱人,站在这里感觉整个人都变了一样,因为从小就爱看课外书,记得那时要看到一本课外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各个学校都没有图书馆,社会上几乎也没有能借到图书的地方,记得上小学时跟同学借“小布头历险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第二天就要还,为了按时还书,我连饭都不吃抓紧时间把书看完,我还记得一部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打小我就崇拜保尔.柯察金,是课外书给我提供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现在一些报纸文章经常提到“匾额”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应该加以说明不然容易误导年轻人,匾是匾、额是额是有区别的,像故宫三大殿正门的上方竖着悬挂的书写着“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种竖着悬挂的叫做“额”,悬挂在墙上横着书写的如“正大光明”、“中正仁和”等,这种横着悬挂墙上的叫做“匾”,这些知识都是从课外书中得到的,所以我从小就把那句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牢牢的镌刻在脑海里了,我几乎每年逛厂甸都要购买旧书,我认真挑选了一本“左传”和“论语”的小册子花了三毛七分钱,拿着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抢走,我抱着这本书走在路上感觉整个人都很高大,我感觉逛“厂甸”的人群中就是我有文化!我把胸脯故意拔得高高的,迈着方步往回走,觉得矛盾、巴金大师们和我的距离也没有那么遥远嘛,于是我自言自语的念叨着“满朝朱子贵,尽是读书人”......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感觉美妙极了。 

春节逛庙会是老北京人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过去北京城有著名的八大庙会,即:厂甸、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东岳庙、雍和宫、蟠桃宫、白云观庙会。当时老百姓最爱逛的也是最热闹的庙会就是厂甸,厂甸庙会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四百多年了,是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庙会,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极大的吸引力。

 厂甸位于和平门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不起眼的小胡同,东面是火神庙、西面是海王村,据说元代为修建大都宫殿,这里是官方烧制琉璃瓦的窑区,后来叫琉璃厂,民国六年(1917年)在旧窑厂前的空地上建起了“海王村公园”(就是现在中国书店一带),厂甸是老北京八大庙会唯一不以寺庙命名的庙会,过去的厂甸十分热闹,每到春节胡同两侧都是用席棚或布帐搭成的商铺,花灯彩旗遮天蔽日,游人摩肩接踵,喧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有登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的、有各种打把式卖艺的、拉洋片的(早期的幻灯)、有耍猴粒子的(耍猴)、耍乌丢丢的(一种单人木偶,表演者口中哨子总发出乌丢丢音),还有卖“钢笼锅”(铝锅)、“水汆儿”(一种带把儿长圆形烧水的容器)、“烘笼”的(一种竹劈儿或铁丝编制成长圆形网架放在煤球炉上烘烤衣服用)、还有卖各式小玩意的,小锣、小镲、毛猴、宗人、吹糖人捏面人、弹球(玻璃球)、嘎嘎儿(陀螺)、扑扑噔(一种玻璃制的玩具,用嘴吹会发出扑扑噔的声音)、拨郎鼓、不倒翁、布老虎、布娃娃,还有铺天盖地的各种年画、春联、剪纸、窗花,大人们喜欢的各类书画、文房四宝,小孩子喜欢的玩具木质大刀、红缨枪、花脸(纸质的脸谱面具),姑娘们叽叽喳喳围在一起挑选自己喜爱的沙包、羊拐、头绳、绢花、发卡、猴皮筋和五颜六色的绒鸟,最热闹的摊位就是鞭炮、风筝、空竹,总是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卖鞭炮的时不时就放一挂鞭招揽生意,卖空竹的把空竹抖的山响,还不时变换花样,什么猴爬杆、抻面条、撒地溜儿、扔高儿,看的人们直叫好,卖风筝的有沙燕儿、瘦腿子、黑锅底、小老虎、八卦还有长长的蜈蚣和鲶鱼,卖灯笼的红红的一片,透着喜庆和吉祥,有方的有圆的,有宫灯、彩灯、荷叶灯、走马灯,各式各样,人们争相购买。

风车是老北京传统的玩意儿,用秫秸秆儿搭成架子,彩色高粱纸做的风轮,装上小泥鼓,用猴皮筋套上两个小木棍,风一吹嘎嘎作响,风车靠风转动,所以也叫“转运风车”,老百姓用谐音:转动(zhuàn dòng)寓意:转运(zhuǎn yùn)所以逛厂甸的人们都会购买风车祈盼给家人带来好运。

 厂甸最招人的还有老北京传统小吃,什么豆汁焦圈、卤煮火烧、炸灌肠、切糕、吊炉烧饼、马蹄烧饼、墩饽饽、艾窝窝、豌豆黄、面茶、茶汤、白水羊头、炸豆腐开锅、羊霜霜(也叫羊霜肠,是羊肠灌羊血熬制的一种清真吃食),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逛完厂甸返回的人流里,大人“黑儿搂”着孩子(让孩子骑在脖子上)手里拿着一人多高的糖葫芦,有的拿着空竹、风筝、风车,孩子们头上戴着花脸(纸质脸谱面具)、脖子上挂着像佛珠一样一米多长的山里红串、手里拿着大刀、红缨枪,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四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大街小巷到处能听到嘎嘎作响的风车声,这嘎啦嘎啦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风车给京城百姓们带来了新春的欢乐和喜悦,带来了新年的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