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全文解说 第七章:人的社会性开始建立

 上善若水l52ag5 2018-01-22



从这一年开始,6岁的孩童发现他周围的其他人也有着同他一样的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也有着和他一样的情绪和渴望。他或她突然发现了身旁的人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自己生活陪衬或环境,那些他原本认为是自己的玩具的小朋友一下子变成了直接的竞争者。





第七章:人的社会性开始建立




01



礼旋钮


尽管孩子从出生起就在人的环境中成长,但直到这一年,他或她才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也许你觉得这么说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从这一刻往前,孩子眼中的他人并不是完全与他相同的人。孩子可能会把他周围的人当作玩具,当作他吃、穿、睡等各种需求的提供者。然而,从这一年开始,6岁的孩童发现他周围的其他人也有着同他一样的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也有着和他一样的情绪和渴望。他或她突然发现了身旁的人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自己生活陪衬或环境,那些他原本认为是自己的玩具的小朋友一下子变成了直接的竞争者。

这样的认识转变对他来说是很突然的。可以这样讲,过去几年中的孩童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环境,他们不会、也没有可能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是因为他们人文系统中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还没有出现。


10:人文系统中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

 

在人文系统中,社会性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所必需的部件,就如同说话需要嘴一样。人的社会性在人文系统中以旋钮的形式出现,它的结构是一个类似于音量调节的旋钮,可以从左至右连续地调节。由于礼是相对的,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于是对礼的认识程度就表明了旋钮所处的位置。旋钮最右端是“知礼”,说的是这个人完全了解礼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完全了解礼的相对性,此时从礼旋钮流出的道最多。而最左侧的位置是“礼”,这个位置表明这个人会将礼绝对化,将行为规范绝对化。所谓绝对化包括空间范围的绝对,即使用一个行为规范来要求所有人,拒绝入乡随俗;还包括时间范围的绝对化,即用今天我们对社会中行为规范的理解来衡量过去并要求未来,拒绝与时俱进。就如同我们通过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而了解了道的规律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人文空间的认识而了解道,而人文空间恰恰就是礼。了解礼,并使得自己逐渐知礼,就在是我们调节自身的礼旋钮,使其可以更好地为系统提供流动的道。




02



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


礼旋钮的出现为人提供了新的功能,它的功能是界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人与他人交往的规范,礼旋钮使得人通过与他人的边界可以看到由人组成的社会。然而在这一年,当礼旋钮出现的时候,当孩子通过自己的社会性单元认识世界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图像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试想一下,自我中心的认识模式使得孩子认为周边的一切都是为他准备的。但在此时,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自己玩具的小朋友原来是和自己一样的孩童,有着和自己一样的需求。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还有千千万万,我只不过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这样的认识落差是需要勇气去接受的,面对难以接受的状况,孩子首先做的是自我防卫。其防卫的方法最简单不过,就是自夸和贬低他人,通过自夸来延续自我中心的认识模式,通过贬低他人来确信社会因我而存在认识基础。但问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绝不是为某个人准备的,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认识与社会真实状态有着根本的差别。可见,当我们面对孩子通过贬低他人来自夸的时候,不去理睬而任其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在孩子礼旋钮开始成长的这一年,如果我们没有对孩子的这种自夸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这个孩子会有很大的可能在成年时成为一个有着自我中心认识的人。这样的人只有在他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心时才会符合他的认识,但这样的机会有多大?一旦成为不了社会的中心,自卑感随即产生,这样的转换不是良性的,有这种并非良性转换经历的人,人生的道路会异常曲折。可见在人生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6岁这一年,伴随人的社会性的成长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孩子的家长和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礼旋钮的成长过程会比人文系统的其它单元要长,大约经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67岁这两年,我们如果很好地解决了孩子的自夸现象,那么,可以说对于这个特定的孩童,他的社会性得以健康成长,这将对他日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打下重要的基础。

怎样才能解决孩子贬低他人、并自夸的思维模式呢?当然,告诉他社会的真实状况是可行的,对他说你是千千万万孩子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这样的说法会引发孩子的认识落差,不仅是孩子,成年人要接受这样大的落差都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样说的结果有可能会导致这个年龄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失落和自卑感,何况这样的解释也并非完全真实。尽管我们是万千众生中的一个,但我们应该从作为与道、天、地并称的四大之一的角度来解读自我的位置。由于人是与天、地相通的,我们就来看看天、地有什么特点。很明显,天地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可以这般长久呢?原因是它不能自己生出自己,我们人可以通过生产儿女来延续人的存在,这样一来,作为个体的人就无法长生。天和地没有生产其自身的功能,于是,只好让它们的寿命长久一些。正是那些无法自己生出自己后代的事物,像天、地,就可以存活的长久一些。这是道为它所创生的万物所定义的一个规律,如果不给它生产自身的能力,就会让它存在的久一些。反过来,如果一个事物具备自身繁衍的特点,那就无法长生。繁衍自身是一个物种保持长存的方法,是这个物种想尽办法求得自身延续所做的努力的结果。当这个物种想尽办法要获得长生的时候,其结果是它自己反而得不到长生。天地却不一样,它们从来就没有为自己的长生做过任何努力,他们将长生这件事完全忘掉了,其结果是,忘掉了长生的天地获得了长久的存在。这样的规律还可以扩展到所有的概念之中。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获得利益,就首先要让利;想获得荣誉,要首先承受苦难、遭遇挫折。人文系统的成长也是一样,传道功能的具备以逻辑旋钮长成为标志,而逻辑旋钮的出现使得系统消耗道的循环率先运转。想要传道,首先要消耗道。因此,想获得什么,就需要先忘掉它、或消耗它,这是道为万物所创立的一个重要规则。用数学语言写就是: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或消耗A。圣人是了解道的人,他们知道这个规则,因此当他们要想获得人群中的领先地位时,就先将自身至于众人之后。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获得了众人的拥戴。同样,在危险时刻,如果想要拯救自己的生命,就需要首先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其结果是,他们解救了处在危险边缘的生命,同时解救了自己。这样的甘于人后的、忘我的行为不是很无私吗?没错,依据我们刚刚阐述的这条规则,正是由于人的无私,才成就了他的私。根据逻辑的特点,这个规则的逆反原理同样成立,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念念不忘他想要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他根本就得不到。于是,我们看到,自己夸耀自己的结果是无法获得别人的称赞。要想让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成为某个集体的中心,他就需要首先放弃自夸。

作为与道、天、地同大的人,不是沧海中可有可无的一滴水。人可以像天地一样,成就道才能完成的宏大事业。但想要成就这一点,就需要遵循“要想得到A,首先要忘掉A”的规则,彻底忘掉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彻底去除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日后的某一天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伟大的人。这一章以人的社会性单元的出现为契机,阐述了道为人、为社会、为万物设立的一个重要规则。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将以上的论述简化如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