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秦岭之尖 2018-01-22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总体系,又称为华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淆。其由来可追溯到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到明末(17世纪中叶)以前,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体系。

华夏衣冠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短褐(上短襦,下长袴)。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巾帽则搭配常服,多与时尚休闲关系密切。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体衣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上下连裳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上下通裁制则是因为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衣制便由衣裳发展到深衣,又发展成了长衫。

足衣亦即袜履。

配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如服装分男女一样,佩饰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女子饰件在头面方面有笄、簪、钗、花钿、花冠以及凤冠;耳饰方面有耳玦、耳珰、耳环以及耳坠;项饰方面有串饰、项链、项圈、璎珞、项锁以及霞帔;在臂饰方面有镯、钏、戒指以及护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佩剑;而玉带、钩络带、带钩、绶等则是男式服装的特有装饰;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和玉佩。

汉服的发展对周边民族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盛唐时期,也即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唐代时期,朝鲜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朝鲜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

越南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族”的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