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寒冬的气息越来越强,寒潮的到来让许多人体会了一把冻人的滋味,不少小伙伴表示要熬不住了,纷纷拿出最厚的衣服往身上穿。 大寒节气后更是如此,中央气象台1月22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在这个“缩手缩脚”的季节里,你是否也常常手脚冰凉?其实这都是天气冷,身体新陈代谢减慢,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所致。 特邀权威专家,传授给你7个方法让身体暖起来,真的不仅仅是吃暖身食物而已。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 沈雁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学七招轻松暖身 增加热量摄入 天冷人体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沈雁英建议:
做些有氧运动 进入冬季,不少人开始“猫冬”,这样只会越来越怕冷。应适量做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等。 起床前可在被窝里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然后转一转脚踝,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穿暖和 患有颈椎病、咽喉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出门前戴好帽子、围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绒服,可防止头部、颈部、前胸、后背受寒,预防疾病复发。 沈雁英表示,腹部和腰部积累过多的寒气,会使血液循环变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轻轻拍打腹部,可散发热量,消散体内寒气。 患有老寒腿的人,常感到膝关节疼痛,建议戴上护膝,给关节部位“升温”。 暖脚 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寒气容易从脚部侵入体内,影响免疫力。要选择保暖性较好、舒适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热快、材料生硬的皮鞋。 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放松全身,还能感到暖流顺着脚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姜、肉桂等,起到驱寒效果。 通风、保湿 暖气、空调、电热毯、电暖炉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人的御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内干燥,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沈雁英建议:
控制温度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通风不畅,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引发疾病。 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过26℃。 多晒太阳 最好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阳光充足的时段,多出门晒太阳。 这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骨质疏松,提高抗寒能力。
吃对食物身体才更暖 范志红表示,吃对食物,身体才能更暖和。 人体的产热系统就像一个大锅炉,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是燃料,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运输“助燃”的氧气,只有燃料、氧气充足时,身体才能不断地得到热量供应。 范志红介绍,有几类人更容易怕冷。
天冷时,一些人常喝红糖姜水或吃巧克力,但红糖和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糖和脂肪,产热效能很低,只有4%~5%。要想真正暖起来,以下几种食物更有效。 牛羊肉 性温热的牛羊肉是暖身的首选。它们富含具有“食物热效应”的优质蛋白,红肉还能提供大量血红素铁,有利于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缓解贫血和低血压人群的怕冷症状。 海带、紫菜、海鱼等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海产品含碘量较高,对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保障患者的基础代谢率。 但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这些食物一般不会发挥太大效用。 乳制品 曾有动物实验表明,身体如果缺钙,会增加脂肪合成,御寒力下降。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可以提供丰富的钙元素,对提高体温有一定帮助。 香辛料 花椒、大茴香、葱、姜、蒜等香辛料有开胃消食、散寒驱瘀的功效,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强营养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姜、蒜等有一定的刺激性,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多吃。▲ 觉得文章不错?别忘给生命君点个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