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史话 第一辑 所谓的秦晋之好 韩之战(二)一场双方蓄意挑起的战争

 金色年华554 2018-01-22

晋惠公对秦国的挑衅


果然就如同百里奚所说的那般,就连灾荒都能风水轮流转,去年在晋国,今年就轮到了秦国。泛舟之役的第二年,也就是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秦国人首先想到了晋国,他们心想,我们都已经不计前嫌地卖给你粮食了,现在向你们买粮食,你们不至于会拒绝吧。

晋惠公本来是想礼尚往来,卖给秦国粮食的,但是大夫虢射认为不可。他说:“反正我们已经赖过一次账了,你就是卖给他们粮食也弥补不了他们对你的怨恨,反而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倒不如这次也不给了吧?”虢射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意思其实就是,秦晋之间迟早会有一战,既然要打仗,那就不如趁秦国弱小的时候打,等秦国强大了再打就不合算了。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马上就会意了。秦晋之间这种表面上和平共处的关系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毕竟利益冲突在那里明摆着,与其和秦国这样半推半就地凑合着过,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打一架。只要打败了秦国,断了他觊觎河外的念想,晋国的南部边境才能彻底安定下来,晋国在中原的利益才能得到稳固的保障。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晋强秦弱的局面使得晋国可以不考虑国际舆论的压力,即便晋国拒绝卖粮给秦国,国际上摄于晋国的武力也不敢怎么样。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谁的拳头硬,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秦国需要考虑中原国家的态度,但是晋国就不需要考虑,这也是晋惠公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一点也有他老子晋献公的影响,晋献公就是一个从来不考虑舆论压力的强人。他诛杀桓庄之族,驱逐群公子,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被列国所接受的。但是晋献公就是这么硬气,随便你们怎么说我也不为所动。用今天的话说,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而晋惠公在这方面也是深得父亲的真传,在任性叛逆这方面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打仗这种事,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借口才能师出有名,如果没有借口就要想办法创造借口。而现在这个创造借口的机会就摆在面前,怎么能够轻易地错过。于是晋惠公就同意了虢射的意见,不再卖粮食给秦国。

晋国大夫庆郑是个实诚人,他没有晋惠公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就劝说晋惠公还是把粮食卖给秦国吧。你看着人家秦国好欺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耍赖皮,就是老实人也要让你给惹毛了。如果我是秦国人,我一定会报复的。

晋惠公心里暗笑,“这你就不懂了。其实我就是要等着他们来打我。”晋惠公决计不卖给秦国粮食,为的就是让秦国自己撕破脸前来挑战,而且他对秦晋之间的战争也是志在必得,有着必胜的把握。如果秦国因为害怕晋国的武力不敢前来挑战,晋国也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还可以让秦国知道晋国的用意,以后再借道东进中原的时候就要多考虑考虑晋国的态度了。

庆郑听了晋惠公的话很是生气,于是大骂道:“你就作吧!背信弃义,失去正道,总有你好看的。”

秦穆公的心思


如果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秦穆公也不是什么善茬。尽管他一直都很注重舆论工作,总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急公好义的老好人,但实际上并不然。秦穆公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总是在学雷锋做好事,反而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政治好手。

在协调晋国的嗣君纷争的时候,他的目的就不单纯。他利用晋国公子间的矛盾,以支持其中一人继任国君为要挟,想要巧取豪夺晋国河外之地就是明证。而在向晋国买粮这件事情上,他显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图片来自网络

去年冬天,晋国刚刚因为连年饥荒,向秦国去买粮食。仅仅过了一年,晋国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摆脱了天灾的影响还未可知,怎么可能有余粮卖给秦国?秦穆公明知道晋国的手头粮食也不宽裕,偏偏要向晋国买粮,就是在使用他的道德武器来攻击晋国。这个计策就跟晋国假道伐虢时对虞国采取的措施是一样的,都是把一个烫手的山芋丢到了对方的手里,让对方在道德的拷问中艰难抉择。

如果晋国同意卖粮给秦国,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晋国的库存,达到阻碍晋国发展的目的。秦国抓住机会发展几年,就能快速地缩小与晋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如果晋国不同意卖粮,这也正好就是宣战的借口。国内的贵族平民都会因为晋惠公的无耻而群情激愤,从而增加秦军的斗志。因为让百姓感受到真实的饥饿感,可以增加人们的仇恨心理,这种切肤之痛比一场有渲染力的演讲管用一万倍。

由此可见,秦国其实也早就摩拳擦掌,想与晋国一决高下了。因此说晋惠公赖账不要脸,秦穆公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两个君主互相算计,谁也别说谁更高尚。他们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那就是争夺河外黄河大通道的归属权,从而获得争霸中原的入场券。

秦国人没有从晋国讨到粮食,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这艰难的一年的。不管怎么说,两国之间算是彻底摊牌了,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从双方的优势上看,晋国拥有更为强大的军力,而秦国则是拥有道义上的主动权。谁能够赢得胜利,就要看接下来的时间里双方的备战了。

首先进入备战状态的就是秦国,秦国由于在武力上处于弱势,就只能在士气和战争策略上下功夫。秦穆公最善于做的就是舆论宣传工作,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守信的形象,并把秦国人受过的苦难都归罪到晋惠公的身上,不断地煽风点火增加人们对于晋国的仇恨。

而晋惠公大概是对晋国的实力过于自信,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这一点史料记录不多,因此难以断定。但是从晋惠公对秦国一贯轻视的态度来看,晋国没有积极备战也是有可能的。

在经过两年的准备之后,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国终于发动了对晋的战争。秦国接连打败了晋国的边城部队(三败及韩),一直打到了韩原(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列兵布阵,开始向晋惠公约战。晋惠公接到了秦国的战书,这才不急不慢地整顿军队前来迎战。



作者:逸川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11474709b86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