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为何容易引起心血管病?

 醉青YPS 2018-01-22

你好!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该病的发病和病程进展非常复杂,目前仍有大量科学工作者在对其进行研究。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归为两大类发病机制范畴。一类(1型)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另一类(2型)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反应不足的联合。由于胰岛素是人体内分泌的降血糖的重要物质,所以通俗来说,1型主要指这种物质的生成出现问题,达不到足够水平,2型主要指胰岛素作用的物质对胰岛素有抵抗,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除此之外,尚有少数的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归于其他特殊类型。这里不做详述。

糖尿病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出现,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则表现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目前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最严重的病理改变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患者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血管病变非常广泛,不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累及,常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特别是心血管、肾、眼底、神经、肌肉、皮肤等的微血管病变。

1.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半数以上患者,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而致死。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引起坏疽。

2.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正常基膜厚约80-250nm,糖尿病患者基膜增厚可达500-800nm。此种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为并发血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其分布非常广泛,尤以肾小球、眼底、神经、心肌、肌肉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肾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肌等肌肉病变,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另外,除心壁内、外冠状动脉及其内分支呈广泛动脉粥样硬化伴心肌梗死等病变外,心肌病变亦已肯定,有尸检及多种动物模型等许多佐证。

而糖尿病对微血管和动脉病变的促成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在微血管方面,糖尿病引起的长期高血糖是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中心环节,其主要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糖和终末糖基化产物

2.多元醇代谢旁路增强

3.己糖胺途径增强

4.蛋白激酶C激活

5.血流动力学改变

以上几种途径都可通过不同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诱导血管炎性反应、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参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在动脉方面,主要观点集中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炎症、免疫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导致的血管病变上。每种途径又涵盖了大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机制。

因此,就目前的科研成果来看,糖尿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