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肠出血——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

 昵称51551082 2018-01-22


小肠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肠系膜上动脉也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血管,血管介入是诊断并同时治疗小肠出血的有效手段。


血管介入的最佳适应证

1. 急性小肠大出血:动脉源性大出血,出血量>1000ml/24h,或出血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无效,可行抢救性血管介入治疗。


2. 小肠肿瘤性疾病:反复发作小肠出血,怀疑占位性病变。


3. 异位静脉曲张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区域性门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


血管介入鉴别小肠出血的方法

1. 直接征象:肠腔内有造影剂聚集或显影。


2. 间接征象:局部血管纡曲、紊乱、走形异常。


然而,由于前期治疗的影响,如血管活性药物运用、出血量减小、出血间隙期,以及操作不仔细等原因,会影响对直接及间接征象的观察。


提高血管造影阳性率的措施

1. 手术时机选择:尽量选在出血活动期进行造影。


2. 减少伪影:术前注射丁基东莨菪碱,避免胃肠道蠕动形成伪影造成误诊。


3. 重复造影:当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保留导管,待出血活动时重复造影,提高造影阳性率。


4. 药物动脉造影:在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条件下,用药物扩张血管诱发出血而提高造影阳性率。


5. 超选择插管至可疑血管:超选择插管造影增加局部造影剂流量及浓度,从而使一些小的病变及一些血供不丰富的病变能够显影,必要时可对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逐一超选插管造影,可提高阳性率。


介入止血方法

1. 动脉灌注药物止血: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0.2U/min,置管维持12-24h。


2. 栓塞治疗:弹簧圈、明胶海绵,聚乙烯醇微粒(PVA)。


3. 栓塞剂的选择原则:血管畸形的出血选择PVA,对于其他的原因或着肿瘤引发的出血选择用明胶海绵,对于假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出血则建议用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4. 盲栓: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某处出血,如胃或十二指肠(而造影又未发现造影剂外溢,可考虑盲栓,前提是栓塞部位侧枝循环丰富,内镜(钛夹标示)与血管介入结合会增加止血成功率。(慎重!有坏死可能,小肠侧枝循环少)


并发症

1. 肠坏死:发生率约10%-25%,肠道动脉血管侧枝较少,易造成肠坏死。若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进行性加重,要考虑该并发症。


2. 栓塞术后综合征:如疼痛、发热等,经对症治疗大多逐步缓解。


预防

1. 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微弹簧圈定位准确,可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主干且不会栓塞毛细血管床,适用于小肠出血。


2. 微导管技术应用: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3. 栓塞剂准确定位:定位于末级弓状动脉或直动脉。


栓塞治疗后即使发生肠梗死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其病变切除的范围并不因此而增大,而且,由于争取了一定的时间改善全身状态,手术的死亡率得到降低。 


总结

1. 对小肠出血性疾病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关键。


2. 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可作定位、定性诊断,活动性出血时(出血量>0.5ml/min)阳性率高,并可行栓塞治疗。


3. 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阳性率总体偏低(27% -77%)。


4. 血管造影对畸形小肠大出血诊断有较大价值,特别是动脉源性大出血。


5.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具有止血迅速、术后反应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小肠大出血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6. 血管介入不能替代手术、内镜及内科治疗。


转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关注消化,携手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